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与胡尹萍“随时开始”:在协作中重构“生态”

May 22,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1

“胡尹萍: 你可以随时开始”展览现场,UCCA 沙丘美术馆,2025年,摄影/孙诗,图片致谢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
胡尹萍在工作室,摄影/谢天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魔金石空间

3

正在UCCA沙丘美术馆的胡尹萍最新个展 “你可以随时开始”以毛线编织为经纬,将个体记忆、集体劳动与未来想象交织成一张复杂的意义之网。自2015年启动的“小芳”项目已发展10年,本次展览不仅凝结了艺术家和阿姨们一起度过的时间,也邀请观众重新审视社会价值体系和生产、定价机制,对未来发出展望——创造可以随时开始;这无疑是一次具有野心的尝试。
展厅内巨大的、五彩斑斓的编织物并不能阻止我陷入思考的惯性,想要将它接续到自己熟悉的坐标系中,比如自文艺复兴就形成传统的艺术家工作室制或玛丽亚·莱(Maria Lai)“绑在山上”(Legarsi alla Montagna)那样的关系美学、或90年代以来的行动创作,尽管我立刻反应过来这种归类的念头是不恰当和不具体的。“公司”“知情”“身份”“管理”等概念愈发像迷魂汤一样拉远我和作品之间的距离,美学共同体和美好愿景这些词语下意识让人感到警惕。艺术家是否自己亲手制作作品已不是当代艺术领域争论的重点,但新展背后如此大的工作量为我带来更多问题:“小芳”的创作从理念到执行是否还有精确的转化点?当制作的价值以这样的方式被看到,身体劳动被贬低的状态借此解放了吗?如何看待集体参与中难以被厘清的共同部分?随着项目结构成熟并走入品牌和机构委托,最初给予创造性劳动合理定价的目的还成立吗?

从“分身”到“共生”

4

胡尹萍,《土豆是长在树上的》 ,2025年,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制作,图片致谢艺术家
5
“胡尹萍: 你可以随时开始”展览现场,UCCA 沙丘美术馆,2025年,摄影/孙诗,图片致谢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胡尹萍的作品始终包含对“身份”的解构与重构。从扮演别人引发的“寻人启事”(《身份》,2012-2018年)到“小芳”项目(2015年至今),她都在做一位身份的编织者,虚构出来的收购人“胡小芳”作为整个项目的名字也提示着这一点。在2022年明当代美术馆的个展“胡小芳和乔小幻”中,自后台走到聚光灯下、为“小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商业艺术家“乔小幻”,不仅是艺术家自身的身份分裂,也是对艺术市场逻辑的尖锐反讽。这种借助“分身”推进自循环的逻辑虽然得以令“小芳”运转多年,但艺术家也知道,这并不合理。
在新展中,胡尹萍较之前更加模糊了创作者/参与者的边界,讨论的重点也从“身份虚构”转移到协作网络的构建。“看上去很毒”系列(2024-2025年)作品邀请阿姨们在3D建模的基础上自由创作,她们根据自己对“最有毒的植物”的想象挑选颜色编织作品表皮;种植过的土豆是长在树上的,小麦是长在水边的,玉米是长在超市里的……“魂瓶”上,个体对七大洲的神话传说和“安定归处”的想象凝聚到一起成为新的巨物,可能连艺术家和阿姨都分不清她们完成的创意和制作究竟有哪些部分。艺术家不再是创意的来源,而成为有不同生存背景阿姨之间的协调者。展览中,她更像是一个让多元主体自由生长的平台,和其中的内容深深勾连在一起。
展览造成的冲击还在于,完全不懂当代艺术、没受过艺术教育的普通人在引导后的共同劳作中能释放出多大的创造力和能量。这让我联想到艺术课上的教师和学生,在这里,教与学的身份也是流动共生的,其中有多年来建立的坚实的情感链接和深耕。这些成果不仅挑战了对“专业”与“业余”的划分,更暗示了艺术创作本就是一种社会协作的产物 ,而不是一个天赋之人的个体创作。

