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华人新兴艺术群落的纽约生存:在挤压与流动中扎根

Nov 25,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1

陈驰在重音社Accent Sisters空间策划的展览“Reject Me Harder”开放麦现场,2025年,摄影/陈若昀

2

位于纽约联合广场书店空间的重音社(Accent Sisters)在2025年夏初呈现了一个名为“Reject Me Harder”的展览,邀请14位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艺术家与从业者,围绕“被拒绝”的经历创作——包括来自机构的拒信、错失的驻地、被拒的感情、家庭的不理解等。展览还举办了一晚开放麦,向公众征集被拒绝的故事,现场笑中带泪,在纽约华人艺术圈引发热烈共鸣。“这个展不是要愤怒反抗,而是带点幽默的态度,”策展人陈驰对《艺术新闻》表示。她提到展览甚至为写得最礼貌的拒信机构颁奖。“我们知道不可能靠一个小展就颠覆整个机制,但希望激起更多讨论,也让人们看淡那些把守机会的机构。”
展览源起于陈驰去年与朋友的对话,她们发现许多艺术家都在面对越来越难申请的赞助与机会。她指出,这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来自机构资金收紧,另一方面则因AI工具的普及,让申请门槛形式上变低、竞争却更激烈。与此同时,美国当下高度极化的政治环境也在悄然塑造艺术生态:艺术机构在涉及加沙战争等敏感议题时表现出更大的谨慎甚至自我审查,使许多以异议或批判为导向的艺术家感受到更直接的压迫。
展览也引发了对亚裔身份政治的深入反思。华人艺术家在面对主流西方机构时,往往被迫将复杂多元的身份压缩成单薄的“亚裔标签”进行自我营销,才能争取注意。“这是一个很粗暴的过程,把自己的文化谱系简化成一个标签。即使如此,也未必能被接纳。”她补充道,“而最荒谬的是,虽然大家都在高呼支持少数族裔,但内部依然存在等级,权力结构难以撼动,像鬼打墙一样。”
在这种结构性困境中,一些由华人或亚裔创立的艺术空间、画廊趋于活跃,也为这群艺术家提供了讨论更细腻、复杂议题的珍贵平台。近年来,许多新兴空间以跨界、多元的思路在进行策展工作与社群建设。虽然中国或亚洲文化是这些机构的“根”,但它们在“换盆移植”后都试图编织出一个留有更多气孔的生态网,可以让其他文化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来,更立体地呈现一种华人海外生活的经验。

3

在充斥着身份政治叙事的纽约艺术语境中,亚裔女性往往是最容易被标签化的那一类存在。
在纽约的画廊圈打拼到第五个年头的周诗卉(Sophie Zhou)意识到,自己一手从零开始搭建的LATTITUDE Gallery已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这家由她与一群出身相近的艺术家互相托举起来的空间,曾致力于展示最年轻、最具潜力的亚裔女性艺术家。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创作者在这里办了人生第一个展览,也因此获得了来自纽约及中国其他空间的关注。对画廊而言,这样的成长令人欣慰,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在艺术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继续提供有意义的支持。
“一个艺术家可能跟着你成长了一段时间,但当她的发展速度超过平台所能提供的资源时,她自然会开始想去外面看看,”周诗卉说,“这时候,画廊过去基于亚裔女性身份所提供的‘福利’,无论是针对艺术家本人、展览内容,还是针对亚裔女性画廊主和创业者的支持,都不再显得稀缺,甚至会被视作限制。”

4

LATITUDE画廊位于翠贝卡Lispenard Street 5号的新空间,图片来源:©LATITUDE
5
LATITUDE画廊位于唐人街的老空间,图片来源:©LATITUDE

