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2025林茨电子艺术节:在不确定的时代,对“恐慌”说“YES” or“NO”?

Sep 25,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image_3_1bb9bea6-16fa-4733-b1e3-f77e9de592a5

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POSTCITY展区现场,摄影/Martin Hieslmair
图片来源:Ars Electronica

撰文 蔡雨轩、宋天悦
编辑杨曜

九月初的奥地利林茨充斥着红白相间的海报和标语,席卷街头巷尾的“PANIC”一词打破了这座古老欧洲小城的宁静,紧随其后的“Yes/No”则以一种邀请的姿态提示观者进行思考。“恐慌—是/否”(PANIC – YES/NO)作为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的标题,以鲍勃·迪伦(Bob Dylan)在1963年写下的歌词为引,提出“海平面如今正真实地上升”——在被恐惧驱动的全球政治氛围中,重思艺术作为一种变革性力量的可能。当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提出的“我们所处的混乱时节”(the mess we’re in)这一命题重获关注,我们正在恐慌什么?我们应当恐慌什么?为什么这些议题如此重要?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加剧了就业压力,也引发了数字主权的危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动荡,战火未息;南极气温持续上升,不断影响着海平面与全球生态系统……在这一背景下,“恐慌”成为个体与集体共有的情绪体验,如何创造和维持面向未来的动力?这即是艺术创作与其影响力在剧变时代的使命。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共汇聚来自83个国家的1472名艺术家、科学家、开发者、企业家与社会活动家,共同审视“恐慌”,并试图从中窥见转机、探索新的可能性。

image_4_719718aa-4428-4774-9923-87d23d6f8a08

获得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金尼卡奖的作品,托马斯·克瓦姆(Thomas Kvam)与弗罗德·奥尔德雷德(Frode Oldereid),《出口安魂曲》(Requiem for an Exit),摄影/Thomas Kvam

今年的林茨电子艺术节也是POSTCITY作为主场所的最后一届。这座庞大的建筑群位于林茨火车站旁,本是林茨的中央邮政处理中心,承担着邮件分拣、物流转运等功能,其内部的包裹滑道、宽敞的大厅和地库都承载着它作为工业基础设施的历史。自2015年以来,POSTCITY开始作为林茨电子艺术节的主场馆,迎来了它的新生。在这里,粗犷的工业风貌与尖端媒体艺术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文化冲击。巨大的厅堂、错综复杂的通道、甚至地下室都被充分利用,化身为不同主题的展区、音乐表演场地或讲座空间。在本届艺术节的部分展厅之外,POSTCITY的三层空间也在9月3日至7日间被划分用于会议、工作坊、音乐会、表演及其他活动,同期展览及活动还在包括林茨电子艺术节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在内的14个地点进行。

恐慌?YES!

image_5_7cf64045-45fe-4311-8f18-70cad3b676fa

李珍,《阈限之环》,在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vog.photo

 

当我们置身黑暗,面对陌生而庞大的黑暗与巨物,或许会影响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触发恐惧——这是神经生物学角度对“恐惧”的解释。然而,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的主题展览“恐慌:复杂、荒谬、阴森”(PANIK: Komplex. Absurd. Ominös.)所呈现的远不止于此。艺术家李珍(Jin Lee)的作品《阈限之环》(Liminal Ring)由384个风扇组成,试图将周围气流挤压并按设定方向吹动,最终在流体动力学作用下形成一个看似规整而完美的气环。装置位于地下通道尽头,幽深漫长的走道为其增添了神秘氛围。观众可通过风扇上的小灯观测气流的运动,仿佛目睹后工业时代人类试图掌控自然的可视化隐喻。然而,正如人工干预所形成的气流环,这些“努力”终究会重新汇入更大的场域并沦为徒劳。在轰轰烈烈的工业进程中,人类常自视为世界的主宰,企图将万物工具化;但当自然超出控制,在人类未能察觉之时发生逆转,甚至带来不利影响时,恐慌便悄然滋生。如今无论在政治、技术还是生态领域,我们似乎处处站在可能引发不可逆后果的临界点。

image_6_a1f0a112-b655-48d0-ad84-6fa5b30054b6

藤堂隆之,《遛狗动力学》,在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展览现场,摄影/Martin Hieslmair
图片来源:Ars Electronica

 