劳动的诗学与伦理

6

图左:胡尹萍,“雪白的鸽子”系列,2017-2019年;右:胡尹萍,“坏人”系列-一个两面三刀的人,2020-2021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随着时间的推进,“胡小芳”项目也不断演化,将劳动的意义从经济价值提升到存在层面。“闻起来很像”展厅中的作品加入了嗅觉创作,将不同代际女性日常劳动(编织)与身体记忆(气味)并置。嗅觉带来了通感的联想,打毛线换家用就和其他零碎的家务一样,共享着被贬低的命运——就像电影《还有明天》中上世纪的意大利女性给人打针、缝制雨伞那样,当阿姨们在厨房与棒针之间奔波,她们的身体成为重复性隐形劳动的容器。与之相对的,艺术家在作品完成前的构思、研究、修改等创造性劳动,也面临艺术市场“可见成果”的量化困境——胡尹萍在背后通过大量的沟通、打磨、乃至“乔小幻”式的重复性劳动哺育着 “小芳”项目的生长,这两者自我剥削的悖论,恰是艺术界内部矛盾的缩影。

8

“胡尹萍: 你可以随时开始”展览现场,UCCA 沙丘美术馆,2025年,摄影/孙诗,图片致谢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艺术世界展示着“包容”的主题,却在结构上维持严苛的准入机制:只有被认可的“有效劳动”(如可见的织物)才能被支持展示机会,阿姨们的劳动只有被点化为“艺术品”的瞬间才能被看见。正如艺术家的实验项目必须依赖商业收入才能存活,两者都在为进入这个排他性体系支付“重复性劳动”的代价。胡尹萍的狡黠在于,她故意让这种矛盾显形:毛线织物的手工痕迹,阿姨们的观念直接出现在白盒子里,她们的隐形劳动与艺术家的隐形劳动不再分属不同的世界,在毛线的缠绕中形成共谋,共同质问那个将定义劳动价格的规则体系。伦理困境并未完全消解。尽管阿姨们获得了更高的劳动报酬与创作自由,但她们与艺术市场之间仍存在着信息鸿沟。展览中的作品《你知道它们知道你》(2024-2025年) 提示着不可见的危险,也提供了一种思考:艺术家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事件”另一重意义上的“监视人”?

 

从“谎言”到“共同体”

 

2015年,胡尹萍初次收购母亲的毛线帽时,是为母亲时间被廉价收割的不忍,进而扩大范围到和母亲一样的小镇阿姨身上。这一情感动力在项目前期表现为一种隐蔽的善意“谎言”,为说服母亲接受收购,不得不虚构“小芳”这个中间角色,这种充满戏剧化的开端,为双方关系埋下了“表演”伏笔。早期的合作中,阿姨们将编织视为“给小芳公司打工”,而胡尹萍则在和大家的实验互动中被激发出一个个主题(“比基尼大赛”“家旗”等)。微妙的是,艺术家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存在着“保护”的痕迹 ,胡尹萍出于善意赋予她们创作的尊严之时,也悄然划定了参与的边界。

9

10

“胡尹萍: 你可以随时开始”展览现场,UCCA 沙丘美术馆,2025年,摄影/孙诗,图片致谢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你可以随时开始”增加了阿姨们的透明度与参与度,大家对过去、当下、未来展开集体想象。在“你可以随时开始”展厅,观众可以追溯项目在过往五个阶段的创作,了解阿姨们从家庭编织者到创意参与者的转变,胡尹萍还对所有人开源了编织的方法、共享生产资料,暗含对社会主义集体美学遗产的隐秘致敬。生活在四川小镇的阿姨们围坐在一起分拣毛线、交流针法,不经意间复现着上世纪的温暖图景 —— 那些曾在国营缫丝厂、纺织车间度过青春的女性,如今在“小芳”的名义下重获集体归属感。这种基于手工艺的互助协作,像是“共同劳动、一起进步”的乌托邦。“你可以随时开始”的开放性协助构建了一个包容多元主体、集体协作的网络。“玲姐”被包产10年的地里种出的花在海边的摄影灯箱中静静地发光,“魂瓶”(2025年)系列中,亚洲的“西游记”、欧洲的“维纳斯”等意象混杂其中。胡尹萍将“低技术”手工编织与高科技材料(LED灯、3D建模)结合,也暗示她对“技术乌托邦”的想象——技术的新世界不可阻挡,可手工劳动还有温度。

