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美籍韩裔艺术家安妮卡·易(Anicka Yi)2016年的影像《味道基因组》(The Flavor Genome)与一场虚构的探险有关:叙述者沿着亚马逊河寻找一种神秘生物——萨乌达德里莎(Saudaderrhiza)。它是植物与动物的混合,身体结构不断变异,并且能够通过其花粉的传播激活真菌网络。这种生物的名称源自葡萄牙语中的“saudade”,影片的旁白将这一词语的含义解释为“对所爱之物的怀念,却深知能否与其重逢全凭命运,不可知亦无法掌控”。
诗意的描述与格言式的思考在片中交替出现,是易对于感官、记忆、自然、技术的研究注解。影片的3D效果让亚马逊雨林中的树木看上去触之可及,不过地面上时而显现的化学式字符又将人拉入科幻场景。而这些混合是易创作的线索——自然历史、生命演化、感知体验彼此交汇;神经科学、生物工程、科幻写作形成共谋。
安妮卡·易,《味道基因组》影像静帧,2016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味道基因组》触及易作品中的大多主题:细菌培养、基因改造、对气味的拓展、天然与人工的融合。艺术家长期的创作如同流动且持续的代谢过程,在与工程师、调香师、科学家、菌群、人工智能的合作中不断演化。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从早期的天妇罗炸花到最近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系统,延续她对感官与科技的探索。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走入展厅,徘徊在空气中的气味让人误以为是布展存留的余味,却又好像混着海水的味道,特别但并不令人愉悦。这是易与长期合作的调香师巴纳贝·菲永(Barnabé Fillion)共同设计的气味《同时行走在两条道路上》(Walking on Two Paths at Once)。它由海洋、金属、花香和动物香调组成,易描述其闻起来像汽油、海藻、雨后土壤。易与菲永的合作源自彼此对于气味能够产生的哲学效用的迷恋。他们将气味看作一种重塑感知的媒介、一种“诗意装置与认识论上的挑战”。对艺术家来说,创作这种气味的目的不是为装点展览空间,而是让环境变得诡异陌生,以此去扰乱我们的感知,让身体以不同的方式锚定自己与作品的关系。
易曾提到“嗅觉白”(olfactory white)这一现象:人无法分辨气味混合物中的某一种;包含超过30种不同气味的混合物之于人来说极其相似,如同多种颜色的光叠加后趋近于白。我们用语言描述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而词语并不精确。艺术家认为气味是对视觉主导地位的一种制衡:它绕过语言与认知,通过大脑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留下印记,由此更贴近记忆、本能,与情感。
安妮卡·易,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在美国长大的体验让易敏锐地捕捉到气味所带有的文化与身份的标记。在西方历史中,人们会将疾病与贫困地区以及难闻气味联系起来,例如,疟疾(malaria)在意大利语中的原意为“坏空气”。气味成为对清洁状态与个人空间的划分,而围绕在亚裔周围的食物气味则会引起关于种族的论断。学者徐旋提出“氛围东方主义”(atmo-orientalism)一词,以此阐释社会中的“他者”是如何与有害气体联系起来的。对于易来说,衣服中的韩国食物味道,并非仅沾染怀旧之情,也关乎对身份的识别。过往的经历让她意识到嗅觉与生物政治间的纠缠——哪些身体被视为中性的,哪又被解读为是具有侵入性的?
艺术家对气味与社会识别间关联的兴趣将她引入对制香的研究。从2008年开始,易就尝试将不同物质浸入酒精,自制酊剂。她与Maggie Peng合作的香水“重信暮光”灵感来自日本激进人物重信房子,其中加入了与日本相关的香气——例如紫苏与柚子——以影射重信流亡的、无国籍的生活。“重信暮光”是易“传记”(Biography)系列香水作品的第一件,其后的两件仍然出自与菲永的合作,分别关于古埃及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与一位假想的人工智能实体,通过嗅觉形式追溯政治历史并展望有可能的未来。
安妮卡·易,“防护帐篷”系列,“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对于易而言,视觉与知识和权利有关,这在文化中是被视为具有男性特质的传统;而在艺术中容易被忽视的——嗅觉、触觉,和味觉——无形的部分,经常与女性联系起来。装置“防护帐篷”(Quarantine Tents)系列是对将女性身体视为传染场所的讽刺,其呈现方式如同法医现场——印有生物危害符号的透明结构内放置了从食材至工业物品的组合,而观看者只能从外部窥探。易与生物学家合作,从100 位女性身体中提取细菌,再由这些DNA 样本培育菌株,提取它们的气味分子,并以类似制香的方法,将气味转化为一种化学物质。“防护帐篷”最初在2015年纽约The Kitchen的展览“你可以叫我F”中展出时,细菌产生的气味通过扩香器散播至空间内,浓烈甚至刺鼻。身体以嗅觉方式溢出其自身的边界,让人难以辨认感染的形态与源头。
