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丽·布吕克,《对想象之物的研究》,2024年,曼谷艺术馆,摄影/Sivakorn Charoenyothin
“南洋”——这个被潮汕方言、闽南语和马来语共同编织的地理称谓,始终漂浮在历史的褶皱里。南洋是明、清时期以来对东南亚一带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称呼,它既是19世纪苦力贸易中“下南洋”的血泪航线,也是20世纪革命者流亡时的临时庇护所;既是殖民者眼中香料与橡胶的生发地,又是历代华商家族构建商业帝国的南方版图。如今,当当代艺术机构在这片海域的各个港口落地,它们继承的不仅是“南洋”的物质遗产,更是一场关于离散与融合的未完成叙事。
在这片交织着殖民记忆、多元与热带生机的土地上,当代艺术正以惊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东南亚的当代艺术生态拒绝被简单定义——它既非西方体系的复刻,也不是传统审美的延续,而是一场自发的文化觉醒。从曼谷到清迈,从新加坡到胡志明、河内,从雅加达到日惹,艺术在这里呈现出一种具备“野性”的生长姿态:私人资本与草根实践并存,国际视野与在地叙事交融。
在这里,私人艺术机构如同潮间带生物,在殖民遗产和本土传统的“咸淡水”中冲刷、进化。废弃工厂可以成为实验性艺术的温床,热带雨林化身艺术实践与疗愈的现场,家族收藏成为建立国际私人博物馆的内核,代际传承的实践转化为一场关于艺术的实验。近年来,东南亚私人艺术机构的蓬勃兴起,正在填补这片土地长久以来的艺术价值认同空白。它们以灵活的策展理念和跨界的运营模式,重新定义了当代艺术在区域语境中的可能性——从曼谷艺术馆(Bangkok Kunsthalle)对工业废墟的活化,到TAF艺术基金会(Tanoto Art Foundation)构建的全球南方对话网络,这些机构不仅为本土艺术家创造了展示平台,更建立起一套独立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评判体系。它们让东南亚当代艺术终于摆脱了”异域风情”的标签,获得与其复杂性相匹配的学术关注和市场认同。
在湄南河蜿蜒的倒影里,曼谷始终是一座矛盾的城市——金顶佛寺的晨钟与霓虹街巷的喧嚣共生,殖民时代的仓库与玻璃幕墙的商场比邻。这座从未沉睡的东方都市,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醒来:荒废的印刷厂在灰烬中重生;而一座八十年代的旧仓库,即将在2025年的冬天,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新坐标。
2024年1月的一天,曼谷唐人街的霓虹叠影中,一座曾经因大火侵蚀而废弃多年的旧厂房建筑摇身一变,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当代艺术机构曼谷艺术馆(Bangkok Kunsthalle),这座机构由艺术赞助人、慈善家——泰国正大集团第三代继承人谢吉人的妻子Marisa Chearavanont创立,由来自意大利的斯特凡诺·拉博利·潘塞拉(Stefano Rabolli Pansera)担任创始总监,力图通过艺术、电影、音乐、舞蹈、文化、建筑及其他形式的创意对话,使艺术馆成为一个灵活且持续演变的场域。而它激进的策展方式也是独特之处:在这里,策展计划本身就是建筑项目。“我们不将建筑视为静态的艺术容器,而是让每个展览都主动改造空间……一过程与传统的修复理念截然不同——后者往往将固定的建筑理念强加于空间,将其视为被动的容器” 斯特凡诺·拉博利·潘塞拉这样说道,“因此,艺术馆不止是展览空间,更是一个试验场——建筑与艺术在持续的、互惠的转化过程中彼此构建。”
(上)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对团结的怀旧》,曼谷艺术馆,2024年 © Khao Yai Art
(下)理查德·朗,《马德里圆环》,1988年,考艾艺术森林,2024年 © Khao Yai Art. 摄影/Andrea Rossett
2025年2月,作为曼谷艺术馆的姊妹项目,考艾艺术森林(Khao Yai Art Forest)在曼谷东部约150公里的泰国考艾国家森林公园(Khao Yai Natiaonal Park)揭幕。这一结合艺术与生态的创新空间占地210英亩,希望超越传统的正念实践,通过艺术创作探索新的疗愈与学习方式,同时支持那些致力于丰富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家。分别选址于泰国最繁华的市中心和远离喧嚣的国家森林,曼谷艺术馆与考艾艺术森林共同构成了非营利艺术机构“考艾艺术“(Khao Yai Art)的一体两面。文化机构的入驻必将改变当地唐人街的生态,这个最初由18世纪来自中国潮州地区的移民聚居而成的地区,至今仍有着高度的文化和经济活力,然而一家具有强大背景的国际化艺术馆的入驻无疑会加入这里的“士绅化”进程,从而对当地社群带来冲击。对此,斯特凡诺·拉博利·潘塞拉曾表示,艺术馆试图证明艺术家主导的介入能够提供另一种可能一种“别样的士绅化”。 艺术馆还积极与当地餐馆、商家和手工艺者合作,让附近制作霓虹灯牌、金属制品和木结构的工匠直接参与项目。艺术馆所需的一切展览制作材料都可以在200米范围内获取,使机构深深嵌入本地生态系统。
