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女性与发展工作坊,拉拉·鲁克摄于孟加拉Koitta,1986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Lala Rukh遗产管理团队与AAA
撰文 杨曜
编辑 叶潆
「一边举起相机,一边喊着口号——我这样走过整个1980年代。我为女性自主运动所建立的照片档案,是从运动内开始的。」
—— 艺术家世芭·沙希
“档案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紧密相连,它为艺术创造了一条新的路径。而这正是艺术恒长之原因,”印度艺术家沙弥·达斯(Samit Das)在《论印度艺术档案库之必要》一文中提到,印度艺术档案的缺乏与当地文化语境的缺失相关联,并导致了所谓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1]。这种现象在其他南方地区的艺术史中也能得到映证,正如德里达在《档案热》中所提示的,档案的建置某层面上亦意味着档案的消解,某种不合权力掌控者观点或历史叙事之档案的丝网。而在前殖民地建立艺术档案库则相当于隐藏的权力结构有意识地建构“接触地带”——文学研究者路易斯·普拉特(Mary Louise Pratt)将其定义为一个“帝国遭遇的”“在地理和历史意义上分割的人们彼此接触并不断建立关系的”空间[2]。在国际主义叙事被多极化局势不断撼动、南方现代性不断被重塑的当下,后殖民历史与南亚艺术成为艺术界的热点,同时相关的档案研究也在涌现。
在香港、新德里和纽约均设有空间的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以下简称AAA)自2021年与南亚地区文献库合作开展《跨文献库对话》以来,还持续进行了对印度艺术家里纳里尼·穆克吉(Mrinalini Mukherjee)、印度陶瓷艺术家乔兹娜·巴特(Jyotsna Bhatt)的档案发布和相关活动组织,以及对拉拉·鲁克(Lala Rukh)、世芭·沙希(Sheba Chhachhi)与萨利玛·哈希米(Salima Hashmi)等南亚女性艺术家-组织者档案的研究并举办了相关展览、活动和出版物,如2025年香港艺术周期间开放的展览“在她们的后院里”、萨利玛·哈希米参与的年度艺术家讲座以及AAA参与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聚焦南亚的“Primary Documents”出版物。作为AAA持续关注的“艺术史中女性与性别多样性”主题的一部分,该组织旨在重新审视上述艺术家同时作为组织者、记录者和教育者在塑造该地区艺术史中的重要作用。
在拉拉·鲁克后院举行的丝网印刷工作坊,拉拉·鲁克摄于拉合尔,1987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Lala Rukh遗产管理团队与AAA
“她们的工作不仅限于创作,还涵盖了记录、出版、组织和档案整理。艺术史学家伊琳·莱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Ramirez)将这类工作称为‘维护工作’,强调那些支持艺术生产的、常常被忽视的劳动,”AAA高级策展人奥茨格·埃尔索伊(Özge Ersoy)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我们相信,这种视角能够帮助艺术史研究超越传统叙事,传统叙事往往只关注作品及其创作者。我们的目标是探索更全面的叙事,涵盖艺术的生产、流通和接受。”这也呼应着AAA在其实践过程中对亚洲定义的不断重思——他们试图通过追溯亚洲当代艺术的现象、论述和发展,让跨地域历史和意识形态网络相互参照[3]。
由Sumaira KHAN和Maryam RAHMAN共同撰写的读物《Lala Rukh: Art, Love & Feminism》封面,2025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AAA
