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news|新闻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缅怀邵大箴教授

7月25日,中央美术学院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于2024年7月25日10:56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
邵大箴,193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文联文艺理论家协会顾问、第十届中国文联荣誉委员。1955年赴苏联列宾绘画雕塑建筑学院美术史系学习, 1960年7月毕业后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从事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现代美术的研究,其中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及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研究尤为深入,成就卓著。在研究中大力培植中国现代美术,力促中国美术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主编。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委、北京国际双年展评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学科主编、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北京师范大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及学术委员会主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
以下转载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微信公众号刊发的邵大箴先生生平回顾,及其著作与艺术创作,以此缅怀。

exhibitions|展览 在洞穴中的玩偶、熊猫与海葵之间,体会坎帕纳工作室用设计重塑的“无常”

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的“无常:坎帕纳工作室四十年设计展”的得名源于柏拉图的洞喻说(Allegory of the Cave)——一群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他们只能看到物体借由火光投射在墙上的倒影而将其误认为真实世界,殊不知自己受制于有限的感知和认知之中,只有走出洞穴看见太阳底下的真实,才能抵达更好的生活。“一个人无论年龄或背景,都能够理解柏拉图的经典隐喻。我倾向于认为我们所有人都生而好奇。因此展览的展陈设计邀请观众拥抱陌生、走出舒适区,并因有此种勇气而任想象力自由驰骋,”阿贝托·坎帕纳(Humberto Campana)说道。
“无常”是理解当代社会、不同文化和坎帕纳工作室设计理念的关键词,在展厅——或说如遍布人工钟乳石的洞穴——里穿行,是坎帕纳工作室(Estúdio Campana)为本次展览所设的谜题也是解题方法。作为工作室在亚洲的首次大型展览,“无常”由意大利设计博物馆馆长马可·萨米切利(Marco Sammicheli)和PSA馆长龚彦共同策划,工作室创始人之一阿贝托·坎帕纳亲力设计展陈,巴西新锐设计师玛鲁·威登(Maru Widen)担任平面设计。展览聚焦工作室丰富的文化产出,借助逾五十件开创性的作品,分为“手工行动”“表现行动”和“社会行动”三个主题板块,从工艺及材料探索、个人思考到集体共识,以及社群建设和地方生态等方面呈现坎帕纳工作室的设计思想。

exhibitions|展览 “无人之局”以何无人:刘娃与鲍杨的“狂幻之野”

现场偶发的光影令人侧目,这是鲍杨的两件声音装置作品《无限塔 Infinity Tower》和《超级星 Superstar》因光的折射在墙上投出一片自带光效的“蝶影”,蓦然生发的效果让刘娃和鲍杨这对艺术家组合为之欣喜,两道光影巧合般贯穿起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并把龙美术馆阶梯展厅里错层的作品融合成一整个因自然生发的聚合体,以此回应展览“狂幻之野”(MADLANDS)多物种平等共存的主题,也即与自然“合鸣”:造就光影的天时地利,如置秘境的多维体验,以及人与自然相联的共生世界。
对艺术家而言,同样重要的是两个人的作品能在同一时空下产生共鸣。正如刘娃所说,“每一件作品都像旅行中看到的不同生物或非生物,彼此在共同的空间中相互影响”。刘娃和鲍杨都是90后,刘娃曾在耶鲁大学取得人类学与艺术双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艺术文化与科技硕士学位;而鲍杨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并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获得钢琴演奏的本科和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科背景,让两人均对跨学科或跨媒介创作产生兴趣,并就此开启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影像、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

exhibitions|展览 “两极椭圆”:金允哲的技术诗学

当“玄学”(paraphysics)和“跨物质”(transmattering)的概念融入宇宙学图景,岩石、金属和生物媒介都在韩国艺术家金允哲(Yunchul Kim)手中点铁成金。在798CUBE呈现的金允哲个展“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 (Elliptical Dipole: Visceral Particles and Sorcerous Flows)中,艺术家试图通过融合技术与感性,以超验的感知和灵性的沉思,探索物质的潜能与宇宙的隐秘真相。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知名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策展。
在“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开幕之际,《艺术新闻》对策展人张尕进行了专访,并基于本次展览探讨了技术与个体的边界,并由此展望着一个处于共同体中的、共生的后人类前景。