© Dib Bangkok
尽管泰国政府对艺术的公共支持和投入有所缺席,但近年来在泰国在私人艺术机构板块亦有多个项目共同揭幕。由泰国商业史上举足轻重的华裔家族奥萨塔努格拉家族(Osathanugrah Family)创办的当代艺术博物馆Dib Bangkok即将于2025年12月开放。这座由曼谷旧仓库改造而成的三层建筑将成为展示泰国及国际重要当代艺术的场所。由泰国著名商业领袖与教育家普拉特·奥萨塔努格拉(Purat (Chang) Osathanugrah)执掌,延续其先父佩齐·奥萨沙努格拉(Petch Osathanugrah)的重要艺术收藏遗产。该馆馆藏汇聚泰国及全球200余位艺术家的逾千件作品,在2025年12月揭幕的开馆展便将精选馆藏中蒙天·布玛(Montien Boonma)、李昢(Lee Bul)、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等艺术家的代表作,通过“无形的存在”(invisible presence)这一主题展开视觉对话。创立这座博物馆的想法来自已故的佩齐·奥萨沙努格拉(Petch Osathanugrah),他在三十年的收藏中积累了诸多当代艺术和泰国当代艺术作品。Dib Bangkok由曼谷市中心的一座钢结构仓库改建而来,建成后将成为泰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目前,该机构由佩齐之子普拉特·奥萨塔努格拉(Purat Osathanugrah / Chang)管理,首任馆长为日本策展人手冢美和子(Miwako Tezuka)。
博物馆名称“Dib”在泰语中意为“原生”或“本真状态”,体现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核心理念。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以佛教”觉悟”理念为灵感,构建出层次分明的观展体验:首层保留工业建筑原貌的混凝土空间,将访客锚定在尘世之境;二层通过泰中传统窗棂等元素营造冥思氛围;顶层采用白立方展厅与天窗设计,隐喻精神升华。建筑北端标志性的锯齿形屋顶、”佛龛”展厅(以传统泰式寺庙琉璃瓦工艺覆面的锥形空间)、15,000平方英尺的中央庭院等创新设计,共同构成独特的艺术场域。
吉姆·汤普森艺术中心,摄影/Beer Singnoi
更早于此,被誉为“泰国丝绸之父”的美国商人吉姆·汤普森就曾经在1959年于曼谷创立吉姆·汤普森之家(Jim Thompson House),这是一座传统柚木宅邸,当中呈现着吉姆所收藏的泰国及东南亚艺术品。在2003年,吉姆·汤普森艺术中心(The Jim Thompson Art Center)建立,两处艺术中心目前均由詹姆斯·H·W·汤普森基金会(James H.W. Thompson Foundation)管理。
沿着湄南河向北,清迈山水间,当代美术馆在与北部山林进行一场灵性对话,2016年,吉姆·汤普森艺术中心的创始人艾瑞克·邦奈·布斯(Eric Bunnag Booth)在此地创立了MAIIAM当代美术馆,MAIIAM位于清迈近郊,由旧工厂改造而成。美术馆的建立是为了纪念艾瑞克·邦奈·布斯的曾曾姑母Chao Chom Iam(拉玛五世国王的王妃),这个美术馆管理着家族在过去30年中收藏的艺术品。艾瑞克·邦奈·布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泰国当代艺术作品,他曾经在采访中谈到,美术馆在开幕之初便展出了两位知名艺术家:泰国著名导演及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和著名泰国影像艺术家卡明·勒差布拉瑟(Kamin Lertchaiprasert),但往后美术馆将专注展示新兴的力量,并为年轻客座策展人提供平台。
“生活在另一个未来”展览现场,MAIIAM当代美术馆,清迈,2025年,摄影/Karin Mongkonphan
美术馆还赞助了清迈文化机构in-tangible institute的策展人培育计划“MAIIAM Curatorial Fellow”,旨在支持年轻策展人到美术馆中进行为期一年的策展工作。获奖策展人协助完成了美术馆最新展览“生活在另一个未来”(Living Another Future),这场展览将深入探索塑造了当今世界的迷信、民间传说、唯物主义、政治信条和殖民者的傲慢的那些历史。