“防护帐篷”的灵感来自于埃博拉疫情时期的医疗隔离帐篷,转述对传染的恐惧与偏见。病毒与细菌在感官体验上带来排斥反应,也让人思考身体的多孔与脆弱,并反思与自然的关系。细菌与藻类产生氧气,是生命的起源;而病毒不是一种生物,却有着调节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也足以瓦解存在的确定性。易认为,我们自恋地相信人类处于地球顶端,而细菌才是真正处于顶端的生物。它们存在的时间——无论过去或未来——都比人类更长,其中也蕴含一种不断扩散的、超越平常目光所及的的生命力量。
安妮卡·易,《另一个你》,2024年,“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在以往的一次采访中,易提到,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个体”(individual)并不存在:自我是由“多数”(multitude)构成的。在她的作品中,这种“共构生命”(co-constitutive life)成为了原始智慧与人工技术的合成。《另一个你》(Another You)用重叠的镜面制造出无限循环的深渊,装置内壁上附着了大量杂交微生物:易用基因工程改造细菌,并融合海洋生物的DNA,让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从纽约的实验室运来的细菌溶液在北京继续滴加(droping)、培养 ,最后在UCCA的展厅内仍然能够生长分裂。
易的作品中常出现易腐材料和活的生物群落,如细菌、海藻,和康普茶。她在意这些物质中天然具有的不可预测性,也期待作品能够自我进行新陈代谢——从隐喻和字面意义上来说都是如此。与光、时间、温度、空气作用,有机体带来超出艺术家控制的变数:它们繁殖、死亡、发酵、风干;而不稳定性成为了创作内在的逻辑。
安妮卡·易,《共生面包》,2014年,“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展览装置中包含的生物体,例如《感觉是一种技能》(Feeling is a Skill)中的康普茶或《共生面包》(Le Pain Symbiotique)中的酵母与霉菌,时常处于生存状态的转化之中:容易腐烂的成为相对稳定的,实在的变为难以捉摸的。而变化绝非意味着失效,对“保存”的抗拒也是作品观念的一部分。如艺术家所说,“腐朽成为一种智慧,是有机体与周遭环境共同书写的时间脚本。”
安妮卡·易,《截肢》,2024年 © 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三星美术馆和格莱斯顿画廊提供,摄影/安德烈亚·罗塞蒂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新陈代谢是易作品中的一种美学形式。“新陈代谢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功能;它是生存与腐朽的力量持续产生张力的争斗场所。”在创作早期,天妇罗炸花成为她常用的材料之一,其中似乎暗含对代谢过程的干扰。她注意到花具有的文化内涵——浪漫、短暂、女性气质。但被油炸后,鲜花渗透油脂,释放出油腻的气味,不再具有原初的魅力。在“天妇罗炸花”(Tempura Fried Flowers)系列中,镀铬哑铃被放置于炸花后,意指人通过运动与训练加速新陈代谢,以抵抗身体的衰退。在艺术家近年创作的雕塑《截肢》(Amputation)中,天妇罗炸花被嵌入工业基建,周围缠绕的管道与玻璃容器如同被放大的人体器官。《截肢》是易“生物淤积雕塑”(Biofouled Sculptures)系列的一部分,其名称中的“生物淤积”指的是生物群落附着在人造物体表面,侵蚀材料并干扰机器运作。在她的作品中,自然与人造的代谢彼此干预,形成不同物质间的流动与转化。
安妮卡·易。“海藻荚体”系列,“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安妮卡·易。“放射虫”系列,“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展览中的“海藻荚体”(Kelp Pods)系列雕塑由海带制成,蛹形腔体内的LED灯发出柔黄光亮,机械仿生飞蛾在灯笼般的外壁上投下闪烁影子。昆虫常作为生物媒介或以机械形态出现在易的作品中。艺术家认为,昆虫有着具身的、去中心化的非人智慧。“昆虫的群居行为展现出一种集体能动性,这是对个人主义逻辑的抵制——而这一点尤为迫切。它不仅仅关于行为,也涉及昆虫的交流方式——信息素、气味轨迹、化学信号——都是用气味书写的语言。”她也被昆虫的卵、翅膀、外骨骼这些不断演化且极具效用的的结构吸引。它们影响了艺术家对雕塑的看法,即雕塑不是静态的,而是多孔的、具有反应性与生命感的。在易的作品中,昆虫并非象征符号,它们是“挑衅者”——这些看似微小的存在挑战着我们如何定义智慧、设计与共情。
机械装置“放射虫”(Radiolaria)系列的名称与形态的灵感源自寒武纪的海中浮游生物。它们与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形成互利的进化关系,维系地球的氧循环。昏暗展厅内,每件作品的精密金属结构形成半透明表面,光纤覆盖其“躯体”,整件装置收缩、伸展,周围的机械臂也如昆虫移动般卷曲,仿佛某种发光的生物在洄游、呼吸。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易的创作中常常涉及形似生物体的人造机器或人工合成物质,但她不去断言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明确区分。她认为材料是政治的、生态的、工业的;机器也并非中性的工具,而是由权力与意识形态构建。由此,易会尝试让它们在人的控制和意图之外行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取生物为形,并不关于模仿,而是对共同进化的探索。
