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赏樱、春游……忙碌的艺术季之后的4月迎来了一系列赏心悦目的展览。在上海,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带来多样性极强的“陌生风景”,希图让观者踏入不一样的世界;而上海博物馆则将英国风景直接搬来魔都,展出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超过70幅馆藏风景画作,是迄今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英国风景画展。想亲临17世纪的凡尔赛宫风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展示门类丰富的藏品,以游客视角全方位展示凡尔赛宫盛况。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则带来了特展“古画动漫: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呈现以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的动漫影片,将多台解析投影仪的画面组成仿书画长卷的长形荧幕光墙,让观者置身科技画境中,体验中国长卷绘画的意境。
中法文化之春又来了!第十三届中法文化之春将纪念“五月风暴”五十周年。“五月风暴”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年轻的艺术家、创作家加入到了极左阵营,他们以中国社会为灵感,活跃在众多团体中并进行艺术创作。当时运动的标志性口号——“想象力当权”深刻地激发了第七艺术并促使艺术家从既有的道德教条和既定的艺术框架中解放出来。
“艳羡江南,乘兴南游”。江南魅力到底在哪?春夏之交,正是江南游玩的好时机,这里,既有并称人间天堂的苏杭,也有六朝古都的南京,鲁迅笔下的S城“绍兴”。五一小长假前,下面推荐几条江南游玩路线。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发表出来的是资深策展人李棋与艺术家于吉的谈话,二人就于吉的近年创作的雕塑和行为作品讨论了艺术作品的质感、艺术家的创作习惯和行为表演的限度等问题。
今年7月是西班牙内战爆发80周年纪念。在内战期间,平民目标遭到了轰炸,教堂也没能幸免于难,曾于内战期间担任普拉多博物馆馆长的毕加索就曾以《格尔尼卡》描述这一惨烈的场景。佛朗哥将军费尽心思希望让世人以为他的左翼对手们在保护委拉斯开兹、戈雅等大师名作方面碌碌无为——实际上,第二共和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十分英勇。共和政府外交部长胡利奥·阿尔瓦雷斯·戴尔·瓦约与卢浮宫副馆长雅克·贾贾徳签署的《菲格拉斯协议》对艺术品保护意义深远,除此之外,共和国政府还建立了“保护西班牙艺术珍品革命委员会”。
中国书画在日本关西地区的收藏。关西地区的公、私立美术馆之中拥有为数众多的中国书画,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亦令人瞩目的中国书画宝库。除却鼎鼎大名的国立性质的京都国立博物馆、奈良国立博物馆之外,为数不少的私人美术馆也是非常重要的收藏来源。住友家族的泉屋博古馆拥有一流的中国青铜器收藏、八大山人的《安晚册》和石涛的《庐山观瀑图》等名作,澄怀堂美术馆则以专门收藏中国书画闻名,在黑川古文化研究所中则可见罗振玉旧藏的珍贵古钱币及甲骨。
西班牙内战时期,时任普拉多美术馆馆长的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国家美术馆馆长雷诺之邀,创作一件强有力的政治宣传作品以彰显西班牙内战的恐怖。这次邀约直接促成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绘画之一《格尔尼卡》的诞生。《格尔尼卡》通过颠覆人们对斗牛传统和宗教戏剧的认识,呈现出仪式和信仰崩坏的恐怖:叙事在此被打乱、逻辑不复存在、家园被摧毁、公共空间遭到亵渎。80年后,近期新的研究探索了这件作品与西班牙传统宗教绘画 Sarga 之间的联系。
1917年,就在二月革命结束后的几个月内,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起义推翻了沙皇专制,震惊了全世界。随着俄罗斯权力统治的转移,俄罗斯前卫艺术也开始向全新的现代主义发展。布尔什维克革命3周年之际,雕塑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为他所设计的《位于彼得格勒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模型揭幕。这座想象中400米高的巨塔,为构成主义艺术提供了重要启发:艺术将如何超越单纯的个人表达?艺术将怎样帮助革命?2017年是十月革命爆发百年,以泰特现代美术馆的“红星照耀俄国”开始,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相继用展览审视激进主义下的俄罗斯前卫艺术,以及这场艺术运动所带来的诸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