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嗨,你干什么来了?”:进入2025年澳门艺术双年展“流动的在地叙事”

Jul 23,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image_3_9323c8b7-d3d6-4f15-9451-69283ce9941b

走入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观众将置身于一个令人同时感到熟悉与迷乱的房间,这是宋冬为此次展览创作的场域特定作品《非问非答》(2025)。房间中央,艺术家宋冬身着保安服坐在一个混合着接待处与保安亭样式的亭子里,从窗口处递给我一本盖有“通过 PASS”章印的手绘“护照”,首页上以繁体字和英文写着:“你干什么来了?” 围绕天花板四周悬挂的数台荧幕播放着宋冬与好友、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就同样的问题进行问答的片段。覆盖于四壁的镜面反射材料则将这一情景与身处其中的观者不断复制,加强着提问的重音。
“嗨,你干什么来了?”,这句通俗而多义的询问是本届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题。这个问题如一分岔路径,可以意味着友人间的问候、陌生人间的好奇,导向往来、交换,也可能暗示着警惕、打量、质疑和拒绝(正如宋冬所演示的,“你干什么来了 What are you here for”也是入境海关人员最常提出的一个问题)。这种热与冷的摇摆正映射了全球化历史中地缘关系的不断转变。而若将这一提问作为时间长河中不断提出的自问,则又涉及了“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等存在性问题中对自我与时代的意义和价值的寻求。
利用这一问题意识作为线索,本届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通过主场展、公共艺术展、城市馆、特展、本地策展计划、平行展六大板块,希望探讨澳门的在地历史、记忆和当下全球化的现实境遇,在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时代寻求相互连结的去往、依托与归宿。主场展邀请了来自13个国家的46位艺术家,通过串联地呈现应邀艺术家的思考与创作,展开在不同区域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差异化对话,并在跨越地理界限和文化身份的藩篱之时,完成一次对澳门文化艺术的找寻和指认。

image_4_5449b48a-f29c-4d7d-9482-1337bd42b8e3

宋冬,《非问非答》,2025年,在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致谢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image_5_e739da90-f0ac-4253-bfbe-63524923fb2c
徐冰,《卫星上的湖泊》,2021年,在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致谢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从“里屋”走到“广场”,
由空间引导的策展叙事

 

本届澳门双年展的主场展绕开了如今双年展主题展览普遍采用的“主题-单元/章节”式的叙事模式,邀请来自北京的众建筑在澳门艺术博物馆的三层空间中插入二十个以日常空间命名的“空间插件”,将展览空间转化为一个可供多元地方文化对话与流动的容器。这些“空间插件”以澳门本地的路牌样式为灵感,其上以繁体中文、葡萄牙语、英语写有如“入口”、“通道”、“里屋”、“街区”、“迷宫”、“广场”等通用空间类型的名称,呈现出在地性与全球化的标准性之间的辩证张力。在“插件”的指认下,展览空间同时作为本体与喻体存在,观众在行走于场馆中时也仿佛活动于一个微缩了本地与全球景观的沙盘中,穿行在由空间隐喻所激发的问题和想象里。
主策展人冯博一谈到,这样的策展方式,需要同时考虑空间自身的物理属性、空间的命名意义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与适配性。通过对这三种对象间关系的调度和整合,形成有机、恰当、有节奏的叙事,是本次策展的一大亮点。宋冬的《非问非答》恰如其分地占据了展览的“入口”,艺术家所设置的海关闸口装置暗示了“入口”这一空间类型的管理与控制功能。不过,在此作品中,这种政治性意义被转换为了幽默、友善的问候。顺应着场馆空间自身的形态,展览将“通道”的指示牌悬挂在了贯穿一楼展厅的长廊。在这里,薛峰的作品《两个澳门》(2024)以四件桌上装置打造出一条有关澳门历史与今日想象的时空隧道

