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5年3月起,艺术家邱岸雄携一支由音乐家、舞者与艺术家组成的团队,从上海出发,一路溯江而行,途经绍兴兰亭、天台山国清寺石梁飞瀑、天姥山、三清山、庐山、五祖寺、赤壁、宜昌、奉节白帝城、安岳等地,最终回到他的故乡成都。这次跨越山河、循迹于千年文脉的穿行,起源于邱岸雄对于山水传统的叩问,也是艺术家邱岸雄发起的“觉山知水”艺术项目启程之旅。
从魏晋南北朝至今,“山水”在中国的文化脉络中被反复创作、观看、言说,当今天的我们凝望“山水”时,看到的是自然,还是程式?“所以我想用身体去直面自然。”邱岸雄在与《艺术新闻》的采访中说道。

“觉山知水”项目行旅途中,艺术家们在天台山石梁瀑布,202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这场以行走与即兴创作作为主要脉络的行动中,邱岸雄试图越过传统山水的程式化凝视,将身心置于真实的山水之中,以思考其在当代的人文意义。他与团队成员以身为媒,借助无人机、摄像机等现代技术,在飞瀑、古寺、云雾与城郭之间,完成了一场与山水文脉的跨时空对话。“觉山知水”中基于田野的跨媒介创作,最终汇聚为展览“早春长歌行”,首展于四月在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呈现,并于今年秋季巡展至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在3F整层空间呈现完整展陈——标志着项目从田野山水的观察转向对大城市景观与现代生活语境的审视与对话,也呼应了邱岸雄自《新山海经》以来延续的创作母题——以当代之身重访传统,带着感官的真实面对创作。

“邱岸雄:早春长歌行”展览现场, 2025年,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图片由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邱岸雄:早春长歌行”展览现场, 2025年,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图片由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行走、感知、即兴:
从体制化的日常抽身
“我在艺术行业有了比较长时间的经验,感受到我们的当代艺术从一个比较草莽的状态变得越来越有规则,各种机制也建立起来了。生态更有序了,但我们也越来越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做各种展览和项目。你一直在积累所谓的经验,简历上的名单越来越长,但是好像也进入了这个机制的循环当中。我不太喜欢这个状态,觉得有机会还是要跳出来。”邱岸雄在采访中说道。他转而从系统化艺术生产的重复式周期聊到山水传统中的时间——由自然引领的节律。“《兰亭集序》中的雅集是‘修禊事也’。春天来了,除旧迎新,文人们便在山水之间聚会,有感而发,进入一种自然的创作状态。”邱岸雄说道,“我们也许可以回到山水当中找到一种新的可能性。”

邱岸雄,《春寒踏歌》,2025年,影像截帧,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觉山知水”项目行旅途中,艺术家们在绍兴兰亭,202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觉山知水”一行在早春时节出发,以中国传统文脉中的山水胜地作为引子,再以肉身感应未被挪入山水文脉的自然节奏。在此创作过程中,舞者余尔格、张昀、木长春、王少筠与音乐家金望、段志渝、汪文伟,张文樑、刘九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然中的鸟叫、虫鸣、水流都有它的节奏和律动。用人的身体去应和它是一种本能。”
去到一个地点后,最初作为线索的文人山水创作便退至了背景,合作艺术家根据山水自然即场反馈的律动和氛围进行音乐和舞蹈的创作:庐山云雾氤氲,乐者坐弹古琴,邱岸雄则画下独望林木的登山者(《听琴图》(2025));在宜昌三峡,堤坝介入山水,舞者以身体感知水流的速度和混凝土的坚固;在天目山茶园的田梗边,律动变得欢快,舞者们随着轻盈的节奏踏歌而行。在由本次旅途启发的创作《春寒踏歌》(2025)中,邱岸雄让这些与山风物候共造的现场流进影像,形成一种朴实鲜活的当代山水表达。

“觉山知水”项目行旅途中,舞者在上饶三清山,202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对于合作艺术家和自己的创作,邱岸雄说,理想的状态是“有什么感觉就怎么来”。“我觉得艺术创作还是跟生命最直接的感受最有关。有时候不需要知道太多东西,能够把一种感受准确地抓住、表述出来,它就是对的。”邱岸雄聊道,“今天的艺术变成了一种解释学,好像要知道很多东西,但对于我而言,知识和经验不是起决定性因素的。我不希望面对山水的创作被名家先例束缚住。艺术的基本功是对生命力的释放和抒发。”

