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国际上知名的职业策展人不同,现任日惹双年展基金会总监的阿莉娅·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的艺术生涯并非始于学院的策展或艺术史训练,而是植根于社会实践和政治行动,这构成了她几乎所有策展和写作的基石。从2000年代初至今的二十年时间里,从非营利艺术机构到画廊,再到日惹双年展和国际各大艺术项目,斯瓦斯蒂卡的工作始终萦绕着对印度尼西亚本土以及全球南方的政治与社会运动的关切,同时将在地化的女性主义话语带入其中,为去殖民和去中心化的策展实践贡献了一种来自非西方视角的批判性力量。
邂逅苏咏宝的作品,便是沉浸于一个仿佛由截然不同的逻辑所构筑的世界。确是异世般的,但用“外星”或“地外”来形容却并不贴切,因为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尘世的物质性与熟悉感,是由与我们相似的质料构成的。粉末与沙土、根须与石块、木头与种子——这些都是只要我们手上可以找到的材料。她作品中的“他性”源于其看似简单的手感与巧思,让你我都不禁觉得,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这些作品的创造者。
于2025年出版的《多极世界中的艺术》(Art in a Multipolar World,Hatje Cantz)一书中,策展人、研究者由宓探讨了当今世界日益加剧的多极化趋势对艺术领域的影响。同时作为卡塞尔文献展研究所的研究员与卡塞尔大学政治与经济学教授,由宓兼具机构外部与内部的视角,并以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5)为例,探讨了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传统左右派系与“极权vs.自由”“全球北方vs.全球南方”等二元对立框架的失效——这种简化描述本身就已深陷述行性矛盾(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s)之中。
“长生天有一万只眼睛”是一句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谚语,意指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万物的注视之下发生。在以此为名的顾桃纪录片创作二十周年回顾展的开幕现场的南苑草坪上,蒙古族建筑师南迪设计的建筑装置《明日草原Model2》内的地面布置了顾桃创作的小幅绘画。这一明亮开放的户外装置,形似游牧民族的居住建筑,打破了内外和主客之分的边界,友好地面向每位观众,在风吹日晒中随时迎接天气的变化。
美国艺术家林从欣(Candice Lin)的创作根植于她对文化历史的研究与多重媒介的实验,制造出的是挑动感官的环境。她于UCCA陶美术馆当前展览“水底火焰”中呈现的委任作品《世界魂灵(铁衔尾蛇)》[Soul of the World(Iron Ouroboros)]是以陶土制成的环形装置,中空的陶瓷龙身形似宜兴的传统龙窑,暗红的展览空间内时常雾气弥漫,如同窑炉。艺术家了解到在地材料紫砂的色泽来自矿料中含有的铁,以此从人体与地质中共有的铁元素出发,并在作品意象里融合文学中铁带有的关于抵抗的意涵,构筑出仪式般的场景。
“背景某天势必倒塌。起床,有轨电车,办公或打工四小时,吃饭,有轨电车,又是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同一个节奏,循此下去,大部分时间轻便易过。不过有一天,‘为什么’的疑问油然而生,于是一切就在这种略带惊讶的百无聊赖中开始了。”
——加缪,《西西弗神话》
正在北京松美术馆展出的“成为厉槟源”是艺术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个展,包括厉槟源从2007年大学时期至今的共75件作品。不过有趣的是,在这样完整的回顾展上,一进展厅的墙面上却贴着艺术家的自述——“这不是一个成功艺术家的故事,当然,我也不会承认我的失败。——请勿模仿”。这令人不禁思考,这种既说不上成功也谈不上失败的故事究竟从何而来?
第16届光州双年展任命艺术家何子彦(Ho Tzu Nyen)为艺术总监,展览将于2026年9月揭幕。何子彦的艺术实践围绕东南亚错综复杂的历史、神话。他的提案因聚焦于艺术所蕴含的变革性力量而被认可。在当下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段,何子彦的策展实践意在激发我们亟需的驱动力,为光州双年展开辟新的方向。本届双年展旨在突出集体性艺术实践及联合的力量,以回应当前的全球性危机,如生态崩溃、政治动荡和对民主的持续侵蚀。何子彦将作为策展人重塑单一叙事,以更具共识的生产性方式来探索艺术的变革性力量。
“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多年来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形成的文化底色,我想可以用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的主题词‘惟实励新’来概括。”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以“惟实励新”这一具有辩证性的语汇,总结华南乃至粤港澳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的血脉和文脉。自1953年建校以来,广州美术学院不仅继承了岭南文化务实求真又锐意进取的传统,更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之中赋予其新的内涵。
新加坡首家非营利私人艺术基金会Tanoto Art Foundation(TAF)于2025年初正式成立,TAF的创建者Belinda Tanoto(陈昱廷)表示,“我们成立TAF的目的是让人们参与到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中来。作为新加坡首批私人艺术基金会之一,我们期待TAF成为东南亚的心脏,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并建立新的、未曾探索过的联系。我们希望TAF的项目和计划能够帮助加深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欣赏和参与,为艺术家、观众和不同声音的汇聚创造空间。”在促进东南亚当代艺术体验的对话之时,TAF还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南美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社区之间架起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