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艺术界的时钟再次开启了新一轮的转动。全球范围内多个双、三年展及艺术节在九月前后开幕,可以见到2025年下半年东亚、中亚与南美地区的活跃动态。在主题上,对批判后殖民、生态与政治危机等话题的关注进入到更为幽微和抽象的表述之中,围绕生态、自然、非人类中心视角、精神信仰、神秘学等多样元素展开。在合作形式上,更多的创作集体与建筑事务所参与其中,拓展着社会参与的边界,同时探索一种建立新集体的可能。
9月初在弗里兹首尔(Frieze Seoul)同期呈现的第十三届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MediacityBiennale)后,首个中亚地区的国际双年展布哈拉双年展(Bukhara Biennial)也即将在乌兹别克斯坦拉开帷幕,日本的爱知三年展(Aichi Triennale 2025),上海举办的外滩建筑节和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也将相继为所在地区带来活力;新加坡双年展将于2025年末回归,东南亚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双年展之一日惹双年展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年末还将有台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泰国双年展以及成都双年展开幕。
南美地区的夏末大展则由第二届亚马逊双年展(2BDA)和第36届圣保罗双年展领衔,主题“远绿”和““非所有旅人都行于路——作为实践的人性”均取自文学作品中的诗意表达,试图寻找在遏制的力量中顽强存续的方法,与之并行不悖。
相关展览
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
Seoul Mediacity Biennale
主题:“降神:精神的技术”(SMB13 Séance: Technology of the Spirit)
日期:2025年8月26日至11月30日
地点:首尔,韩国
2025年夏季在首尔市立美术馆(SeMA)举办的第十三届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Mediacity Biennale)的三位艺术总监分别是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哈莉·艾尔斯(Hallie Ayres),以及电影策展人卢卡·布拉西斯基斯(Lukas Brasiskis),三人都隶属于维多克创办的刊物《e-flux》。他们提出了“展览作为降神”(exhibition-as-séance)的概念,旨在“摆脱当代新自由主义下的双年展概念,构建一种觉醒生活与超人类世界相互交织的增强体验”。三人指出,“这些理念与一些重要的当代话语相关,从女性主义到原住民斗争,从反资本主义到后殖民主义”,他们计划利用“灵性主义和万物有灵论的美学,批判性地干预资本主义、物质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当代技术等主导话语”。
策展团队还发布了以“Color Manifesto”为题的策展文章,参展艺术家跨越19世纪中至当代,其中包括乔治安娜·霍顿(Georgiana Houghton) 、希尔玛‧克林特 (Hilma af Klint) 、出口王仁三郎 (Onisaburo Deguchi) 和艾玛·昆斯 (Emma Kunz) 等灵媒艺术家的革新性实践,延伸至萨满主义对白南准 (Nam June Paik) 与约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 的影响,玛雅·黛伦(Maya Deren) 与乔丹·贝尔森 (Jordan Belson) 早期实验电影中的超验体验,以及当代艺术家涉及神秘学、魅惑和魔法等多元传统和主题方面的创作。来自香港的艺术家徐世琪、苏咏宝和来自台湾的艺术家许家维、陈滢如也有参与本次展览。
第二届亚马逊双年展
Bienal das Amazônias 2025
主题:“远绿”(Verde-Distância)
日期:2025年8月29日至11月30日
地点:贝伦,巴西
“千种绿意……遥远之绿。”
——本尼迪克托·蒙泰罗(Benedicto Monteiro),《漂泊的绿意》( Verde Vagomundo, 1972)
第二届亚马逊双年展(2BDA)由首席策展人曼努埃拉·莫斯科索(Manuela Moscoso)策划,联合策展人萨拉·加尔松(Sara Garzón)、公共项目联合策展人让·达席尔瓦(Jean da Silva)、教育策展人莫妮卡·阿米瓦(Mónica Amieva)共同参与。展览以“远绿”(Verde-Distância)为核心理念展开,这一诗意概念源自帕拉州作家本尼迪克托·蒙泰罗(1924–2008)的著作。“远绿”指向一种非分离性而具关联性的时空状态:这种距离感能深化感知,促成跨越时间、物质与尺度的共鸣。本届双年展涵盖泛亚马逊区域及其与加勒比地区的交织历史,将此视为流动空间:河流、海洋、森林、都市与乡村、加勒比声波与安第斯冰川、矿物时间与集体呼吸在此交汇。
