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对话、联结与共享的未来:来自全球南方的建筑聚会

Sep 21, 2023   TANC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共同发起的“新文化制作人第二季:活性建筑”入选方案展览“影之道”举办期间,9月17日,《艺术新闻》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主题研讨会“在南方,建造未来”,串联中国南方与全球南方,讨论自然、文化、社群与建筑的相互关联,当代建筑如何激活传统与地方文化,善待社群,乃至环境和资源问题作出的应对与改变。这也是结束疫情的隔离之后,来自中国南方的年轻一代建筑师与全球南方其他国家的建筑师第一次在公共文化空间中展开的深入对话。此次研讨会由CHANEL特别提供支持。

此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多位来自全球南方多个地区的建筑师进行讨论,包括首位非裔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凯雷基金会与凯雷建筑事务所创始人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布基纳法索-德国),all(zone)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与设计总监、耶鲁大学路易斯·康访问助理教授拉查蓬·乔楚伊(Rachaporn Choochuey,泰国),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庄慎“建筑,在全球南方”为进行主题演讲;陈东华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教席助理教授、“影之道”策展人陈东华、“影之道”的参展建筑师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庞伟与WAU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吴林寿则在研讨会的第二部分“来自中国南方的建筑:生命力与可能性”展开了讨论。

640从左至右:陈东华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教席助理教授、“影之道”策展人陈东华,凯雷基金会与凯雷建筑事务所创始人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艺术新闻》主编叶滢,all(zone)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与设计总监、耶鲁大学路易斯·康访问助理教授拉查蓬·乔楚伊(Rachaporn Choochuey)、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庞伟,WAU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吴林寿,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庄慎,《艺术新闻》出版人曹丹

进入21世纪后,作为由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模式与政治结构范式定义的“全球南方”,也成为文化、建筑、艺术领域的重要言说与表达背景。对于以“北方”作为文化优势地位的反思,对应着将“南方”作为创作环境与思想源流的变化。

在这样的变化中,我们尝试的视角则超越了此前由经济发展所指向的相对不发达的“南方”的定义局限,在一个更具能动性的视野中,寻找着可以用不同的眼光来发现“南方”。

“在南方,建造未来”主题研讨会的主持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在讨论之始谈及,此次研讨会所涉及的建筑多是善用有限的资源、深入当地社群,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环境相联系,并具有自身文化属性的中小型日常建筑。这些中小型建筑,包括学校、社区广场、公园、植物园、家庭住宅等等,往往从社会更新面临的问题入手,关照人的需求与建筑的有效性,增强社群的联系,其中有些建筑更将建造和设计的中心让渡给自然,将生态的修复放在建筑与设计的中心位置。

在全球南方,这一群来自非洲、东南亚与中国南方的建筑师们带来的研究和实践,正在将我们带入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从甘多到吴阳镇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建筑联结的乡村社群

在研讨会的第一部分的主题演讲“建筑,在全球南方”中,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拉查蓬·乔楚伊和庄慎分别从非洲、泰国和中国江南地区的视角分享了他们对建筑及地区研究的思考。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出生于布基纳法索,在布基纳法索和德国两地接受木工培训后,凯雷在2004年于柏林工业大学获得了建筑学高级学位。他的首个建筑项目完成于他的学生时代——与其家乡布基纳法索甘多的居民合作设计、筹资和建设的一所小学,他讲到自己接触建筑的契机,并不是因为看到某位伟大的建筑师的十分精美的图录,因为在他所生活的布基纳法索甘多,建筑只是充当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角色。他回忆起自己曾经与其他100名学生挤在一间教室内,摇摇晃晃的长凳上有裸露的钉子,因此他开始学做木工,学习如何修理长凳,他将这个故事归为自己建筑事业的起点。“我需要找到一种赢得信任的方法,动员村民们一起参与,因为如果想要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必须建一所学校,并且需要使用当地可用的材料,因为只有他们参与进来,以后在建筑出现问题时他们才会懂得如何修复建筑物。”他带领着村民们用布基纳法索甘多本土房屋所用的黏土建造学校,但通过改变粘土的配方使其防水隔热。现在,这种粘土所制成的砖块在当地已形成一项产业。
640-1
“建筑,在全球南方”主题讨论现场,2023年

但在建造初期,村民们心目中的现代化,与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认为的适合布基纳法索甘多的现代化并不一致,因此他认为建筑师需要找到一种与村民沟通的方法,最终的目标是建造一座尊重环境、温馨宜人、经久耐用,同时能给人们带来舒适感的建筑。而这种观念的冲击也会发生在中国,发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

640-2
640640-1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与村民共同建造的布基纳法索甘多小学及其建造过程,图片来源:凯雷建筑事务所