展览“在她们的后院里”受到拉拉·鲁克撰写及设计的手册《In Our Own Backyard》启发,聚焦鲁克和世芭·沙希的个人档案,并探讨自1980年代以来,南亚女性运动中的创作动力和聚会形式。在1981年成立倡导性别公正的女性权利组织妇女行动论坛(Women’s Action Forum)后不久,鲁克及其同盟共同发起了研究和出版中心Simorgh,邀请了法蒂玛·梅尔尼西(Fatima Mernissi)等人参与并在此召开了首次穆斯林妇女会议。该组织出版了梅尔尼西的多本著作,并由鲁克负责丝网印刷和培训基层妇女,将印刷技术作为她们赚取额外收入的工具,同时也通过共同制作海报的方式尝试为妇女遇到的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方案[4]。同期,丝网印刷工作坊及其同类活动在南亚各地举行,艺术家借此向当地参与者传授知识,这些聚会不但促成了宣扬争取性别正义的海报创作,亦是女性主义工作者在印刷商受管控的环境下致力重夺生产工具的重要尝试。《In Our Own Backyard》手册就是在1987年伴随这一系列丝网印刷工作坊面世的,它们通常都在鲁克位于巴基斯坦拉合尔的住所后院中进行。
于新德里Karol Bagh上演的《Om Swaha》,约1980至1981年,表演者包括Mallika Virdhi、Ein Lall、Runu Chakravarty、Deepti Mehrotra、Chhaya、Sharda Behn、Gouri Choudhury、Theo Devaganam和Lalita Ramdas等; 世芭·沙希摄图片致谢艺术家与AAA亚洲艺术文献库馆藏Sheba Chhachhi档案
世芭·沙希与鲁克拥有共同的创作热忱,以摄影为南亚女性运动留下纪录、注释,及建立档案库。她们与其他女性主义行动者、作家、电影制作人、舞者、剧场导演、歌手和视觉艺术家携手合作,深思艺术和大众媒体对女性主体的呈现方式,并运用富有创意及论述式的介入,提出崭新解读。由AAA发布的《世芭·沙希档案:Om Swaha摄影纪录》收录了沙希于1980至1982年间为街头演出《Om Swaha》所拍摄的照片,该演出衍生自1980年代逐渐壮大的印度女性自主运动(Autonomous Women’s Movement),在1979 年首次亮相,于新德里多处上演,场地包括公共空间、住宅区及大学,以抗议印度日益严峻的“嫁妆凶杀”问题。“Om Swaha”源自火祭使用的梵文诵经,表演的脚本和演出均由女性创作者取材自真实、甚至是亲身生活经验,所涉议题包括家庭暴力及嫁妆纠纷。不少曾参与《Om Swaha》的女性对印度的政治及文化生态贡献甚丰,地位举足轻重,而女性自主运动本身亦持续为当代艺术创作带来启发。沙希拍下了女性参与者在反对强奸、嫁妆、宗教原教旨主义、家庭暴力和国家暴力等示威游行中的身影,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边举起相机,一边喊着口号——我这样走过整个1980年代。我为女性自主运动所建立的照片档案,是从运动内开始的。”[5]
从艺术家们海量的照片纪录出发,“在她们的后院里”穿梭于塑造关键时刻的各种聚会场所:由规模细小、亲密的工作坊和研讨会,到街头行动以及地区和国际聚会——展览通过聚焦鲁克与沙希的档案资料和艺术创作,以及该地区其他女性运动工作者和组织的创作,勾连起女性运动中的情感经验。这些作品超越了城乡分野、地理边界及传统的作者身份观念,同时其瞬时性也在挑战档案的常规。在驻拉合尔艺术家、策展人、教师兼组织者萨利玛·哈希米的讲座中,她也通过展示具有此种特性的现场演出纪录,分享了组织及书写有关巴基斯坦女性艺术家的经验、她为促进跨区性别公义联盟所做的工作,以及她对历代艺术家的指导与启发。与鲁克同为妇女行动论坛创始人之一的哈希米不仅活跃于Alhamra艺术委员会(前身为巴基斯坦艺术委员会)举办的活动现场,她亦继承了乌尔都语诗人法伊兹·艾哈迈德·法伊兹(Faiz Ahmed Faiz)庞大的文化文献。AAA发布的《萨利玛·哈希米档案》中则主要收录了其于1950至1960年代撰写和收集的文献,包括单张、展览目录、以及各式各样的戏剧、音乐、及其他文化活动邀请函,并强调了哈希米作为教育家的角色。
对Salima Hashmi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过程,《跨文献库对话》第一期“Personal Art Archives in the Public Domain”,2021年图片致谢Samina Iqbal, Nabiha Aziz, Ammar Faiz与AAA
尼泊尔图片库(Nepal Picture Library) Lightroom 的截图,《跨文献库对话》第三期“Narrativising the Archive”,2021年图片致谢AAA与Nepal Picture Library