“远绿”聚焦三大概念力量:梦境(Sonhos)、记忆(Memória)与口音(Sotaque),汇聚多元艺术实践。梦境非比喻,而是感知物质的具身化途径,常游离于可见性之外。记忆是档案、手势与韵律,在血肉、寂静与大地本身中展开。口音的共鸣超越言语,穿行于旅人之间,在声线中镌刻历史的痕迹与裂痕,化作生命可闻的脉动。这场双年展关注破碎的历史与充满争议的当下,审视掠夺性结构及其遗留的痕迹。它为张力、冲突与摩擦创造空间,却不寻求解决之道。在这个共享的场域中,多元、具象且持续的生存方式不断成形——它们在试图遏制的力量中顽强存续,与之并行不悖。
林茨电子艺术节
Ars Electronica 2025
主题:“恐慌 – 是/否”(PANIC – yes/no)
日期:2025年9月3日至7日
地点:林茨,奥地利
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2025)将围绕“恐慌”(panic)展开,当我们不再理解周遭的世界,当变化快到超越我们的理解时,人类显然会变得非理性:更在意声音的响亮程度,而不是话语的真实内涵;更愿意相信自己想听的东西,并将之视为真理。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柏拉图的洞穴里,崇拜那些影子的解读者。没有什么比“变化”更令人不安;然而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恰恰也是变化。但我们越来越难以就“该改变什么、谁该改变、以及如何改变”达成共识……当我们谈论“激进的改变”时,我们究竟指的是什么?
以鲍勃·迪伦(Bob Dylan)在1963年写下的歌词为引,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提出“海平面如今正真实地上升”——全球新兴地缘政治力量(尤其是中国)崭露头角,科技公司大规模崛起,建立起规避国家监管的“封建领地”。在一个前所未有互联、数字化无边界的世界,人们却开始重新渴望领土边界与疆域。移民潮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无论是英国脱欧的言辞,还是特朗普幻想吞并格陵兰与加拿大的狂想,都折射出在国际与全球网络化联盟中失去掌控感时,人们宁可回到小桌子前,用拳头敲打它。
正在酝酿的是一种被恐惧驱动的氛围——从模糊的排斥到深不见底的仇恨——指向一切与“改变”沾边的事物。反移民、反气候行动者、反多元、反跨性别者、反对接受“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的现实。“常识”被宣布优于科学与知识;真理不再是陈述与事实的符合,而是退化为最接近我们愿望的“共识”,而非真实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视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无视新冠疫苗挽救了无数人免于重症、长新冠甚至死亡……等等。在社交媒体利润算法的驱动下,真理的侵蚀紧随其后的是信任的侵蚀——而信任或许是社会凝聚最重要的元素。恐惧让我们渺小、沮丧。我们该如何维持、并强化面向未来的动力?而这,恰恰就是艺术创作与其影响力在这场深刻剧变时代的使命。
首届布哈拉双年展
1st Bukhara Biennial
主题:“破碎心灵的食谱” (Recipes for Broken Hearts)
日期:2025年9月5日至11月20日
地点:布哈拉,乌兹别克斯坦
首届布哈拉双年展(Bukhara Biennial)“破碎心灵的食谱”(Recipes for Broken Hearts)将于2025年9月5日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作为该展览的策展人,戴安娜·坎贝尔(Diana Campbell)在过去的15年里一直在倡导一种绕开西方中心叙事、更具包容性的艺术观。策展人不断地在尚未广为熟知的艺术家和更知名的艺术家之间发起对话,在全球艺术界和西方之间发起对话。坎贝尔表示,“当今世界的现实使得我在过去感受到的任何心碎时刻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我们考虑到当今世界人心惶惶的程度,你就会明白这一点。在我的策展实践中,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心碎’(heartbreak)现象,以及艺术思想(通过诗歌和艺术)在治愈破碎心灵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我在筹备双年展的同时,还在筹备第七届达卡艺术峰会(DAS),今年的主题是‘破碎的心’,这与我们2023年双年展的一位年轻参观者所经历的心碎相呼应。这位观众曾在达卡艺术峰会展览的墙壁上写下了给某位Tondra的留言,其中包括:‘所有人都在这里,唯独少了你。’我正在进行的所有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在心碎时拒绝屈服,而是寻求学习、治愈和蜕变,度过分手期。”