image_6_c13d6e03-e1e3-4ac1-8d98-c86828c06175

由众建筑设计的“空间插件”,在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致谢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在三楼展厅,展览的空间叙述呈现出从隐蔽、私密逐渐向公共、开放过渡的变奏。在展厅尽头一堵展墙背后的狭窄通道里,一面巨大的屏幕放映着香港艺术家钟正的作品《幻肢觉痛 #08》(2025),呈现着摩天大楼的玻璃镜面与锃亮的钢架结构所折射的灼目日光。由于空间的逼仄,荧幕散发的热量直逼观众,令人想起香港这一繁华的热带都市中那些排放着热气的后巷。都市建构中的高处与低处、幻觉与污垢,在作品制造的不适感受中同时显现。从这个隐蔽的无名空间走向展厅内部,观众可跟随指引走进由幕布掩住的“里屋”,整个展厅被艺术家组合刘珂和晃晃的作品《镜子》占据。从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这对夫妻每天为对方拍摄一张照片。1460张彼此凝视的亲密影像以极小的尺寸被打印出来并拼接在了一起,分散地附着在房间的墙面上。低微的秒钟走动声从位于房间中央的白色展台发出,以当下时间的呢喃回应刘珂和晃晃用身体和情感刻记时间的实验。

image_7_2dc742a9-e3bd-4101-a54a-e0ddc13fa891

刘珂&晃晃,《镜子》,2017-2018年,在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致谢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从“里屋”走出继续行进,展览的讨论开拓至关系性的公共之域,将观众引向欧洲、亚洲、中东等地的艺术家身处复杂变化的社会现实中的思考。韩国艺术家金守子的影像《针女,巴黎》(2009)记录了艺术家本人静止立于巴黎巴贝斯广场和香榭丽舍大道拥挤的街道中的行为表演。影像中的金守子身着灰衣,背对镜头,将身体如针般悬置在在流动的人群中,以亚洲女性的视角观察、沉思巴黎被多种族、文化与阶级人群充盈的社会空间(“广场”)。印度艺术家席帕·古普塔的作品《当我站在这里》(2024)以语句“当我站在这里,我希望我的敌人拥有我希望自己拥有的一切”在展厅地面上圈出一个弧形,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和空间表述,向处在性别、阶级、宗教差异和地缘政治冲突中的人们发出思考和情动的邀请(“街区”)。
在展览的“出口”区域,观众在张培力的三频道影像《海上》(2024)中看到一个“悠闲”的海难遇难者,正在救生圈中懒散地抽烟、喝汽水、打电话——看似与庸常生活中的城市人别无二致,却在费力维生。从一个求生出口逃出,是否就意味着安全和自由?横跨墙面的巨大荧幕上,救生圈里的男人无目的地停留在辽阔的海中,无法知晓自己的位置与去处。呼应着双年展标题“你干什么来了”那句日常却又暗含终极意义的提问,主场展尾声处的作品再度向平常生活的秩序提出质疑。

image_8_d74f0485-032b-4cbb-a880-70784168e8ad

金守子,《针女,巴黎》影像截帧,2009年
image_9_6e9fad0d-cccc-4e32-94b7-9bd103c8f8be
席帕·古普塔,《当我站在这里》,2024年,在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致谢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双年展主场展以空间的微缩、折叠与嵌套作为策展语法,而将于九月开幕的公共艺术展“来来,往往”则强调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生成的流动关系,形成折叠与打开的内外对照。“我们希望此次展览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摆脱固化的城市装置和雕塑的概念,而更多的是对人们发出一种邀请。”总策展人冯博一说道。届时,包括尹秀珍、安 ·密尔顿、詹姆斯·宾宁、何志森等艺术家与都市实践者将通过介入澳门的地理空间、与本地商户、社群展开互动,在城市中营造参与和联结的流动场域,向来来往往的路过者、居住者、城市空间的创造者“打个招呼”。

凝视、想象、拓印、发音:
流动中的在地叙事

 