获得人工智能和智能类别奖项的作品《遛狗动力学》(Dynamics of a Dog on a Leash)由艺术家藤堂隆之(Takayuki Todo )创作,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引发观者的惊恐与同情:一只机械狗以近乎自毁的暴力方式不断试图挣脱锁链,剧烈震动、挣扎,最终力竭倒下。自1970年森政弘(Masahiro Mori)提出恐怖谷效应以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持续冲击人类的情感认知。布展期间,该件作品处于测试阶段,硕大的地下空间仅有几人与一只被铁链拴住的机械狗。铁链因狗的挣扎而发出的巨大声响在空旷的室内回荡,机械狗一直向人冲来,最终因铁链半径的拉扯而中途跌倒,令人沉默却忍不住思考:机械生命是否也具有野性?在展览开幕后再次踏入地下场馆时,观众将机械狗周边围得水泄不通,或举着手机或互相交流,混乱中无法辨认看客们脸上的情绪,但这个已然转变氛围的场域也引发出更多的问题:我们是否真的会对机器狗产生共情?技术所带来的强烈不安、抗拒甚至恐惧,应如何对待?我们又“应当”对机器怀有怎样的情感?或许在看到体型仿真的机械狗时,我们习惯性地站在宠物主的视角思考;而面对庞然大物时,我们将被迫成为聆听者。

image_7_fe1d1d4d-475d-4267-a426-b48b378e3c67

托马斯·克瓦姆(Thomas Kvam)与弗罗德·奥尔德雷德(Frode Oldereid),《出口安魂曲》(Requiem for an Exit),在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展览现场,摄影/武子杨

“机器冷静地说出了人类最不愿面对的历史”——正如评委对获得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金奖的作品《出口安魂曲》(Requiem for an Exit)发表的评价那样。该作品由挪威艺术家托马斯·克瓦姆(Thomas Kvam)与弗罗德·奥尔德雷德(Frode Oldereid)合作完成,以近四米高的机械骷髅身体为载体,通过投影生成拟真人脸,并以AI生成的男中音朗诵一段“requiem”(安魂曲)。巨型的仿生机器人在幽暗空间中缓慢移动头部,持续发声,没有互动,仅通过黑暗的环境沉稳的声压和强烈的凝视,引导人们思考技术超越人类主体性的现象。作品不仅仅是巨型赛博格的压迫,更是创造了一个庄严剧场:直面从史前灭绝、殖民暴行到现代工业化屠杀的历史循环。他不停地低语:当人类将决策和道德判断交给技术系统时,并不能因此免除责任。在这里,机器人不再象征未来预言,而是成为记录人类暴力的沉默载体。

恐慌?NO!

image_8_b4d65f73-c3fc-4d99-8727-fbccd7abfd3e

全面拒绝(Total Refusal),《世界危局》(World at Stake)
图片来源:艺术家

今年获得新动画艺术类别荣誉奖提名的组合全面拒绝(Total Refusal)在其影像作品《世界危局》(World at Stake)中塑造了一众不合逻辑行动的人物:高尔夫球手无法击球;足球队所有队员和对手都是作者自己;甚至球员们踢的是巨大的地球、拉力赛车指挥手与驾驶员意见冲突,周围的观众拥有着相同的面孔,都无法自由行动……影片的画面和内容都带给人一种无端的诡异和荒谬感。短片独特的美学氛围被现场巨大的三个屏幕无限放大。全面拒绝团队延续了其特有的创作方法,对主流视频游戏资源进行“升级再造”,将体育类游戏视频的重点从“胜负”转向“面对现实危机时的集体惯性”,并叩问个体能否突破限制。意识到人类在危机中易陷入集体惯性,本身便是一种觉醒。未知与无知,才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最大的恐惧来源。正如莫泊桑所说:人们只对不了解的东西恐惧。而当恐惧中夹杂着以往世纪的迷信时,人们才真正体验到心灵的痉挛,即所谓的惊恐。

image_9_3a929f99-00be-481b-84a9-ee66b6e40fca

image_10_032e87e5-cafc-4417-a560-000ebf1b1923

场保拉·加埃塔诺·阿迪(Paula Gaetano Adi ),《野生原驼》(Guanaquerx)
图片来源:Pavel Romaniko. Guanaquerx | Paula Gaetano Adi