“破碎心灵的食谱”将心脏视为一种复杂的工具,它一生都在跳动,需要不断地得到呵护。心脏不仅是一个泵血的物理器官,它还是身份和损失的象征,连接着精神、灵魂和身体,就像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桥梁。我们对这颗心脏的意识无处不在,这也意味着,当它破碎时,我们的感受会极其强烈。我们今天生活的许多世界都充满了这种裂痕——从环境危机到地缘冲突,再到世界的两极分化。然而,与所有形式的破裂一样,心灵的破裂也可以是一个蜕变的动力空间。破碎的心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之一,是一种可以单独或集体感受的普遍经验,它在我们之间建立了跨越时空的联系,尤其是通过创造性的表达。
第36届圣保罗双年展
Bienal de São Paulo
主题:“非所有旅人都行于路——作为实践的人性”
(Not All Travellers Walk Roads – Of Humanity as Practice)
日期:2025年9月6日至2026年1月11日
地点:圣保罗,巴西
试图回应“当前全球面临加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危机的时刻”,第36届圣保罗双年展在危机之中重唤对于“人性”的求索。该展览的总策展人博纳文图尔·索贝亨·恩迪孔(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 及其团队将展览主题定为“非所有旅人都行于路——作为实践的人性”,灵感来自巴西非裔诗人康塞桑·埃瓦里斯托 (Conceição Evaristo) 的诗作《平静与沉默》 (Da calma e do silêncio) 。本届双年展将进行历史性的展期调整,传统上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将延长四周,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此次双年展的目的是“基于三个策展片段/轴线,重新思考人性作为一个动词、一种活生生的实践,在这个世界上重新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对称和倾听,以此作为共存的基础”。这三个策展片段/轴心围绕着以下理念展开:“占据空间与时间”或“邀请观众放慢脚步,关注细节”;“邀请公众在他者的反思中看到自己”;以及专注于“交汇空间——如河口般的多重交汇空间”,以此思考“殖民性、其权力结构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
总策展人恩迪孔表示:“‘非所有旅人都行于路——作为实践的人性’是一次邀请,邀请大家以人性为动词,在不同世界的交汇中重建对话和互相包容。此时的美与喜悦并非简单的情感,而是政治的,也是维系我们世界的重要力量。”
卑尔根集会
Bergen Assembly 2025
主题:“跨越,共生,邻近”(across, with, nearby)
日期:2025年9月11日至11月9日
地点:卑尔根,挪威
培育邻里之情的举动意味着什么?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隔重洋?爱如何塑造集会行为本身,使其能够对抗社会、生态、经济与政治层面的不公?我们该如何挑战那些抹平多元世界、文化差异、知识形态、参与方式及存在方式的教育模式?本届卑尔根集会(Bergen Assembly 2025)诚邀观众共同探寻这些命题,共享“跨越、共生与邻近”的学习历程。这是一场体验式盛会:集体性、生命力与演进性的过程。它通过分享而非展示的实践,交织艺术形态与知识创造。本次集会旨在培育集体性相遇,共同回应当下时代令人窒息的残酷与随之而来的不安。我们拥抱不确定性、脆弱性与亲密性,试图在深渊中开辟通往反思性与创造性实践的道路。
这些问题与探索承载着多元实践,交织于由拉维·阿加瓦尔(Ravi Agarwal)、阿达尼亚·希布利(Adania Shibli)与卑尔根建筑学院(BAS)共同策划的本届卑尔根集会之中。展览始终致力于发掘那些持续被忽视的知识形态——它们处于流动状态,彼此关联。这些形态的复杂性或许令人联想到先于现代科学知识的诗性认知,以及通过自我显现实现认知理念的实践。这种方法凸显了一种抗拒分类与排斥的学习方式,它跨越地域、人类与非人类,在时间长河中孕育生长。它邀请我们每个人为那些存在却未被承认的事物留出空间,同时在卑尔根及更广阔的天地间,为新的理解模式与存在方式创造可能。
外滩建筑节2025
RAM Assembles 2025
主题:“上海野餐”
日期:2025年9月12日至28日
地点:上海,中国
外滩建筑节 (RAM assembles) 是上海外滩美术馆发起的双年展项目,以建筑思考为核心,致力于探讨建筑在塑造公共空间的过程中不断演变的角色。项目由馆长及首席策展人朱筱蕤构思并主导,首届于 2023年启幕,纪念洛克•外滩源项目的竣工,以及美术馆新大门与博物院广场的启用。每届建筑节邀请一位建筑师或团队担任艺术总监,委托其设计建筑介入作品并策划一系列延伸至街区周边的公共活动,鼓励人们以新的方式栖居和构想城市环境。