从曼谷的工业废墟到清迈的山林秘境,泰国当代艺术的版图正在民间资本的浇灌下重新绘制。这些由家族经营的艺术机构,既非西方模式的复刻,亦非传统美学的延续,而是在地智慧与全球视野的独特化合——它们以仓库改造的粗粝美学抵抗文化同质化,用森林中的艺术疗愈回应生态危机,更通过策展权力的让渡,使边缘群体的记忆得以进入当代叙事。当Dib Bangkok的佛龛展厅与考艾艺术森林的山地艺术计划遥相呼应时,我们看到的是对自身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译。
如果说曼谷的私人艺术机构仍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平衡,那么新加坡则更像一座精密运转的金融引擎,将资本、科技与文化实验编织成一张全球化的网络。在这个没有自然资源的城市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激增,它们不仅是文化赞助者,更成为推动东南亚当代艺术生态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建立跨国合作网络、支持实验性创作,以及构建区域艺术价值体系,为这片长期被西方艺术市场边缘化的地带注入新的活力。
2025年1月,今年新加坡艺术周期间,宣告成立的TAF艺术基金会举办了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以“一个新组织的灵魂之歌”(Soul Song of A New Organisation)为题,邀请了一众国际艺术家、研究者、策展人和机构工作者,共同探讨和思考“如何创建和培育一个有灵魂的组织”(how to create and nurture an organisation with a soul)这一问题。这也暗示着基金会的愿景——它不满足于成为又一个收藏机构,而是试图构建东南亚与拉丁美洲之间的“南南对话”网络。
托比亚斯·伯格(Tobias Berger)、曼努埃拉·莫斯科索(Manuela Moscoso)、阿林·朗姜(Arin Rungjang)和约瑟琳娜·克鲁兹(Joselina Cruz)共同参与的圆桌讨论,图片致谢TAF
该基金会是目前活跃在新加坡的私人艺术基金会之一,创建者陈昱廷(Belinda Tanoto)曾表示基金会除了促进东南亚当代艺术体验和对话的同时,也将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南美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社区之间架起桥梁。今年3月,TAF艺术基金会在香港艺术周期间也举办了一场讨论会,邀请艺术家罗瑞·康(Lotus L. Kang)和刘慧德(Hedi Lau)一同分享他们对物质性的独特处理方法。
在此前《艺术新闻》与TAF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翁笑雨的采访中,她就曾提到该基金会在2025年将以讲座、论坛、对话等比较松散的活动形式来呈现,但将围绕“物质性”这一大概念进行,延伸出更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将其与“南南合作”(south-to-south)串联。基金会游牧式的策展方式形成了流动的知识生产网络,目前基金会正在筹备2026年1月在新加坡艺术周期间举办基金会的第一个展览。
张奕满,《边缘行走》(2013-2024),“第16届沙迦双年展”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Shanavas Jamaluddin
创立于2021年的M Art Foundation将新加坡作为目前的根据地,以新加坡为中心,促使基金会所支持的项目在全球进行和落地。M Art Foundation创始总监韩纵曾经在与《艺术新闻》的采访中表示,基金会的两个关键词是“非收藏”(Non-Collecting)和“以艺术家为导向”(Artist-centric)。基金会不以收藏作品为首要目的,而是通过艺术赞助和链接资源的方式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帮助艺术项目在全球机构和空间的落地。基金会的“年度艺术家项目”目前已支持了何翔宇、周滔、于吉等艺术家。除此之外,M Art Foundation的“年度倡议”(Initiatives)系列工作还支持了许多展览和活动,例如2023年在香港Para Site举办的“signals…瞬息”、时代美术馆公共研究项目“21世纪的控制论”等,也有更多与行为艺术、跨学科、建筑、AI、写作相关的项目都曾经受到基金会的支持。
参与M Art Foundation2024年度艺术家项目的是张奕满,他于197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现工作和生活于新加坡。由UCCA委任、M Art Foundation支持的作品《边缘漫步》(Perimeter Walk)参展第16届沙迦双年展,也将参展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即将在今年5月10日-8月17日举办的张奕满研究型个展。这个大型装置作品是由550张摄影明信片构成的临时商店,图像展现了艺术家对新加坡边界的长期探索,不仅捕捉了物理边界的视觉特征,更揭示边缘地带的社会、政治和生态现实:从戒备森严的围栏到茂密生长的植物,每张明信片都是对这一热带国度的微观审视。