那么当未知的历史被重新翻开,人们将如何感受这次痉挛?艺术家保拉·加埃塔诺·阿迪(Paula Gaetano Adi )在其作品《野生原驼》(Guanaquerx)中提问:“如果第一个穿越安第斯的机器人不是为了征服而建造的,而是为了解放而建造的呢?”在实现这个项目的过程中,58匹骡子、马匹和30多个人带着一台“瓜纳科四足鸟粪漫游车”穿越安第斯,蓄意重演了1817年由何塞·德·圣马丁(José de San Martín)将军领导的穿越安第斯山脉的事件(Ejército de los Andes)——拉丁美洲历史上重要且为鲜为人知的一次争取自由的抵抗行动。该作品将机器人叙事从“优化和控制”脱离,放到了“解放机器人”中,极大地对抗了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机器人三大原始“法则,挑战了他们坚持的以人为本的伦理和机器人是工具的逻辑,展现出了“不恐慌的智慧”,即在巨变中保持清醒。同时,该作也暗示了技术发展的替代性路径——不是作为人类统治自然的延伸,而是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这种思路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将技术伦理拓展到更广阔的维度。

image_11_49a19824-6b01-4709-b4d3-7d344e2aecb2

李佳宝(Jiabao Li)、江子源(Ziyuan Jiang)、吴冠如(Kuan-Ju Wu)与筱崎康昭 (Yasuaki Kakehi),《低温景观》(CryoScapes)在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vog.photo

当保拉·加埃塔诺·阿迪用解放机器人重写技术伦理时,东方实验室的冰打印机正以更温柔的方式消解着人类的焦虑。前者以革命性的历史重演质问技术霸权,后者则通过冰晶与俳句的共生关系,在微观世界里解构作者身份。当安第斯山脉的机械骡马踏碎殖民主义的技术想象,打印机里的冰晶正融化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坚冰。由李佳宝(Jiabao Li)、江子源(Ziyuan Jiang)、吴冠如(Kuan-Ju Wu)与筱崎康昭 (Yasuaki Kakehi)合作的《低温景观》(CryoScapes)探讨了艺术的作者性。一台3D冰打印机,安静地、温和地制造着由水滴和温度共同塑造的微小景观,人工智能通过微距相机实时捕捉这些,并受此启发不断写出美丽的俳句诗歌。恐慌正意味着人类将自己设定为事件的主体,可如果人类并非是世界这件作品中真正的艺术家呢?

image_12_af4c0576-83e5-4e31-9b58-e70a62a32b7f

纳维德·纳瓦布(Navid Navab),《有机体:湍流之中》(Organism: In Turbulence),在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演出现场,摄影/
Angelina Nikolayeva
image_13_b0566ebc-d7a4-40a3-b53d-af4c504b3b94
纳维德·纳瓦布(Navid Navab)与Garnet Willis,《Organism + Excitable Chaos》,摄影/Miha_Godec

在主展馆开幕前夜,奥地利最大的教堂圣玛丽教堂中上演了电子乐与声音艺术获奖作品《有机体:湍流之中》(Organism: In Turbulence)。纳维德·纳瓦布(Navid Navab)也在其中通过声音艺术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九点开始的教堂演奏结合了优雅的管弦乐与管风琴,萦绕在神圣的金色十字架四周。随着时间消逝,人们纷纷从长椅转向祷告桌或站在跪凳上,前排的听众则是席地而坐,气氛在十一点时瞬间转换——《有机体:湍流之中》表演开始。拥有百年历史的卡萨旺管风琴长期与刻板规范、权力控制及西方宗教音乐紧密相连,在作品的动态编排中被重新赋予了生命,纳瓦布解构了这一乐器被社会历史所固化的音律。一袭白色亮片衬衫、迈克尔杰克逊的发型,艺术家在这座古老的教堂里,在这架作为精神权威与声音统治双重工具的管风琴前,用流动的、不确定的、充满爆发力的表演为我们完成了一场声音的重新赋权。而这场充满随机性和涌现性的体验,让听众感受到了评委团对其的评价,以及对人类、自然与人工智能的作者性之争的可能答案:拥抱不确定性与交织性,让物质智能以其自身的时序与声音言说。

艺术应该改变世界吗?

image_14_0bae3a66-3d6b-4344-afe2-5ef9590cf21a

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POSTCITY展区现场
图片来源:Ars Electronica