第二届外滩建筑节“上海野餐”由曼谷建筑事务所all(zone)策划,以“上海野餐”为题,将博物院广场化身公共试验场,唤醒集体生活的生机。当今时代,建造往往快于反思,气候危机、社会不平等与群体疏离等问题迫在眉睫,亟需全新的应对策略。“野餐”这一日常却激进的形式成为我们的隐喻。它规则简单:几人在一块布上的短暂相聚,却有无限互动的可能。在共享与共识的框架内,野餐揭示了另一种自由。
爱知三年展
Aichi Triennale 2025
主题:“灰烬与玫瑰之间”(A Time between Ashes and Roses)
日期:2025年9月13日至11月30日
地点:爱知,日本
爱知三年展2025将以“灰烬与玫瑰之间”(A Time between Ashes and Roses)为题,取自阿多尼斯(Adonis)的同名诗作。展览呼应诗作的情感与视野,汇聚了由地质时间观赋能的未来图景,而非聚焦当下、立足国界或疆域的视角,从而照亮当代人与环境的割裂状态。本届三年展摒弃末世论与乐观主义的两极立场,聚焦环境正义的层叠复杂性,揭示责任担当与共谋关系的本质。展览着重呈现毁灭与绽放之间的微妙过渡,以及人与环境的纠缠共生。
本届三年展由艺术总监霍尔·卡西米公主(Hoor Al Qasimi)策划,汇聚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61位艺术家/团体,分别在当代艺术与表演艺术单元中展出。参展作品将呈现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既有与未知叙事,延伸了三年展的地域性,发掘受陶瓷与濑户物生产启发的环境叙事。这些产业作为地方骄傲的源泉,支撑着三年展探索人类与环境关系替代性实验形式的框架。在爱知县的工业史中,陶瓷生产带来的灰黑色天空象征着繁荣而非污染与毁灭。这些本土产业与遗产能否为人类与环境的纠缠关系提供更细腻的思考路径?“灰烬与玫瑰之间”正是这样一次穿越——它采用幽灵般的游移姿态,使既定的立场与等级关系得以瓦解。
第18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18th Istanbul Biennial
日期:2025年9月20日至11月23日
地点: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第十八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将由克里斯汀·托梅(Christine Tohmé)担任策展人,由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İKSV)主办,2007-2036双年展赞助商科奇控股(Koç Holding)支持。本届双年展将分三个阶段展开,首阶段展览及公共项目将于2025年9月20日至11月23日举行;2026年全年,双年展将聚焦建立永久性教育体系,并与本地艺术机构紧密合作推出季度公共项目;2027年9月18日至11月14日,双年展则将呈现系列展览、出版物、表演及研讨活动。这种三阶段的双年展模式,通过延展时间维度并创造不同节奏,试图重新夺回艺术变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时间”要素。
托梅在提案中阐述道:“我发现艺术工作具有最深远的变革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正式展演的瞬间,更重要的是贯穿于创作过程之中——在日常交流、开幕活动、工作室访问和读书会中持续涌现。因此,第十八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应在创作过程与呈现形式上投入同等精力。三年期的延长周期将使双年展得以更深入地融入当地艺术生态,围绕集体关切、特定语境与社群议题培育项目与合作。其多年计划旨在支持各代艺术家与区域及国际同行建立联系,构建同盟,共同应对新的现实。”
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主题:“重构星空”
日期:2025年9月23日至10月26日
地点:杭州,中国
2025年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由应金飞担任展览总监,施慧担任艺术总监,与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许嘉共同策划。展览以“重构星空”(Re – Constellations)为主题,直面全球价值剧烈重构的时代语境。展览从人类对星空的古老凝视切入,挖掘不同文明将星空喻为纤维织物这一隐喻传统,揭示纺织技艺与宇宙认知“编织意义”的深层关联。现代标准化星座划分背后的文化殖民,致使多元星空叙事被边缘化。如今,地缘政治与文化格局变革,“重构星空”旨在打破单一叙事霸权,让各文明的星空想象重获当代坐标。纤维艺术在多元思潮下,成为消解中心与边缘二元结构的文化载体。
本届展览参展艺术家以纤维为媒介,重新编织多元“星空叙事”,探索差异中共融的可能。展览以艺术之思回应全球化困境,呼唤多元共生,期望在差异中寻关联、于断裂处觅链接。
第八届新加坡双年展
Singapore Biennale
主题:“纯净意念”(Pure intention)
日期:2025年10月31日至2026年3月29日
地点:新加坡,新加坡