阿甘·哈拉哈普,《边境线》,2024年,聚焦东南亚艺术基金藏品,图片致谢S.E.A. Focus,摄影/Darren Soh
同样在新加坡,来自香港的藏家夫妇罗扬杰(Alan Lo)与太太黄佩茵(Yenn Wong)的罗扬杰黄佩茵基金会(Yenn and Alan Lo Foundation)在2023年宣布支持新加坡美术馆聚焦东南亚艺术基金(The SAM S.E.A. Focus Art Fund),项目旨在于每届S.E.A Focus展览中选出优秀作品并直接纳入新加坡美术馆(SAM)的馆藏中,基金会承诺在未来三年中为该艺术基金提供支持,启动资金为每届2.5万美元。该项目在今年1月的新加坡艺术周期间的成功购藏后顺利结案,而该基金会也同时宣布将于今年夏季在新加坡历史悠久的金炎路(Kim Yam Road)开设全新艺术空间“Kim Association”。这个位于店屋一层的非营利项目空间,将由香港策展人李绮敏(Christina Li)担任艺术总监,专注于委托和呈现跨国界艺术家的创作。作为基金会继成功赞助新加坡美术馆东南亚艺术收藏后又一重要举措,Kim Association的成立标志着这对藏家夫妇对东南亚艺术生态的持续投入。
新加坡私人艺术机构的蓬勃发展,正与其独特的金融生态形成微妙共振——家族办公室的激增与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共同催生出一片文化投资的沃土。这里汇聚着来自东南亚与中国的藏家群体,他们以新加坡为支点,构建起一个双向辐射的艺术网络:一端深入东南亚腹地,另一端则连接全球艺术版图。
在群岛之国印尼,私人艺术机构则展现出另一种智慧:将国际顶尖当代艺术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着地域文化的独特肌理。
从新加坡越过马六甲海峡,印尼的艺术私人艺术博物馆正在以来自的热带的蓬勃生命力呈现。建立于2017年的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in Nusantara, MACAN)是印尼第一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这座私人美术馆由印尼富商、收藏家翁玮光(Haryanto Adikoesoemo)创立,他对艺术的兴趣源自1992年,并在上世纪90年代收藏了毕加索、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马克·夏加尔和乔治·布拉克等艺术家的作品。他对收藏的眼光也在2001年之后转向现当代艺术。开馆初期,美术馆就曾带来草间弥生的大型个展,为当地观众提供了进入顶尖国际艺术家作品的平台。
“帕翠西亚·皮奇尼尼:Care”展览现场,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尽管在MACAN建立之前,印尼就已拥有了私人美术馆,但大部分聚焦历史叙事、印尼传统和现代艺术,MACAN的出现填补了当地私人美术馆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空白。美术馆也曾在2024年举办Patricia Piccinini在印尼的首场个展“Care”,展出40余件等身雕塑、三组大型影像装置和由数千朵花组成的震撼装置《Celestial Field》,通过“关怀”这一主题,探讨关于联结和亲密关系的普世情感。在雅加达越来越被视为东南亚重要的艺术中心之一时,MACAN面向大众的展览和多元活动,非常注重培养年轻观众的艺术鉴赏力。对雅加达这座城市而言,拥有顶级当代艺术美术馆也标志着从‘富裕城市’到‘文化社会’的升华。
在新加坡和印尼的私人艺术机构在各自探索区域与国际的平衡之道时,越南的当代艺术生态则以其独特的“游击美学”开辟出第三条路。“越南当代艺术的推动是‘从下而上’,在艺术家小圈子中先实现一些变化,再将他们的变革想法推向全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著名学者诺拉·泰勒(Nora Taylor)曾在专著《河内的画家:越南艺术民族志》中这样写道,她专注研究东南亚美术。
在过去二十年,自下而上的协作生长网络在越南成形,当地的艺术家与策展人自发组织活展览、工作坊和艺术节等,既得益于歌德学院、福特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也受益于越南转向市场经济带来的松动。然而当地政府对于视觉艺术活动仍然实施严格管控,因此本地的私人基金会由此成为新动脉——胡志明市的Nguyen艺术基金会(Nguyen Art Foundation)、河内的APD艺术赞助发展中心(Center for Art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由华裔美籍藏家Muchun Niu所建立的VAC(Vietnam Art Collection)、以及由Phương Linh等艺术家建立的Nhà Sàn Collective(NSC)。