同时随着纽约更年轻的亚裔背景的艺术空间雨后春笋般的涌出,社群也经历了从边缘到蓬勃的变化。周诗卉意识到,画廊下一步的任务,不再是让亚裔艺术家和机构“彼此看见”。作为一个相对先驱的画廊,LATTITUDE应该开始走向艺术市场更中心的位置,凭借其内容的原创性本身得到更多话语权,而不仅仅因“亚裔”这一身份标签被记住。
“如果大家都做一样的东西,同一个标签展示同一批艺术家,那亚裔女性这个身份,甚至整个亚裔的社群就变成了一个枷锁,而不是我最初选择这个定位时的愿景,”她说。“在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时,我会思考如何在坚持支持社群的同时,去区分自身,避免被标签化或陷入同质化的误解。”她透露,画廊要从曼哈顿华埠搬迁至更靠近艺术市场中心的TriBeCa街区,并计划在未来的策展中,从移民视角出发,将亚裔语境延伸至更广泛的族裔经验。

6

7

“向慧迪:转圈圈,直到晕晕沉沉”在YveYANG Gallery展览现场,2025年,图片来源:艺术家与YveYANG

由纽约的YveYANG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同为非营利空间initial research成员的向惠迪对“亚裔女性”这个标签也深有体会。她坦言,早期面对“东亚女性艺术家”这一身份标签时,她的态度是叛逆的。但这种抗拒,随着创作主题的变化,逐渐转向了更包容的理解。向惠迪的早期作品聚焦于“游戏中的劳动”,源于疫情期间她沉迷《动物森友会》等模拟类游戏,开始反思资本主义语境下劳动与娱乐之间的界限。而当她逐渐将兴趣从游戏内的虚拟劳动转向更现实层面的“照护劳动”和“情绪劳动”,这些往往由女性、移民、有色人群承担的隐形劳动,她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既然我的研究话题在讨论这个人群,那我要正视我自己的这种身份。我在我研究的这种劳动关系中,是处于哪一个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向惠迪学会了以更包容的姿态对待标签:“我现在不会刻意迎合,也不会刻意回避。我承认这个身份是我作品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女性,我现在会更明确地去讲。”她说,“其实是通过这个女性的身份,我觉得我可以和其他的身份去和解。”她也指出,与一些白人主导的机构相比,像YveYANG这样拥有亚洲背景、但代理范围不局限于亚裔的画廊,给予了她更大的自由度。因为视野和共识的接近,她无需在创作中刻意回应“亚裔女性艺术家”的标签期待,能够更加自如地发展自己的语言。

8

由策展人富源与Christina Chang共同创办的 initial research坐落于SoHo一个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街区——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这一带就有艺术家为社群做饭、以食物建立联系的历史。延续这一灵感,富源在构想这个150平米空间时,提出了一个朴素而有力的目标:“我们希望提供一种真正实在的支持。”除了每年向五位艺术家提供各5000美元的创作基金,initial research更强调空间本身的可用性与亲密性——它应当成为艺术家真正可以进入、使用、改造的地方。
例如韩裔艺术家 Sowon Kwon在事业高峰后曾选择停下脚步,将更多时间投入家庭与育儿。她目前正在这里编写一本艺术家书籍,急需一个安静、专注的独立空间。表演艺术家 NiNi Dongnier(蒙古)与 Anh Vo(越南)则将空间用于排练。富源解释:“initial research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些‘高冷’,但我们真正想做的是把’research’这个看似理论化的词变得更开放——身体在空间里的移动,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接下来,富源还计划启动一个“艺术家晚宴”项目,但她强调这不会是纽约常见的那类奢华gala,而是以私厨形式展开,让亚洲的食物与气味成为连接具体社群的媒介。“我十年前来美国读书、毕业回国再回来,现在纽约的中餐和当时相比,尤其是疫情之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真正来自中国本土,甚至少数民族的味道,终于能被带过来。”

9

initial research空间内景,图片来源:initialresearch.org
10
重音社与Rooted Eats Podcast共同录制关于葱油饼与艺术空间、女性创业等话题的播客活动现场,2025年,图片来源:rootedeatspod

