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如何构建灵魂建筑?赫斯维克工作室回顾展“重返”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Feb 01, 2024   Tooann
640英国馆,上海世博会,“构建灵魂建筑”展览现场二楼展厅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八年前,由赫斯维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与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Prterner)联合设计的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在外滩金融中心开幕。艺术机构面向公众推出的“首件作品”往往是其建筑本身,而复星艺术中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建筑外部的三层可转动幕帘,由675根金属“流苏”构成,灵感来自“中国编织、绳结图案”。对于上海观众而言,赫斯维克工作室最知名的作品是其在2010年设计的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UK Pavillion, Shanghai Expo),以及2021年开业的“天安千树”(1000 Trees)。2022年,这所由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创立于英国伦敦的工作室在天安千树开辟了其上海工作室,并对外展示工作室在亚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模型。

日前在复星艺术中心开幕的“赫斯维克工作室:构建灵魂建筑”是迄今为止托马斯·赫斯维克在中国最全面的回顾展,是继东京和首尔之后,亚洲的第三站。展览由森美术馆馆长片冈真实策划,展出赫斯维克工作室十几年间的作品,此时距离托马斯·赫斯维克第一次以“种子圣殿”在中国崭露头角已经过了十余年,上海与他的联结也愈发深厚。

640-1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在展览的最开始,赫斯维克即传递出了他心中建筑与城市、与公众的关系:“建筑具有让我们感到敬畏、联结、安全或浪漫的力量。”展览以二层一面满布细节和模型的巨型墙面作为开场,通过其项目的模型、草图、家具设计和互动展品,在六个主题中呈现遍布全球的30余个标志性作品。顺着巨型墙面走进二层主展厅,“共襄盛举”“互联互通”“体验雕塑感空间”“身处都市、感受自然”四个主题呈现出赫斯维克工作室在不同地域如何以创意链接城市精神。三层主展厅中的“将回忆带入未来”和“玩耍与使用”则侧重表现赫斯维克工作室如何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大胆翻新,以及建筑或空间之外,他在小尺度家具或工业设计上如何“play around”。

展览似乎也在向公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你心中的理想建筑?”赫兹维克的作品涵盖领域广泛,设计手法天马行空、难以定义,他以敏感而批判的视角来应对这个不断且快速变化的世界。在他看来,“我们迫切地需要建筑多样性”。

640-2托马斯·赫斯维克于“构建灵魂建筑”展览现场三楼展厅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在建筑中探寻“情感功能”

2017年,由赫斯维克工作室主持设计的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Zeitz MOCAA)落成并对外投入使用。项目位于南非开普敦,在当时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犹太和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基于历史悠久的Grain Silo Complex谷仓,其中的筒仓区域内部是由42根管道构成的如蜂巢般密集的均质结构,这也为改造构成了一个难题,即如何将这样一个巨型的空间转化为展览空间。赫斯维克创造性地从筒仓中间挖出了一个内腔,所涉及到的管道都被切割出大小不同的系列圆洞,这一中间的腔体连接着环布于中庭的展览空间,让彼此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这一想法在布局与结构上都是极具难度与挑战的。最终,这个创意为这座超人尺度的巨型建筑注入了灵魂。谷仓中挖出的内腔强化了异形空间中弧线的视觉效果,博物馆顶端均匀排布的系列切割凸面玻璃窗如同镶嵌在整个建筑上的宝石,它们也在向外界宣称着,这里是一个情感复苏的空间,正在以全新的状态面对着往来的人们。

640-3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赫斯维克工作室
640-4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模型,纸管,108 x 122 x 94 厘米

彼时,赫斯维克早已经通过位于伦敦的“卷桥”(The Rolling Bridge)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而声名鹊起,而他并没有因为之前作品的广泛传播而放弃对设计本质的追求。在他眼中,建筑物是设计的一种具象形式,而设计则应该与城市中始终存在的情感与精神关联。正如他曾经在TED的演讲中所提及的,如今的建筑过于的平庸与冷漠,而我们的日常生活却需要经常围绕这些建筑展开,情感功能(function of emotion)势必会成为建筑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元素。