新加坡双年展将于2025年末回归新加坡美术馆(SAM),由一个策展网络主导,该网络汇聚了来自新加坡及海外艺术团体、机构和组织的多元视角、背景与专业知识,旨在打造引人入胜的双年展体验。策展团队包括SAM的策展人邓肯·巴斯(Duncan Bass)、许芳慈(Hsu Fang-Tze)、叶思琳(Selene Yap)以及SAM藏品、公共艺术与项目总监王佩琴(Ong Puay Khim);他们邀请了全球独立机构与策展团体共同参与,包括新加坡亚洲电影资料馆(Asian Film Archive)、连接热带(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非洲大陆、南亚与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内社区及支持网络的跨热带草根地方网络联盟Futura Trōpica Netroots、
新加坡多媒体工作室Hothouse以及来自斯里兰卡的艺术家集体The Packet。
这一策展网络将携手将本地及国际艺术家的新作与既有项目,以及艺术家主导的创意计划带入新加坡的多元公共空间:从殖民前与殖民时期的历史地标,到转型为公共绿地的休闲场所;从住宅社区与生活空间,到演变为多元社群社交场域的购物中心。通过探索日常环境中的艺术,观众将以崭新视角重新审视新加坡熟悉的空间,关注那些塑造我们环境与都市生活的仪式、历史、生活体验与理想。作为新加坡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活动之一,双年展为新加坡人提供了一个反思国家历史里程碑与共同理想的机会,同时畅想可能的集体未来。
第18届日惹双年展
Jogja Biennale 2025
主题:“泰坦”(Titen)系列第二部分 – 扎根的实践之地(KAWRUH: Land of Rooted Practices)
日期:2025年第四季度
地点:日惹,印度尼西亚
东南亚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双年展之一日惹双年展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尤其自2011年启动“赤道”(Equator)系列以来,日惹双年展开始塑造出自己独特的身份。2011年至2021年期间,双年展旨在寻求南南联盟以解构“国际”艺术地图和霸权。“赤道”作为一个概念框架,探索共同的历史和经验(例如殖民主义、景观、气候、文化和精神信仰),同时也为那些在国际艺术圈中常被忽视的地区的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而即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举办的双年展是2023年展览发起主题“泰坦”(Titen)系列的第二部分。“Titen”或“Niteni”来自爪哇语,意指对自然迹象的敏感度或解读能力,如提前察觉灾难迹象的能力。这个概念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强调对自然细致、反复观察的重要性。选择它作为标题凸显双年展的策展目标,即非殖民化的知识生产以及与乡土智慧和当地联系的深度。由日惹双年展基金会总监阿利亚·斯瓦斯提卡(Alia Swastika)领导,策展团队将探讨集体性、多样性、亲缘关系、乡村社会学、食品政治、纺织品作为历史载体、边缘空间、非线性时间、女性声音和叙事等诸多议题。
第三届“幽魂”影像和行为艺术节
“幽魂2568”(Ghost 2568)
主题:“愿我们在此” (Wish We Were Here)
日期:2025年10月15日至11月16日
地点:曼谷,泰国
第三届“幽魂”影像和行为艺术节“幽魂2568”(Ghost 2568)将于2025年10月15日在曼谷举办。本届艺术节由阿玛尔·克拉夫(Amal Khalaf)与克里斯蒂娜·李(Christina Li)、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查(Korakrit Arunanondchai)和彭沙功·亚纳尼索恩(Pongsakorn Yananissorn)共同策划,围绕”愿我们在此”(Wish We Were Here)这一主题展开。
第14届台北双年展
14th Taipei Biennial
主题:“地平线上的低吟”(Whispers on The Horizon)
日期: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3月29日
地点:台北,中国台湾
第14届台北双年展将以“地平线上的低吟”为主题,汇聚来自全球35个城市的54位艺术家。由萨姆·巴达乌伊(Sam Bardaouil)与蒂尔·费尔拉特(Till Fellrath)共同策展的本次展览,将呈现33件全新委约作品及特定场域装置,深度呼应台北市立美术馆独特的建筑语境。本届双年展重点呈现青年及中生代艺术家的创作声音,近半数参展者出生于1984年之后。
殖民统治、身份认同的变迁与政治转型构筑了台湾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亦成为本届双年展的创作基底。“地平线上的低吟”将“渴望”概念拓展至超越单纯欲望的维度,追溯其在个人叙事与集体记忆中的显现,在现实与幻象、归属与流离、永恒与消逝之间的共鸣。