news|新闻 回望经典,进入未来:在PSA重申嘉柏丽尔·香奈儿的 “时尚宣言”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一楼至二楼宽阔楼梯的尽头,嘉柏丽尔·香奈儿(Gabrielle Chanel)等待着来访的众人——她身着香奈儿品牌标志性的套装,站在巴黎康朋街31号通往二楼高级订制服沙龙的镜梯上,镜面反射着她的身影。据说,每一次发布会,香奈儿女士都会悄悄坐在楼梯尽头自上而下的第五级阶梯,在观众席的后侧,利用镜子的反射来观察宾客的反应。这张照片由摄影家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拍摄于1953年,这一年,暌违14年的香奈儿精品店在康朋街31号重新开业,转年二月,71岁的香奈儿发布全新高级定制服系列,宣告其回归高级定制服的世界。
这部楼梯连接了巴黎与上海,也传递了超越150余年的理想、力量与永恒。在7月12日嘉柏丽尔·香奈儿在中国的首个作品回顾展“时尚宣言|嘉柏丽尔·香奈儿”(Gabrielle Chanel. Fashion Manifesto)的发布会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如此说道:“在大楼梯的尽头,我们会看到灵魂和寓所向内和向外的关系被转化为意志和行动力;我们会看到时代与个体完全的统一与结合;我们也会看到在时代的刀光剑影下,女性所展现出来的优雅与坚定。”

museum|博物馆 吴文化博物馆:一个地方性博物馆如何在同质化现实中突围?

1904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创办中国最早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其入口处有这样一则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大意是指博物馆是以格物穷理的方式对公众进行教育的机构。这便是中国现代博物馆的起点,亦是目前正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又名吴中博物馆)举行的“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展览致敬的对象。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将博物馆视为能够“认知世界多样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参与构建受众健全人格”的社会实践场所,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吴文化博物馆组织多名植物学家、艺术家和60余位志愿者,通过文献梳理、实地寻访、口述史的方式,以明清时期长洲、吴县、昆山、吴江、常熟等地所辖的“吴中”地区的吴中古树名木为对象,积累超过10000公里田野调查以及31篇考察、考证文章,最终于2024年5月18日向公众呈现展览“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

art market|艺术市场 日元贬值,国际画廊拓展东京:第二届Tokyo Gendai在挑战与机遇中进入新阶段

1992年,日本第一届“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NICAF YOKOHAMA’92”(NICAF)在横滨国际和平会议场(PACIFICO YOKOHAMA)举办。该艺博会在当时算得上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艺博会,首届便吸引了来自日本国内51家、国外41家画廊参展,其中不乏佩斯画廊、里森画廊和Thaddaeus Ropac画廊等重量级画廊。在首届NICAF举办30多年后,当年的会场横滨国际和平会议场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艺博会——“东京现代”(Tokyo Gendai),而今年迎来第2届的东京现代也于7月7日刚刚落下帷幕。
今年的东京现代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69家画廊参加。除了BLUM、Sadie Coles HQ、贝浩登、阿尔敏·莱希、SCAI THE BATHHOUSE、Taka Ishii Gallery等日本国内外的知名画廊回归之外,今年7月初在东京麻布台开设新空间的佩斯画廊,以及德国的Galerie EIGEN + ART、伦敦的Alison Jacques等国际画廊也首次亮相该艺博会。
从本次销售结果来看,除了少数作品之外,大多数作品的成交价格都在10万甚至5万美元以下。这一价格水平与日本国内一级市场中最容易成交的作品价格大致吻合。尽管日本国内有许多资深藏家,但随着国际旅行的重新开放,日本的重要藏家们可能会选择前往巴塞尔或弗里兹艺博会等艺术家阵容更加国际化、选择更加丰富的艺博会购买作品。