“觉山知水”项目行旅途中,艺术家在庐山仙人洞,202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觉山知水”项目行旅途中,艺术家们在庐山合照,202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找回山水绘画中的生命感受
在出发前,邱岸雄就希望绕过山水画传承体系中的建制,回到更为原初的、诚实于感官与心灵感受的绘画状态。“明清以来的山水越来越陷入一种程式化的方式。怎么画山水,都像是《芥子园画谱》里归纳的‘套路’。可我觉得山水最初还是人面对真实的自然环境,基于直接的观察和经验去琢磨、锤炼出自己的一套语言。这是一个很原生的方式,所以那些画里有一种自我生发的力量。”邱岸雄在采访中说道。而真实的游观体验让邱岸雄找回了山水图像中“活”的感受。在旅途中,直接的观看与二手的图像经验的链接以一种不期而遇的方式出现。“我记得当时一路在车里看山。浙江的有一群山就很像米芾和米友仁创造的墨戏。其实他们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用墨点积墨,下面留出云,上面有个山头露出来。我当时就想,这山太像‘米点山水’了!观看真实的山水会让你反过来去推敲国画里那些已成惯例的技法、皴法是怎么来的。这很有意思。”
此次展览呈现了“觉山知水”行旅途中与结束后邱岸雄现场创作与以记忆为基础进行的一系列绘画作品,包括多件布面丙烯作品与两幅水墨长卷。其中,《新桃源仙境图》(2025)系列受到仇英的绢本青绿山水画《桃源仙境图》启发,以丙烯颜料对青绿设色进行当代的传承与转译。“我原来看青绿山水觉得好像很套路化——暗部是暖色,朝阳面都是冷色。但在这次旅行中我耐心地去看真实的山水,发现它的确会呈现出阳面有太阳、雨水,植被丰富,而阴面植物生长不好,裸露出土石的状态,所以会分别采用石青、石绿和赭石颜料。山水画传统中形成了一套用色方法,但这套方法还是基于对自然的观察。”邱岸雄说道。而采用丙烯颜料,是为了与传统的系统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我来说,如果是画国画,再在纸上或绢上创作,就很容易又走进传统的路径里去了。我还是想跳脱出来,放松一些,形成一点新的质感。”

邱岸雄,《新桃源仙境图1》,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邱岸雄,《新桃源仙境图2》,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邱岸雄的《新桃源仙境图》中,青绿山水所构造的空间意境不再限于原作所传达的飘逸的隐居之境。邱岸雄绘造的山水生灵不受一般的透视与尺度系统的束缚,瀑布、松石、小桥、鸣鹿、猿猴以颇具拼贴感的方式坐落在他所构筑诗意而又绮丽的郊野世界,让观者的目光跳跃其间,扰乱了我们审视山水的惯性。这样的山水,是自由而野性的。
而在更多未参考前人创作的作品中,邱岸雄更加不拘一格地协调着传统山水脉络中的语汇和具身的体验与当代的表达。《金枝—鹰翔鹭飞》(2025)中,常在山水画中被以少量笔墨着色的白鹤占据了画面前景最为显眼的位置,与一旁的墨黑色枝干结构了整个画面;《初春新绿枝上含》(2025)中,青绿山水中表现不同草木的翠绿、墨绿被灵动地用在对早春的田野和树林的描绘中,而画法却远离了山水范式;而在《春水舞雩》(2025)中,山石和潭水也脱离了文人画脉中的形制,横贯整个画面。在邱岸雄笔下,山水经验的表达是开放的、个人的,无需再受到任何对于创作的预设限制。

邱岸雄,《读碑记》,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邱岸雄与我们展开的旅途漫谈中,他提到一个在湖北赤壁创作的插曲。他与几位舞者在一处假山进行拍摄,音乐家金望和张文樑在荷花池边排演音乐,唱词是李白的《月下独酌》。“等我们拍完回来,看到文樑喝了一些白酒,已经喝得有些醉了。唱完排好的唱段,他就即兴地唱起来,我就用手机拍摄。他用北方方言唱着一只爬进了他酒瓶盖里的小蚂蚁,那当中,仿佛有人生的况味。” 邱岸雄聊道。觉山知水中,一只小蚁便如此进入了被咏叹过千年的“赤壁图”,和邱岸雄的山水笔墨里大得不成比例的飞鸟、梅花鹿有着相似的、不循陈规的意趣——似乎正应和了邱岸雄所说,艺术的基本,在于抓住那些真而有着强烈生命力的时刻。

“觉山知水”项目行旅途中,艺术家在宜昌赤壁,202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正在展出
邱岸雄:早春长歌行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展至2025年10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