在一句“嗨,你干什么来了?”的提问中,隐含着说话者与对象对同一空间的共享。在双年展的语境里,这种共享不仅意味着将来自不同地域艺术家的差异化表述汇聚于一处,形成对话,也意味着对“你”与“我”所共处的此在之地的关注——对于澳门在地历史、文化的探索和书写。来自北京的绘造社以大型装置《自鸣屋》(2025)指向了澳门曾作为中国与全球对话窗口的地方历史。明末清初,西洋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澳门便是他们的第一站。他们在传播天主教与西方天文、数学等知识的过程中,也将自鸣钟这一计时工具与其背后以机械秩序主导的世界观带到了中国。绘造社重构的自鸣钟却试图打乱精准的秩序。他们使用常用于自建房搭建的廉价材料,制造出一个邀请观众进入和驱动的机械钟屋,将“人”可引发的随机和混乱元素引入钟表。
工作和生活于深圳的薛峰的装置《两个澳门》(2024)将对于澳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述、景观式的凝视与想象塑造为四组城市模型,包括“众神之城”所映射的多元宗教信仰共存的独特现象、“历史之门”所摘取的澳门标志性建筑景观与其反映的旅游业历史、“欲望之镜”对于澳门被符号化“东方拉斯维加斯”这一现实的再现以及“眩晕之地”所铺陈的财富之城的幻象。出生于宁波的艺术家毕蓉蓉则找到了杭州萧山花边工艺与澳门本地文化混杂性的相似之处。萧山花边融合了威尼斯花边与中国抽纱技术,将中国与欧洲传统纹样巧妙结合,于20世纪初由欧洲传教士传入中国。她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作品《缠枝与莨苕》(2025)的标题便指向织物纹样所勾连的全球交往的物质史。作品以花边布料、金属片、丙烯塑胶等材质再现了澳门城市空间中的墙面、铁门甚至树木表面的纹理,如同城市的“拓片”。这件大型装置作品悬挂于澳门艺术博物馆三层坡道楼梯所围合的中空中,贯穿展览动线。

image_10_74e063c6-4566-4179-af20-54e7feddb773

薛峰,《两个澳门》装置局部,2024年,在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致谢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image_11_da97288a-f0c8-452c-8590-d7587ca891a8
毕蓉蓉,《缠枝与莨苕》,2025年,在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致谢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在观看和书写澳门时,几位艺术家并没有掩饰自己的“外来人”的视角,与本次展览以普通话写就的标题形成某种呼应——作为澳门双年展的标题,它的口音却不够“澳门”。而展览中本地艺术家李少庄的作品《五味杂陈》(2025)恰好形成了对“什么才是澳门的语言”的探讨。五频影像装置《五味杂陈》分别运用广东话、普通话、葡语、英语和土生土语五种在澳门使用的语言,不时向观众发问:“你是否会讲广东话/普通话/葡萄牙语….?” 即便是今日的澳门“本地人”,也很难同时通晓五种语言。这种驳杂多样的语言生态,形成自16世纪以来本地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艺术家在展现出澳门多语言族群的混杂与相互影响之外,也从口语层面向我们表明:在澳门(或是其他地方),你无法找到一种纯粹、本真的“本地”表述。
澳门的历史特殊性使得其本地文化主体具有一种独特的敞开与流动的状态。南宋时期的澳门与今日广东省的中山、珠海、广州南沙区等地同属于香山县,共享粤地文化。十六世纪中期,伴随葡萄牙的殖民,葡国和拉丁文化成为澳门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十九世纪,本地博彩业的合法化则使得澳门快速发展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在这座港口小城,居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里“处处是外人”,而这种对于他者的存在特有的松弛也契合了此次双年展所寻求的状态:在国际交往愈发紧张的时代,保留对来自不同地方语境主体的好奇,创造共同讨论的空间。
而在这样一个本地与外来的界限经历着不断消解和重构的地方,对本地叙事和身份的构建也不具备一种标准答案。或许正如此次双年展所呈现的,在地叙事成为一种由外部与内部共同书写的流动故事——在各地艺术家与在地文化和社群的接触与互动中,在参差的凝视、想象、拓印和发音中,不断拼凑、生成。


正在展出
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主场展
澳门艺术博物馆
展至2025年10月19日

以“十示” 探索三十八年:丁乙再向新一程 “盘山之路”

纳西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聚居地主要分布于滇西北,少数分布于川西、藏东南。纳西族的重要原始宗教文化东巴教将生死看作身体与灵魂的旅程。当肉身停止跋涉,东巴(氏族中掌管经文书写、宗教仪式、医疗占卜的“智者”)便会引渡亡灵沿着长卷绘画《神路图》上所绘制的旅程渡过鬼、人、神三界,回归祖先所在之地。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