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feature|特写 范思哲“重塑经典”之舞:想象21世纪的美杜莎

是否有一位介于“女神”“少女”与“女妖”之间的存在,能代表21世纪复杂多元的女性形象?也许,当意大利范思哲家族的Gianni Versace看到镶嵌在古代神庙遗址中马赛克地砖上的美杜莎肖像时,正无意间收到了她的启发。在那之后,这一形象又出现在米兰的范思哲故居Via Gesù 12的庭院石雕中。她集威慑力与阴柔魅力对立统一的力量,为时尚、艺术与文学输送无限灵感。

feature|特写 新艺见 | “来自未归还的灵灯”:一次忧郁的悼念

在艺术家武雨濛(Cici Wu)的首次机构个展“来自未归还的灵灯”中,她借由投影与灯笼布置了一处暖黄色的温柔乡,各处散出的微光纷纷从薄如羽翼的竹材或是手工纸张的边缘穿过,而伴随这份剔透与轻盈的,是艺术家从多种媒介中唤起的、滞重的历史记忆。“意识的变革不应诉诸教条,而要分析神秘意识——对自我都显得晦暗不明的意识,”艺术家在展览前言中引用了年轻的马克思,“届时就可以看出,世界长久以来所期盼之物,是一种它只需意识到就能掌握之物。”

feature|特写 建筑与艺术从未分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开的建筑肌理

面对建筑师的图纸,我们迷失其间;步行至建筑模型前,我们开始想象置身其中时的感觉;渐渐地,我们被一位建筑师的人生故事所吸引。数字、直线与曲线,一栋房子的“肖像”,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城市与一个时代……建筑超越了它的实体,立体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人生如建筑”——在M+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下文简称PSA)联合举办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展览标题如是所言,建筑在日常与神圣之间、在私人与公共空间之间、在所谓理性与感性之间、在个人叙事与时代浪潮之间筑造了通道。

feature|特写 南洋艺术复兴:东南亚新兴艺术机构图卷

“南洋”——这个被潮汕方言、闽南语和马来语共同编织的地理称谓,始终漂浮在历史的褶皱里。南洋是明、清时期以来对东南亚一带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称呼,它既是19世纪苦力贸易中“下南洋”的血泪航线,也是20世纪革命者流亡时的临时庇护所;既是殖民者眼中香料与橡胶的生发地,又是历代华商家族构建商业帝国的南方版图。如今,当当代艺术机构在这片海域的各个港口落地,它们继承的不仅是“南洋”的物质遗产,更是一场关于离散与融合的未完成叙事。

feature|特写 创造「接触地带」:AAA如何拓展南亚艺术社群叙事

“档案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紧密相连,它为艺术创造了一条新的路径。而这正是艺术恒长之原因,”印度艺术家沙弥·达斯(Samit Das)在《论印度艺术档案库之必要》一文中提到,印度艺术档案的缺乏与当地文化语境的缺失相关联,并导致了所谓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1]。这种现象在其他南方地区的艺术史中也能得到映证,正如德里达在《档案热》中所提示的,档案的建置某层面上亦意味着档案的消解,某种不合权力掌控者观点或历史叙事之档案的丝网。而在前殖民地建立艺术档案库则相当于隐藏的权力结构有意识地建构“接触地带”——文学研究者路易斯·普拉特(Mary Louise Pratt)将其定义为一个“帝国遭遇的”“在地理和历史意义上分割的人们彼此接触并不断建立关系的”空间[2]。在国际主义叙事被多极化局势不断撼动、南方现代性不断被重塑的当下,后殖民历史与南亚艺术成为艺术界的热点,同时相关的档案研究也在涌现。

feature|特写 以“疗愈”重塑东南亚文化图景:一体两面的曼谷艺术馆与考艾艺术森林

长期以来,作为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曼谷都处于当代艺术版图的边缘地带,但这种局面近年来正悄然改变。2024年1月,曼谷唐人街中一座曾在大火侵蚀后被废弃多年的旧印刷厂建筑,摇身一变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新兴当代艺术机构曼谷艺术馆(Bangkok Kunsthalle)。横跨艺术、电影、音乐、舞蹈、文化、建筑与其他形式的创意对话,曼谷艺术馆带着一种非传统美术馆空间的实验性,雄心勃勃地将自己定位为泰国及东南亚地区当代艺术枢纽,致力于促进国际与本土的双向文化交流。

feature|特写 汇聚“共栖之岛”,第二届“永续之籽”教育计划面向全国高校创作者发起公开招募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Seeds Project: Education Program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由《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与CHANEL共同发起,旨在“面向新生态,发现新世代,孕育新创作”。
第一届“永续之籽”教育计划落地杭州,先后在2023年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联合发起“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2024年与杭州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合作举办“万物纪”主题展览、公共论坛与艺术驻留等系列项目。

feature|特写 汇流,在回响之后: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的再次结网

论坛邀请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总裁孟淑娟(S. Alice Mong)与“玩·具”展览的策展人、真宝基金会总监暨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分享于各自工作范围中对女性艺术家创作进行发现、研究、梳理与支持的长期努力。同时,邀请巴黎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馆长易凯(Éric Lefebvre)以及TAF艺术基金会(Tonato Art Foundation)艺术总监翁笑雨加入对话,分享他们在巴黎、纽约与新加坡等地的个人观察与机构实践经验,在香港这一汇聚多元国际力量之地共同想象将华人女性艺术家创作带入全球艺术视野与研究领域的经验、方法与新方向。

feature|特写 重思生态、联结万物:“‘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以跨学科对话为“万物纪”寻求共识

6月16日下午,作为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一部分,“万物纪”系列项目公共讨论活动“‘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于天目里美术馆进行。致力于看见万物、认知万物、与万物对话,本次论坛旨在提供一个共情于万物生机、学习万物智慧、重述万物编年史的讨论平台。由“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永续之籽’天目论坛”邀请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山水自然研究者、艺术家楼森华,生态学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赵云鹏,从当代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科学的多个维度,探讨“以万物为尺度”的生命观与世界观,展开了一场面向公众的跨学科对话与交流。

feature|特写 浪潮回声: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再发现|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主题讨论参与者招募

《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将于香港艺术周期间,在3月25日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举办主题讨论“浪潮回声: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再发现”。本次讨论将从现当代艺术史的个案与群体研究,关注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这一历史上长期被忽视的边缘群体,重新审视她们在全球离散艺术社群中的创作成就,并探讨她们如何透过艺术实践重塑文化与性别身份。本次主题讨论由《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与真宝基金会联合举办,由CHANEL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