展览灵感源于三件植根台湾的文学与电影物件,它们承载着渴望的历史:出自侯孝贤电影《布偶大师》(1993)中的木偶、陈英真短篇小说《我的弟弟康雄》(1960)中的日记、吴明义小说《偷来的自行车》(2015)中的自行车。这些物件虽未实体呈现于展览,却化作沉默的记忆标记,承载着被夺走、遗失或遗留的过往。在本届台北双年展中,当代艺术作品将与台北市立美术馆馆藏的二十世纪初绘画展开对话。此外,双年展还将汲取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的灵感。
第15届上海双年展
15th Shanghai Biennale
主题:“花儿听到蜜蜂了吗?” (Does the Flower Hear the Bee?)
日期:2025年11月8日至2026年3月31日
地点:上海,中国
第15届上海双年展将于2025年11月8日至2026年3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主题为“花儿听到蜜蜂了吗?”(Does the Flower Hear the Bee?)。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决议任命的主策展人凯蒂·斯科特(Kitty Scott)也是首次担任该职位的女性。斯科特将联合策展人、跨学科艺术史家黛西·德罗齐埃(Daisy Desrosiers)与策展人和写作者谭雪共同策划本届展览。德罗齐埃现任大卫和弗朗西·霍维茨家族基金会的首任总监以及凯尼恩学院冈德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谭雪现任慕尼黑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项目与展览总监兼首席策展人。策展团队成员还包括PSA“青年策展人计划” 两位往届获选策展人龙奕瑭和张营营。本届双年展的主要工作团队以女性为主,由斯科特通过大量的对话与交流后组建,还包括负责展陈设计的all(zone)工作室/ 拉查蓬·乔楚伊〔all(zone) / Rachaporn Choochuey〕、平面设计师萨拉·德·邦特(Sara De Bondt)与英文编辑萨拉·德穆斯(Sarah Demeuse)。
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花儿听到蜜蜂了吗?” 灵感来自斯科特曾读过的一篇研究文章。由意大利都灵大学动物学家弗朗切丝卡·巴贝罗(Francesca Barbero)教授主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与传粉者的共生关系中,植物比人们此前认为的更为主动——植物能“听见”蜜蜂的嗡鸣声,并在蜜蜂靠近时分泌更多花蜜。“这彻底让我以另一种方式去思考所谓的智慧生物,”斯科特在叙述策展理念时提到,“我们不能再自以为是的认为只有人类的智慧才具备交流的能力。因此这个展览要求我们去想象一个更广泛的、共同塑造这个世界的交流网络。”
第4届泰国双年展
主题:“永恒” (Kalpa)
日期:2025年11月至2026年4月
地点:普吉岛,泰国
由艺术家阿林·朗姜 (Arin Rungjang) 和艺术评论人郑大卫 (David Teh) 担任艺术总监的第4届泰国双年展将于2025年11月在普吉岛开幕,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永恒” (Kalpa) ,援引了宇宙时间的概念。朗姜在接受《ArtReview》采访时表示:“这一主题旨在探讨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下,人、自然与时间的关系。在生态退化、技术威胁、战争、农业和大规模工业活动带来的危险,以及对自然的重度剥削等背景下,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切事物都被视为服务于人类的对象和被人类赋予意义的工具。”
2025成都双年展
主题:“烟火指数”
日期:开幕时间待定
地点:成都,中国
“烟火指数——2025成都双年展”由成都市美术馆主办,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担任2025成都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席,艺术史家吕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许杰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担任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艺术总监。本届双年展将聚焦不同时空中人的生活状态,探索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日常生活,让感性的众生烟火与理性的数据波动同频共振,进而以艺术的方式构建出一幅多维的“烟火指数”图景,探索城市、乡村乃至文明演进中的内在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