中国建筑师吴林寿的《父母之家》是展览“影之道”的参展作品,他在自己的老家广东吴阳镇给父母建造了一个房子,这个建筑的施工团队是由亲戚或者本村或邻村的当地工匠组成。在他看来,为父母造一座房子,最重要的是不要改变父母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和习俗小到父母喜欢坐在矮凳上洗菜,大到在空间设计上需要考虑当地祭拜神灵的习俗。在他看来,如果谈到建筑的现代性,最重要的是需要与当下生活发生很大的关联,“很多人对于所谓的现代生活有想象,认为农村里的房子需要钢筋混凝土,需要瓷砖,这才叫现代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生活方式跟乡村的生活习惯是断裂的。”他也谈到通过建造房子的行动和更多正在实践的其他项目,能够让周边的人连接起来,带动村落或社群的收益,这些行为的意义在于重新连接,“重新连接我与土地、与外界的关系。”

640-2
640-3上:父母之家,设计团队:WAU建筑事务所,主创建筑师:吴林寿,项目地点:广东省湛江市,完成时间:2022年,摄影:吴嗣铭;下:父母之家,纪录片《影之道》静帧,拍摄:沈蕊兰

从曼谷到上海

在城市高速发展中,

他们如何做更“有效”的建筑

640-3建筑师拉查蓬·乔楚伊(Rachaporn Choochuey)

“现代的建筑建造方式强调经久耐用,可是放眼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疫情的发生证明了我们此前建造建筑的方式是非常死板且僵化的,是缺乏适应性的,因为人是无法在封闭的小空间内生活太久的,因此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民间建筑中学到的一点是,它允许适应、改变,在处理材料和建造方式上可以更加随意。”出生在曼谷,总部位于曼谷的all(zone)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拉查蓬·乔楚伊这样说道,她在建筑实践中注重“家”的概念,希望使用者进入建筑后能够有如同在家一般的感受。在上世纪曼谷的城市化进程中,店屋是当时曼谷最常见的建筑类型,然而随着城市转型,这种建筑也被逐渐淘汰,all(zone)建筑设计事务曾经做过店屋改造的项目S49,在底层的入口处保留了泰国家庭中最常用的桌椅和厨房设计。建筑的正面和背面是有排孔的设计,地面铺设了工业格栅,预制的工业金属栅栏上可以悬挂小型植物,使光线和空气流通,更接近内部的生活空间。改造的房屋并没有使用厚重或昂贵的材料,相反,建筑团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材料轻便、居住空间与外界的联系和人居住于内的感受上。

640-4all(zone)建筑设计事务曾经做过店屋改造的项目S49,曼谷,图片来源:all(zone)建筑设计事务

并不是有着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外墙才能被看作是现代建筑,all(zone)建筑设计事务所曾在2017年曼谷东部为Wonderfruit节建造了一个场所,最终建筑团队使用轻薄的华夫格结构织物作顶,简单的钢制帐篷杆和便携式混凝土底座作为主要结构,他们所使用的所有组件都可以拆卸、打包、储存,并等待在不同环境的新地点重新组装。拉查蓬·乔楚伊总是在探索轻便、能够适用于多种场景的材料和建造方式,她说道:“建筑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型,因此建筑师需要思考、探索更多可能性,建造更少,但是更有效的建筑。”

640-5 Largeall(zone)建筑设计事务,Marmalade Sky, Wonderfruit节日,2017,图片来源:all(zone)建筑设计事务所

无独有偶,上海阿科米星的创始人之一庄慎在疫情中也有一段特殊经历,因为上海的隔离政策,他在去年经历了在事务所办公室被封闭的两个月,对于人的适应性与空间的功能也有了亲身经历的新认知。庄慎的多数建筑实践和城市研究都以上海为中心展开,同样经历过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间段,他认为“面对未来空间的复杂需求与变化,建筑学既有的认知与方法并不能应对,需要新的认知与方法。”以上海为例,过去四十年所经历过的发展历程可以被看作是一次时空的压缩,仿佛电影中的快进,将原本可能需要100年的工作,几百年的物质积累在短短40年间实现,这种速度和过程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算是独一无二的,但是这种独一无二是否也带来了相应的对建筑、对社会和城市生活的认知方法?答案可能是不确定的,庄慎联合创始的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便是一个通过城市中的观察、时间和反思来探索认知方法的机构,“城市空间冗余、建筑的中性与使用的适应变化是相关联的。”