640-5南洋学习中心,图片来源:赫斯维克工作室

在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问世之前,赫斯维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大型建筑项目南洋学习中心(Learning Hub)就已经开始探索空间中的情绪价值。区别于以往的学校功能空间,南洋学习中心更加顾及了人们之间相互链接的公共空间。将建筑从传统走廊式的教学空间里面抽离出来,设计本身更多地考虑了学生们对于“非正式交往空间”的需求,通过圆弧形的露台,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连接起来,而不显得生硬。

640-6麻布台之丘,图片来源:赫斯维克工作室

赫斯维克偏爱圆弧,这也许和他从小在身为珠宝设计师的母亲身边耳濡目染,以及圆弧天然带给人的亲切与温暖的感受有关。以圆弧为母题,他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设计的变体。去年刚刚落成的麻布台之丘(Azabudai Hills)延续了赫斯维克一直以来的创作思路,交叉的网格由沿街向内部纵向缓慢抬升,弧形的坡度似乎表示了建筑对往来行人的尊重与欢迎,如山谷般盘旋而上,他无疑正在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创造另一重“地景”。

“我认为(在如今的建筑中)情感功能是缺失的。我们漫步在这些建筑周围,我们也仰望它们,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绝大多数时间里它们只是让我们觉得平庸。”赫斯维克敏锐地捕捉人们对于建筑、对于城市的情绪诉求,强调城市建筑应更多地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关联。他将自己置于一种人本的主体性思考,跳脱出建筑师的身份,将设计视作与城市和市民的对话。

640-7“构建灵魂建筑”展览现场三楼展厅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让情感超越建筑

赫斯维克在其设计生涯早期就关注到了环境对于设计的重要性。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求学的最后一年,他得到了改变他此后人生轨迹的的“人生导师”——伦敦设计博物馆的创始人、英国现代家居和生活方式的奠基者之一、著名设计师特伦斯·考伦爵士(Sir Terence Conran)的认可。当时赫斯维克不拘一格的作品很少能被采纳。1997年,考伦委托他设计一个伦敦时装周的百货商店橱窗项目。赫斯维克以木材为原料,让一个弯折的形体介入空间中,将室内与室外通过艺术装置连通。此后,赫斯维克在2002年设计了“卷桥”,2005年以非传统的轮廓设计了旨在保护附近保护区的景观并为顾客提供海景的“东海滩咖啡厅”(East Beach Cafe),在不断的实践中,他感受到了环境与场域对建筑和其它形式的设计的影响。设计所辐射的周围环境也同样需要与使用者实现情感的链接,赫斯维克在设计实践中尝试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将环境看作是引发设计思考的关键诱因。

640-8伦敦新双层巴士与设计图,图片来源:赫斯维克工作室

2010年,他涉足出行方式,为伦敦巴士做了全新设计“新路线大师”(New Routemaster)和座椅图样。该系列在此后的几年间逐渐替换掉了部分老式巴士款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新一代伦敦标志。之后,纽约的“小小岛”(Little Island)项目中他尝试着将设计的影响延续到建筑之外的空间环境中,这个人造混凝土“小岛”更像是“公园”,包含35种树木、65种灌木以及290种草皮、多年生植被、藤本植物及鳞茎,为城市中的人们真实的打造了一个身边的迷你“乌托邦”。赫斯维克认为,情绪诉求存在于每个空间和每个物品上——人们需要这些“物”的抚慰。

640小小岛 ©Timothy Schenck

赫斯维克还将他的目光与野心投射到了近未来。因为与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未来汽车也被看作是具象的移动空间而被建筑师和设计师们广泛探讨,曾经设计过伦敦巴士的赫斯维克也不例外,他和他的团队也在这样的潮流下,开始把视角放在了对未来趋势的研究上,电动汽车AIRO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追寻工艺与细节的“温度”

赫斯维克曾就读于曼彻斯特理工学院(Manchester Polytechnic)和皇家艺术学院的3D与家具设计专业,而他少年时期就读的赫特福德郡鲁道夫斯坦纳国王兰利学校(Waldorf Schools)强调手工艺,他之后对工艺的热爱或许由此而来。