Tuấn Mami, 《越南移民花园》,2022年,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摄影/Nils Klinger
1998年,艺术家Nguyễn Mạnh Đức 和 Trần Lương在越南创立Nhà Sàn Studio,这也是Nhà Sàn Collective的前身。作为越南首个非营利实验艺术空间,也是至今在越南持续运营时间最长的同类机构,孕育了数代最具想象力和胆识的艺术家。工作室最初坐落于阮氏家族住宅——一栋从山区移植至河内郊区的芒族高脚屋。通过间歇性开放,为艺术实验与社群交流创造了独特空间。工作室孕育了1990年代初涌现的越南第一代前卫艺术家,包括Trương Tân、Trần Lương、Nguyễn Văn Cường等等,至今仍然是新生代艺术家的重要资源,包括阮纯诗(Nguyễn Trinh Thi)、The Appendix小组、Tuấn Mami等。2022年,Tuấn Mami的长期项目《越南移民花园》(Vietnamese Immigrating Garden)就曾在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中展出。2011年,工作室由越南当局压力而无限期关闭。2013年,年轻一代艺术家通过在公共空间的流动游击式项目,以及与国内外大型艺术机构的合作,激活了NSC,以独立艺术家团体的形式活跃于河内。
(上)“年份是XXXX”展览现场,Nguyen艺术基金会,胡志明市,2025年
(下)“LỜ MÀ LỜ MỜ-影像艺术计划”展览现场,APD艺术赞助发展中心,河内,2025年
越南藏家Quynh Nguyen在2018年建立Nguyen艺术基金会(Nguyen Art Foundation,简称NAF),并通过收藏、展览策划、公共教育项目等活动来丰富基金会的经营。同时基金会也通过与学校合作,在校区及艺术空间中呈现馆藏和主题展览。今年4月,基金会推出名为“年份是XXXX”(The year is XXXX)展览,呈现多位知名越南及越南裔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傅丹、潘涛阮(Thao Nguyen Phan)、Nguyen Phuong Linh、Quynh Dong。展览重新审视传教士与探险家笔下的印度支那旅行书写,挖掘文本中虚构的复杂性。参展作品将凝视交还给被踏足的土地。艺术家们以沉浸式装置为核心,聚焦这些地域的原生住民——当土地被榨取与剥削时,那些嬉戏、捕猎、游荡与凋零的生灵与灵魂。
位于越南的私人基金会似乎在呈现常规展览的同时,常常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来扩大艺术的影响力。由两位越南藏家Dr. Nguyễn Đức Thành、ĐỖ HOÀI NAM和策展人TRẦN LƯƠNG共同创立的APD艺术赞助发展中心则旨在通过提供培训、知道和信息与技术支持来为艺术家赋能,并搭建公众与文化艺术之间的桥梁——连接艺术创作者、跨领域研究者、收藏家、企业、人文机构、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等。在越南艺术学院仍在教授传统艺术技法,大学图书馆中鲜有战后艺术出版物的时候,这类培训显得尤为珍贵。
(上)“谧静无垠”展览现场,VAC,河内,2024年
(下)“开始:VAC上海启动”展览现场,VAC上海,2024年
华裔美籍藏家Muchun Niu所创立的VAC自2021年成立,旨在挖掘越南现当代艺术的文化谱系,主要以邀请艺术家到其位于河内的空间中驻留、举办展览和活动等形式运营。同时也运营一个以研究为主导的档案项目Art-iFact,致力于推广与越南相关的艺术家、艺术生态。曾经在此驻留的艺术家包括黎妮(Nhi Le)、谢骏梅(Mai Ta)、郑锦妮(Trinh Cam Nhi)等。今年4月4日,在此驻留的艺术家阮清妍的开放工作室展览《过云雨》正式开幕。
“南洋”是一场流动的叙事。当湄南河的波光映照着曼谷废弃工厂里的实验艺术,当马六甲海峡的风裹挟着新加坡与雅加达私人美术馆的策展宣言,当红河三角洲的潮汐冲刷着越南“游击美学”的多样形态——这片土地上的艺术机构正以野草般的韧性,在历史的夹缝中开辟出新的可能。它们拥有鲜活的血液,当西方用“后殖民”框架解读这片土地时,东南亚的私人艺术机构则用混杂的语法书写自己的艺术生态,就像湄公河三角洲的潮间带,在咸淡水交汇处孕育出最丰富的生态——这些机构正证明,真正的多样性从来不是标签的堆砌,而是让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在同一片水域中找到共生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