12

胡尹萍,《CV》,“小芳共同体”的116件钩针编织简历,2024-2025年,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制作,图片致谢艺术家
13
“胡尹萍: 你可以随时开始”展览现场,UCCA 沙丘美术馆,2025年,摄影/孙诗,图片致谢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当胡尹萍的母亲以1.8元/顶的价格编织灰色毛线帽时,“小芳”项目的首个动作便是通过高价收购(初期 10-35 元/顶,后期随创意提升至百元以上)。胡尹萍作为劳动力的购买方,把定价的权利交出去,交给劳动的出卖方,重构“社会认可”的机制。和构想不同,阿姨们曾为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以及提出高议价,迫使她不得不通过订单筛选和控价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转。在磨合推进的同时,作品承载每位创作者的情感褶皱;“CV”作为时代的切片,有的记录着打工经历,有的倾诉着家庭故事,这些私密叙事公开展示承认个体尊严的同时,权力在对这些内容的 “呈现”与“隐藏”之间涌动。不过,在本次展览或更久之前,“小芳”在当地和阿姨的生活方式上造成了怎样的现实影响是在美术馆观展的观众无法得知的——美术馆展览也只是项目生态的环节之一,交往和阐释性劳动的过程才占据大部分时间。这种“表皮的呈现”,恰恰折射出社会参与式艺术过程与关系的复杂性。

编织作为一种方法

14

15

“胡尹萍: 你可以随时开始”展览现场,UCCA 沙丘美术馆,2025年,摄影/孙诗,图片致谢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在胡尹萍的艺术世界里,编织超越了媒介的范畴,成为一种重构关系的方法。编织毛线、编织身份、编织一个去中心化的艺术生态——其中,专业艺术家、小镇阿姨、嗅觉创作者、制作工人、观众共同构成了相互滋养的网络,反射着社会前进中的变化。还需要申明这一状态从情感动力出发,在自然情境的碰撞中下逐步生长至此。和严肃的艺术评论不同,观众对作品的反馈是直接而真诚的:迅速理解项目的概念,惊叹于作品的创意,在网络共享个人关于亲属家人的记忆。正如开头那些想要归类的冲动最终失效,胡尹萍的突破,在于不被既有坐标系捕获:不是某一流派的工作方法,而是一个边界不断变动的“遭遇地带”,就像她早期在黑桥的《保卫一米》(2013年)、《一直左转》(2013年)、送观众去火葬场(《VIP》,2014年)、在美术馆放炸掉燃气罐的行动(《液化气》,2014年)那样,私人和公共、地方和全球空间、既有规则和社会间隙交汇在一起。
在异化深植的时代,劳动的意义成为日积月累的焦虑:任何“成就”只要能够让履历更加光鲜,那么无论其目的多么琐碎无聊,人们都为之鼓掌欢呼;许多发自内心的努力,只因不能带来明确的镀金效果,就被人轻视甚至嘲笑。我们中的很多人变成了生怕走错一步的冒险恐惧者。创造一个乌托邦愿景的意义不在于实现,而在于持续编织;艺术的反抗可以是温和日常的,甚至是充满悖论的。胡尹萍不为我们提供标准答案。当我们追问意义时,已经陷入她搭建的思考框架中:是否存在一种既尊重个体尊严,又能对抗资本逻辑的生活范式?而或许“你可以随时开始”,这不仅是展览标题,也是一种朴素的信念,就像为清洁阿姨们争取来一间独立的休息空间那样——随时都可以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系,花时间做重要的事,激活自身的热情与关怀。

正在展出

胡尹萍:你可以随时开始
UCCA沙丘美术馆,阿那亚
展至2025年10月12日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