重音社过去一年也频繁地将食物与艺术结合,展开跨文化实验。今年春节,便有一系列活动以味觉为媒介进行文化书写和社群聚合:如小杨与Miko联合举办的云贵方言角、何卉奇的年夜饭水墨菜单工作坊,随后更催生了Miko主理的云南私厨“辣妹厨房”。这一连串活动也激发了更多关于“食物作为内容策划的媒介”的探索,从葱油饼主题的播客讨论,到由青红酒品鉴延伸出的福建移民文化分享。
当“食物”被应用为一种建立连接的快捷键,在个体与文化记忆、当下周遭的社群中织起内在纽带,另一些新兴的空间则在探索如何借由“慢生活”的理念向西方世界传递一种更柔和的东方气质。他们把西方传统的艺术场域和国内渐渐兴起的传统工艺、设计品牌相融合,把市集、植物染的服饰、诗歌和音乐交织在一起,以充满细节的生活场景为载体,实现一种更丰满的文化对话。

11

STILLLIFE艺术市集海报,2022年,图片来源:Stilllife 思来
12
The Blanc艺术空间与Riprap Art Club共同策划的展览“Table for One”现场,2025年,图片来源:Riprap Art Club

Stilllife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之一。自 2022年创立以来,她们便在纽约展开跨界实践,首场活动便与新媒体艺术空间IIDRR合作,策划了一场结合地摊展商与互动装置的新型市集。此后,Stilllife持续在上海和纽约两地拓展市集的策展语言。2024年夏季于华盛顿广场举办的 StillShop汇集了超过六十个来自东亚的独立品牌,涵盖陶瓷、首饰、出版物、家居、宠物用品等多个生活领域。这些品牌虽并非专为西方市场设计,但它们深植原生文化的气质和审美意趣,反而意外赢得了纽约当地观众的青睐。Stilllife也不断将这种以创意品牌“空降”陌生市场的实践延伸至艺术领域的跨境合作中,探索身份与文化错位所激发的模糊美感。2025年春天,Stilllife邀请美国后工业小镇的艺术家 Brittni Ann Harvey 前往上海外滩源,参与以“跨出美洲大陆、寻找故土源渠”为使命的首个位于上海的艺术群展。
“你办了一个事,一个展览,很多时候更像是去激活了一些东西,Stilllife联合创始人周淇说道,“本来可能毫无关联的两地、两个人,因为这场策划,彼此就产生了连接。”这种策展语言的延伸,也体现在今年春天THE BLANC艺术空间与植物染服饰品牌远家合作的展览“Among Colors”中。远家将其在四川明月村历时十五年的植物染工艺实践带到了纽约,并以稻草、未经处理的布料与自然光线搭建出一个静谧而富有“深时间感”的展览空间。展览的最后一天,一场特别策划的“诗、音乐与衣服的即兴之夜”将整个项目推向高潮。数位中外作家、诗人、艺术家登台朗读与表演,与纽约在地音乐人合作完成即兴创作。与此同时,现场观众也化身为素人模特,穿上远家植物染系列的服饰,以每个人独特的身体与气质,为这些手工衣物注入最后一层表达。“‘Among Colors’所营造的‘缓慢与真实’,是一种久违的精神体验,” THE BLANC主理人Linda 称,“这种体验并非只是审美上的‘东方性’,而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生态伦理乃至社会关系的再思考。”

13

今年春天,成立已十二年的画廊BANK正式将其实验触角伸向纽约,在伊丽莎白街127号设立了一个试点空间。开幕展请来知名美籍华人艺术家张怡(Patty Chang)呈现其近期作品,随后又举办了出生于古巴、成长于美国的华裔艺术家艺术家郑庆和(Ching Ho Cheng)的个展。夏末,BANK 又筹办了一场群展,参展艺术家的背景横跨中、美、德三地。其中多数艺术家已在纽约生活工作。画廊主马修(Mathieu Borysevicz)坦言,按照目前的关税政策, 从中国运作品到美国并不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尤其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相比之下,我们更愿意尝试与本地艺术家的合作,这不仅能降低成本,更能真正参与并理解当地正在发生的事,”马修告诉《艺术新闻》,“我们在寻找那些具有文化背景、多重身份故事,并与我们一直关注的‘跨大陆语境’产生共鸣的创作者。”
过去十余年,BANK在国际艺博会上的长期耕耘为其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客户网络,其中不少亚裔藏家本就定居纽约。同时,一批新生代的本地藏家也在不断涌现,对亚洲当代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好奇与开放态度。马修强调,画廊如今不仅致力于展览的本地化,也积极促成作品进入美术馆与非营利机构的收藏系统。而这正是BANK一贯以来的强项。早在其在上海开设的第一个空间起,便已成功将代理艺术家的作品纳入 M+、MoMA 以及古根海姆美术馆的馆藏体系。“不仅仅是纽约,而是整个美国,有很多机构在‘亚裔’或‘女性艺术家’的呈现上,还有大量空白需要补足。”