此外,AAA自2021年与伙伴机构发起首轮《跨文献库对话》以来就在持续促进南亚地区的艺术及文化文献库互动交流。第一轮对话由印度亚洲艺术文献库与流动图书馆尼泊尔站合办,尼泊尔加德满都的艺术教育家罗斯汉·米什拉(Roshan Mishra)、苏扬·奇特拉卡尔(Sujan Chitrakar)、巴基斯坦拉合尔的艺术家及史学家萨米娜·伊克巴尔(Samina Iqbal)等均参与其中,伊克巴尔发表了亚洲艺术文献库关于萨利玛·哈希米个人档案的研究工作和数码化过程的相关简报。AAA还发布了由驻伊斯兰玛巴德建筑师纳依姆·帕夏(Naeem Pasha)与苏海尔·阿巴斯(Suhail Abbassi)共同成立的Rohtas Gallery I(1981–2004)档案,囊括该画廊所收集的文献及印刷物。帕夏与哈希米曾于该画廊共同策划超过110个展览,均被认作抵抗Zia-ul-Haq政权(1978–1988)的手段。2004年后,该画廊仍不定期策划展览。2001年,萨利玛·哈希米开设了另一间名为Art Shart的现代及当代艺术画廊(后易名为Rohtas II)。
1971年3月1日,孟加拉国达卡Chatro 联盟(学生会)女性成员为准备解放战争而进行的武器演练,摄影/Rashid Talukder,记录了解放战争,并见证了孟加拉国动荡历史上的每一个重大事件
图片致谢AAA与Drik Picture Library
通过对这些同时作为教育家、作家和组织者的艺术家的关注和研究,AAA也在对其个人创作发展脉络的线索之外进行拓展。“在她们的后院里”中的档案材料在与鲁克和沙希的艺术作品对话的同时,还揭示了自1980年代以来定义这些运动的多样化聚集地,包括小规模、亲密的丝网印刷、戏剧和视频制作工作坊,以及区域性的研讨会和重要的大型活动,如1985年内罗毕和1995年北京举行的联合国妇女大会,这些会议旨在将性别公正设为全球议程。埃尔索伊表示,“我们不仅能够追踪她们个人作品的演变,还能发现她们所参与和贡献的更大社群。我们相信,艺术史领域如果不仅关注个人叙事,还能突出塑造这些叙事的社群和集体故事,将会变得更加全面。”展览亦邀请了当代艺术群体及线上平台亚洲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室(AFSAR)响应策展概念和展览材料。AFSAR成员以线上电台项目《Moving Hums》(2025年)记录女性主义论述中的延续、演变和变革,电台在展览期间将播放文章朗读、歌曲、访谈及实地录音,成员更会以现场聚会为活动作结——对行动的参与、记录和研究在数个回应的现场中得以延续。
[1] 沙弥·达斯,“论印度艺术档案库之必要”,《艺术档案(库)的可能与不可能:亚洲的理论和经验》,潘律、李继忠编著,迦梨图书+虚无乡档案,2023年8月。
[2] 区秀诒,“其他、东京之夜、椰林与虎:伪旅行者的观察笔记”,《艺术档案(库)的可能与不可能:亚洲的理论和经验》,潘律、李继忠编著,迦梨图书+虚无乡档案,2023年8月。
[3] 徐文玠、黃子欣,《搜记:拼湊亚洲》编者的话,Asia Art Archive, 亚洲艺术文献库,香港,2013年12月。
[4]Interview with Lala Rukh, Asia Art Archive, https://aaa.org.hk/tc/search/search/actors:129635.
[5] 引自《KHOJ书》,2010年,“Photo Documentation of Om Swaha from the Sheba Chhachhi Archive”, Asia Art Archive, https://aaa.org.hk/tc/collections/search/archive/photo-documentation-of-om-swaha-from-the-sheba-chhachhi-archive.
“在她们的后院里”由Samira Bose、Özge Ersoy及Sneha Ragavan策展,并由Noopur Desai、范忆信、何恩怀、纪晴、李卓婷、曹海宁和王曼龄参与策划,获得亚洲艺术文献库女性与多元性別基金,以及Mimi Brown与Alp Erçil慷慨支持,将于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展至8月30日。与南亚艺术研究相关的Mrinalini Mukherjee档案、Salima Hashmi档案、Jyoti Bhatt档案、Nilima Sheikh档案、Rohtas Gallery I档案及马尼拉艺术家空间档案均于亚洲艺术文献库网站(https://aaa.org.hk)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