展览期间,POSTFCITY展区入口处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艺术应该改变世界吗?”在我们最后一次观展结束离开时看到了墙上更新的答案涂鸦——最终,1936位观众选择“是”,1168位选择“否”。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的师生也在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的“校园展览”(Campus Exhibition)单元中,以“社会游戏”为主题,给出了他们的回应。《社会游戏》(Social Play)探讨了“游玩”(Play)作为一种人类古老的本能与文化实践,如何在数字艺术与游戏的重塑下,成为介入当代社会复杂性的批判性工具?展览的核心诘问是:在技术高度饱和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将植根于交互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游玩机制,作为一面棱镜,去解码并重构被技术渗透的时代中的人际关系、集体焦虑与身份协商?

image_15_3552e674-2bed-43f0-862f-eb971d1ff859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项目“社会游戏”在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展览现场,摄影/Tank Shanghai

“艺术在这里的功能,是制造‘有意义的故障’,”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教师武子杨表示,“‘社会游戏’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对现有社会技术系统的‘BUG测试’。我们通过‘游玩(Play)’的游击战术,让那些看不见的权力结构和认知垄断显形。在其幽影之下,我们看到:技术并非中立的进步工具,而是一个不断复活历史暴力的招魂术。也正因如此,我们相信,只有在系统失灵——即这场招魂仪式被打断——的一个个瞬间,通往另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才会真正敞开。”该项目由武子杨与蔡宇潇、曹澍共同策划。
其中,作品《(不)可听之渡》((In)audible Crossings)旨在撕开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冷漠与地缘政治僵局的伪装;《电子宫》(Electronic Womb)中,几部作品通过荒诞的抵抗来挑战带有性别偏见的人工智能审查;而《AI 魂在学》(AI Hauntology)项目则为被遗忘的图像上演数字仪式,质疑经验认知的脆弱性。《QRebirth 0.5》用一场二维码主宰现实的VR之旅,批判了算法治理;《妈妈回家之前》(Before Mom Comes Home)则意图模糊艺术、游戏、技术与行动主义的边界。由这些作品共构的“社会游戏”邀请观众不再仅仅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玩家”亲身穿越面临紧迫危机的世界:我们的数字仪式掩盖了何种真相?在将我们化约为数据节点的系统中,我们如何夺回能动性?最终,这种“游戏性”的颠覆,能否为我们开辟出一条通往更具同理心、更公正的未来之路?

image_16_cb841a2d-58b0-42a8-8bb8-fe42a153efee

上海科技大学项目“Sensing Future”(感知未来)在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展览现场,摄影/Lyla Zhou

同样选择以游戏为载体的还有获得校园奖的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txt2img^-1》,以轻松又充满意趣的“人机牧羊”交互装置,尝试回应了“当未来充满不可控的变量,我们该如何与这种令人焦虑的不确定性共处?”当AI向人下达“画羊”指令,而人需要不断迎合AI的指令“生图”,主客体的转换的确引发了我们更切实的体会。从作为使用者去评估AI的服从性和执行力,到变为乙方后期待被AI认可、试图达标,心理上的转变让我们更加明白概率与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从而体会到作品试图传达的“拥抱噪声,感受半滤波态的现实”。

image_17_ccd24045-e4c6-4373-a323-ad5a619663bd

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POSTCITY展区现场,摄影/tom mesic
图片来源:Ars Electronica

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像一座巨大的信号塔,接收着全球的焦虑,发射出的却是创造的频率。它承认恐慌的合理性,却更颂扬在恐慌中依然不懈行动的智慧与诗意。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在面对人类共同困境时交出的一份充满诚意的“响应”。它邀请我们所有人,不再被动地沉浸在恐慌里,而是主动拿起艺术的工具——无论是代码、是影像、是声音还是思辨——去提问、去干预、去连接、去建造。因为未来图景并非既定,它正等待我们在每一次“是”与“否”的抉择中,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讨论仿佛形成某种“异响共声”,回应着这个恐慌时代的种种疑问,让我们在恐慌中保持思考,在二元选择中发现第三种可能。
离开POSTCITY时,出口处红白相间的“PANIC”标语旁多了一个“GOOD BYE”,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处境的人们都从“恐慌”中走出,期待下一次“再见”。

丁乙携“神路图”重返伦敦,“十示”探索再向新一程

9月27日至11月1日,丁乙个展“神路图”于里森画廊伦敦空间举行,艺术家时隔五年首度重返伦敦推出展览。此次个展聚焦丁乙深受云南纳西族历史和宇宙观启发的全新作品,这为艺术家独树一帜的视觉语言增添了全新的文化与观念维度。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