他对于工艺与细节的热爱也在本次展览中有所体现——即系列纸质艺术、家具设计以及那些不同寻常的建筑外立面处理。“Spun”陀螺椅、伸缩家具系列(Expanding Furniture)、帕纳姆别墅的窗户、复星艺术中心的可转动外立面……这些都生动地展现了赫斯维克始终保有的对创意与工艺的热爱,以及他在作品中呈现的俏皮的一面。同时,他还在这些细微处探索人心,并用设计手法带给人们不同寻常的参与体验。

640-9“Spun”陀螺椅在“构建灵魂建筑”展览现场三楼展厅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Spun”陀螺椅可被视为一件雕塑作品,人坐在上面时可以360度旋转,同时划出一道弧线。在他设计的另一个建筑项目“卸煤厂中心”(Coal Drops Yard)的公共户外空间中就摆放了几把“Spun”陀螺椅,几乎每一个到这里的人都会去尝试这种新奇的座椅体验。这也是他最为知名的一个家具设计作品,其应用场景从室内延伸至室外,许多强调趣味与体验的空间中总少不了它的身影。

640-10伸缩家具系列|1:1咖啡桌,合成乌木、铝,40 x 83 x 83 厘米

伸缩家具系列则更强调了作品本身的可玩性和可塑造性。其形状可以从圆形自由变为椭圆形,这是为家具赋予多功能性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大胆构想。复星艺术中心的可转动外立面也同样将“可变”的特性融入进表皮这个有着广泛共识的“名词”,并将其具象成为一种更为生动和具有活力的物品。

物品不该只能静止地被摆放,能够产生变化,引起人们的兴趣并让他们愿意参与其中,这对于一个物品本身而言也同样重要。即使是空间中的这些细节,赫斯维克也不遗余力地以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去强调参与和互动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对情感诉求的回应也就存在于这些细节之中。

640-1

蜂巢 | 1:64模型,立体光刻3D打印、电镀铜(面板)、矿石树脂、有机玻璃、铜金属蚀刻、化学复合木、中密度纤维板、有机玻璃喷塑底座,88.5 x 92 x 93.5 厘米

反叛和突破总会带来不同的声音。“哈德逊公园”项目中的标志性构筑物“The Vessel”(蜂巢)曾风靡一时,吸引来无数参观者,这也是赫斯维克工作室最知名的设计作品之一。然而其结构的“蜂窝”形态与公众所担忧的安全性则令作品极具争议。“哈德逊公园”最终于2023年对外界宣告将无限期关闭该项目。无独有偶,在上海落成的“天安千树”以其非常规的结构和与绿植结合的可持续理念在设计之初便吸引了无数关注、引发公众讨论,然而在建成后,由于植物的生长状态以及项目建造及运营成本等后续问题,人们对于其质疑开始层出不穷。甚至南洋学习中心在设计之初也曾被讨论为像一个巨型的“胡萝卜”。纵观赫斯维克的设计生涯,他的作品经常面临着两极分化的评价,人们对他的爱与恨都显得如此强烈。

640-11天安千树 | 全方案模型,亚克力、木材、LED 灯、塑料,30 x 167.8 x 107.8 厘米

“我们如何让人们不只是站在外面去欣赏一座建筑?”赫斯维克的作品几乎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人们参与其中。在其多重设计面向中,他尽其所能在空间中讨论建筑与人的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的关联,也最大程度实现设计的“人性化”,这一特征让他设计的所有作品拥有灵魂、拥有与人“沟通”的能力。这或许也正回应了这次展览中的主题“构建灵魂建筑”——赫斯维克用他的作品触及着人们的灵魂。

 

撰文 / Tooann

*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正在展出


 赫斯维克工作室:构建灵魂建筑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展至3月14日


在12场艺术家在中国的个展中,捕捉全球流动的创造力|Year Ahead 2024

在2024年即将于中国呈现的12场重要艺术家个展中,对“离经叛道”的世界发问者们进行一场切身观察。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