14

“郑庆和:循迹无限”展览现场,BANK纽约,2025年,摄影/Inna Svyatsky,图片来源:BANK
15
郑波,《仙湖之治 1》,2025年,由韩国光州国立亚洲文化殿堂委托创作,在“生,生,生”展览现场,马凌画廊纽约空间,2025年,图片来源:艺术家与马凌画廊

同期,马凌画廊也于成立十五周年之际在纽约下东区开设了新的空间。坐落于埃尔德里奇街50号的3500平方英尺空间预示了画廊与纽约艺术界展开的深入交流与联系,至今已呈现了日本艺术家山下纮加新的绘画作品展“幽光”、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2025级硕士毕业生创作的群展“After H(ours)”、“郑波:生,生,生”与刚开幕的群展“因为嫉妒狗的静脉”。
在新晋画廊为市场带来的活力之外,也有新兴非营利组织正在用更灵活的方式介入艺术生态。Mandarin Express是一个正在纽约起步的实验性平台,组织计划以一年两次、围绕五月与九月艺博会期间展开pop-up个展,呈现两类艺术家:一是尚未被画廊代理的年轻创作者,二是虽已有一定成熟度、但尚未在纽约获得个展机会的艺术家。据其创建者之一杜帆介绍,展览主要聚焦雕塑、装置与影像等媒介,展后也将通过出版延续内容的传播。“pop-up的形式比较野生,艺术家借由这样的展览既突破了传统白盒子的展陈模式,也是一种挑战,”杜帆表示。
LATITUDE Gallery的画廊主周诗卉补充说,画廊与机构在支持艺术家的路径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商业画廊在填补亚裔艺术家乃至女性艺术家代理与展示缺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年轻创作者提供进入职业体系的通道,也就是打开作品进入艺术市场的大门。而机构则在展览机会、策展发掘、作品理解、思路梳理等层面给予艺术家系统性的支持,对其在艺术市场中的长期发展和高度提升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16

“因为嫉妒狗的静脉”展览海报,艾玛·柯尔曼视觉作品,图片来源:艺术家与马凌画廊
17
艺术家Amiko Li的作品在mandarin express首个pop up展览“nothing to do here but wait”现场,2025年,图片来源:mandarin express

策展人陈驰指出,从一个刚毕业的个体,到被西方主流机构真正看见与接纳,其间需要多元且持续的支持路径。除了商业机制的引导,更需要华人或亚裔背景的空间所创造的土壤,以及艺术家自身对身份标签的不断突破。“所谓‘roots’(根),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uprooting’(根除)的过程。它不是把自己重新种回某块土壤、原地扎根不动,而是一直带在身上、不断流动的东西。”她强调,真正能彼此托举的,往往是那些从海外经验出发的中国或亚洲主理人——他们的重点并非局限于“亚洲艺术”,而是让内容自然地回应当下的处境。“在这边生活,你不会每天想着我要‘追求国际化’,你就是在活着。而在活着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的东西自然就渗透进来了。”
尽管外界常以“亚裔”或“离散”来界定这些空间所做的内容,但陈驰认为大家正在努力做一个更广阔的东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先让这些平台彼此联结,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把那些被固化的身份慢慢打开。”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