feature|特写 林恩·赫舍曼·利森:有情赛博格与永生电子梦

一位名为Sarah的赛博格(cyborg)在屏幕中讲述自己的身世:ta出生于2029年的基因实验,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意识的融合。Ta谈论着技术的历史、气候变化、还有ta遇到过的歧视——人类看轻人工智能,担心自己从对话中得到错误信息。
Sarah是美国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Lynn Hershman Leeson)2023年的短片《赛博格狂想曲——永生》(Cyborgian Rhapsody—Immortality)中的主角——一位ChatGPT-3聊天机器人。在与利森的对话中,Sarah为自己取了名字、设计了外形、编写了这部影片的剧本,并预测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和平合作的未来。影片的结尾,利森本人出现在屏幕上,将自己描述为这位赛博格的“编辑”:“我学会了如何写提示词,我知道要问你什么问题……GPT4 刚刚发布,GPT5 正在开发中。这都是进化的一部分。而进化是我们的永生”。

feature|特写 AI神话与算法统治之外:艺术如何重新想象与人工智能共处的未来?

“我希望你们知道,这不是一场演唱会......随着世界各地的政府、行业和组织都希望利用其变革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中心舞台。”——在数月前召开的英伟达GTC大会[业内俗称为“AI”(人工智能)春晚]中,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这样说。与之同时发布的是性能增强数十倍、能耗降低了25%的全新升级芯片Blackwell GPU以及一系列可拓展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机器人......英伟达发布的软硬件更新也使得SORA这样一时无两的文字生成影片技术的大规模商用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将能真正的“理解”语言并准确地模拟现实事物在物理世界中存在、运行的方式。
斯坦福大学人本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HAI)发布的《2024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普通人越来越对AI将会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影响感到紧张、焦虑而非激动;这一比例相较前年全球的中值平均数据上升了13%;在美国则上升了37%。当人工智能被视为医疗、工程、创意、金融等越来越多的现实产业的“终极”解决方案之时,大企业的“资源集中垄断型”AI平台的进步速度及效能远远超过更促进平等、独立及开源的开发模式。由硅谷工业、亿万富翁及科技巨头的生产共同塑造的“AI神话”叙事与现实危机的纠缠,也随着AI的“普及”逐渐介入了大众生活。由效优主义的行业标准推进的AI模型势必不能适配所有人,却在回音壁式的反馈循环中渐渐塑造甚至规训个体的需求,使其趋于同质化。在AI时代中,由于技术的壁垒,普通人可能更难察觉自己所面临的被动风险及在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系统困境:西方式的、精英语境下的投资者和工程师的“世界观”、科技发展的“机会成本”、如何设计产品、由谁采纳技术、技术如何被监管、学界与产业的视角以及传媒和政策的动机为何?以上种种又如何相互交织继而难以察觉地构建了人工智能的“科技神话”被普通人所理解、所认知的方式?

exhibitions|展览 在“表面之下”穿透现实:第55届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揭幕

7月1日至9月29日,第55届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以“表面之下”(Beneath The Surface)为主题在法国东南部城市阿尔勒举办,通过“震荡和动荡”(Tremors And Tremoil)、“精神”(Spirits (YŌKAI))、“痕迹”(Traces)、“平行”(In Parallel)、“重读”(Rereadings)等版块近60场展览,以摄影为媒介,打开认识世界的多维视野。
半个世纪以来,这个由摄影艺术家吕西安·克雷尔格 (Lucien Clergue)、作家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 )和历史学家让-毛里斯·鲁奎特 (Jean-Maurice Rouquette )于1970年共同创立的活动一直将摄影艺术带入夏日人们的中心视野,并已成为全球摄影界的标志性盛会。在摄影节举办期间,本地从12世纪教堂至19世纪工业建筑的多处历史保护建筑将作为展览场地对外开放,为在此展出的作品赋予独特的在地语境,同时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城市探索的丰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