艺术家在2021为泰特现代美术馆创作的《爱上这世界》(In Love with the World)中,水母状的“好氧生物”漂浮在涡轮大厅内。它们由内嵌的飞行系统生成路径,在空间中半自主运行,也能够被人的体温(热信号)吸引,发出行动上的反应。她将这些“好氧生物”称为“生物化机器”(biologized machines)或是唐娜·哈拉维(Donna J. Haraway)所描述的“伴侣物种”(companion species)。易辨认出机器的潜在能动性与进行互动和自我进化的能力,而不仅仅将其视为具有执行功效的物件,如同《味道基因组》中的叙述者并不区分自然或是生物技术产生的现象,而是寻求它们之间的交错与混合。
安妮卡·易,“量子泡沫绘画”系列,“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安妮卡·易,《ßK£》,2024,丙烯、UV打印、铝制框 ©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提供
易将人工智能看作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合作者。她训练人工智能学习她作品中的视觉元素,生成“量子泡沫绘画”(Quantum Foam Paintings)系列。绘画仅是艺术家与人工智能合作的起始,她从2020年开始与工程师共同开发“空虚”(Emptiness)项目,将工作室的创作流程、方法、作品档案与研究资料输入系统,由人工智能处理数据并生成新的艺术作品。对易来说,“空虚”不是为了复制与再现,而是为了生成新的排列组合、进行自我反思与演化,“就像用一种新的感知器官来看待过去的自己”。她关注的并非是人工智能的效率,而是它如何将不确定性引入作者身份和时间。
在艺术家眼中,人工智能的进化并不在人类的进化之外;人类延续生命,也设计新的生命。然而,大多数人工智能都是在较大的或废弃的公共数据集上训练出来的,其中包含了文化的、种族的、审美的偏见。易认为使用人工智能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提出问题:“当智能被配置时会发生什么?没有实体的艺术品如何进化?当艺术家不再是中心时,什么形式的意识或作者身份成为可能?”
安妮卡·易,《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影像静帧,2024年,单频影像,16分04秒 ©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提供
《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Each Branch Of Coral Holds Up The Light Of The Moon)是“空虚”生成的第一件作品,艺术家以往作品的数据在软件生成的影像中变幻出不同形态。曲面幕墙立于空旷展厅,昏黄光线透过周围圆弧形环绕的阳光板,整个场景如同在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某种启示。科幻也是易作品中常有的灵感来源。当提到特德·姜/姜峯楠(Ted Chiang)与杰夫·范德米尔(Jeff VanderMeer)等作家时,易认为他们“在已知的边缘工作——科学与神话交织,技术与生态相融”。科幻文学提供了其它进化的视野与不同逻辑的呈现,它可以重写生物学、政治、时间;这种具身性与系统思考的混合也影响着她如何处理材料与意义。艺术家也开始重新阅读亚历克西斯·波琳·冈布斯(Alexis Pauline Gumbs)与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Octavia Butler)的作品;她们的写作以非线性的方式重新构想时间与历史。巴特勒的“寓言”(Parable)系列与当下尤其相关,其预测了气候崩溃(甚至是加州野火)和日益严重的独裁主义,如同“一个紧迫镜像,而非未来幻想”。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艺术家提到,如今的现实更像是科幻小说——合成食品、供应链崩溃、气候危机、机器认知。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学“比虚构作品更具推测性”;这些领域主导着物质生活,它们看似是对于诗意或哲学方向的背离,但实际上关乎“追溯那些看不见的结构,并想象它们如何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展览标题“另一种进化”(There Exists Another Evolution, But In This One)指向多重且共存的进化可能:一些是关于物质的、可被观察到的;另一些是隐性的、推测性的、不可预知的。对易而言,“进化”并非是达尔文式的线性进程,而是一种彼此纠缠的模式——复杂、循环、偶发。这些轨迹时而交错,偶尔平行,也彼此干扰,而这让我们思考那些处于人类视野之外的可能存在的路径。在她的作品中,新陈代谢和算法演变是“进化”的表现形式:菌群发酵、合成皮肤随时间衰退、机器学习模型重组数据档案。在艺术家看来,这些并非是关于“进步”的叙事,而是人类、机器、微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它们共同适应、衰变、更新,形成“一场重塑彼此的系统之舞”。
正在展出
—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展至2025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