640-4建筑师庄慎在“建筑,在全球南方”主题讨论现场,2023年

阿科米星曾经在上海徐汇区永嘉路建造了一个口袋广场,这里是上海老城核心区,周边分布着众多老住宅区,相隔不远的永康路和襄阳南路街道则是充满新型活力的商业,政府希望能够将危房拆除并改造成供市民公共交流的活动空间。“熟悉与多变,是我们为其营造的日常基调。”庄慎说道。设计团队引进了钢木结构的开敞围廊,在下面设有座位,中间广场则为旱地喷泉。建筑所采用的转红色主体与周围住宅相呼应,使其成为来往行人和附近居民眼中更熟悉的风景。谈及设计的观念时,庄慎说道:“针对日常环境中普通建筑的改造,控制设计的力量和欲望,强调建筑学的运用而非创造,不仅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态度和方法,也蕴含着揭示平常生活本身张力的新契机。”

640-5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永嘉路口袋广场,图片来源:Archdaily

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之后,是否也意味着即将迎来降温降速的过程?他认为复杂性反而是从现在开始呈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师面临的工作更需要回归到专业程度,不仅仅是盲目的跟随和建造,在庄慎以“不止于南方”的主题演讲中,“要创造更多的有效性,甚至需要用更多的方式去创造这一的有效性,从而去弥补原来造成的问题,与妥善使用已有资源和既有条件来进行。”

回到人的尺度

焕发自然的生命力,

可以共享的观念与未来

2020年,当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园揭幕时,观众可能会发现这个纪念园内是一片荒地,但如果几个月以后再次回到这里,这里已经被南方原生的、乃至外来的各种各样的植物物种所覆盖,变成了绿地。在景观设计师庞伟眼里,他希望人们在这里接触到是一个真实的自然,而不是一个经过人工种植、人工美化的“仿造”自然。这个纪念园内,不人为种植一根草、一棵花,只提供了场地和土壤,而当被问及植物从那而来呢,庞伟回答道:“风会带来,鸟会带来,昆虫会带来。”

640-6
640-7上图为2020年初揭幕时,纪念园内全是裸地,下图为2020年9月,纪念园内已郁郁葱葱,图片来源: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

提及南方,是温润、阳光、雨水,是浓烈的,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状态,但在社会发达和人口壮大的同时,自然却在萎缩,庞伟提及过去建筑学中有非常糟糕的东西,比如会在建筑模型完成之后,加上人和植物作为“配景”。本来应该以人为本的建筑,却成为了中心和主宰。庞伟参展“影之道”的作品观湖中心公园S云廊中,他与季晓玲除了在景观上的考量之外,也有着关于尺度的考量,希望找到一种方式,能够让人们回到较小的空间中。他们将建筑的尺度拉回至家具的尺度,使人们能够使用这些云廊中的家具和设计,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将建筑拉回至人的尺度。

640-6观湖中心公园S云廊,设计团队:广州土人景观,摄影:黄志坚

在陈东华所策划的“影之道”中,他挑选了10个来自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岭南地区的建筑项目,并将“阴影”看作是反映着南方特色的建筑特点,建筑中的首层阴影空间,实际上有着较强的公共空间属性,它可以是集体性活动的内部空间,但也可以延伸至城市空间或周边环境之中。

640-8“影之道”展览现场,2023年

展览中的作品亦不是大体量、大规模的建筑项目,而是散落在中国南方地区“城 – 镇 – 乡”中,这些建筑也反映着三种不同的日常环境状态。陈东华谈到选择这些作品的原因时也提到,这阴影面积所形成的空间是日常生活的发生地,具有烟火气。而如果阴影延伸到南方的日常生活中,也许能够看到人们自己搭建的棚子或阳台,这些非正式的搭建空间是从日常使用的功能出发,而非建筑美学,“但这些自主性的民间搭建却常常会涌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构筑形式。作为建筑师我们也会经常从这些层面思考建筑,如何让一个作品充满日常的烟火气,而不是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思考审美的要素。”他说道,建筑的公共性是一个核心价值。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空间和生活智慧所催生的空间,让建筑拥有了活力。

在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今天,这些建筑师密切关照着人居条件以及社群关系,在他们所处的地区进行设计观念和建造方法的创新,并用介入现实的建筑对这些变化给予回应。无论是在展览“影之道”之间所展出的十个建筑项目,还是弗朗西斯·凯雷、拉查蓬·乔楚伊和庄慎在非洲、泰国和上海所作的项目,这些项目并不追求巨大体量和醒目的标签式建筑,而是深入当地社区,尊重传统与习俗,着眼生活所需,探索建筑如何更好地被使用,让建筑成为“有效”的社群粘合剂与社会更新的动力。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南方的国家和城市处于快速城市化、人口高速增长的阶段,巨量的大型建筑备建造出来以满足发展需求。20世纪建造的大量超级都市建筑,也成为“人类世“不可忽视的图景。而在刻不容缓的环境与生态危机之下,建筑也面临着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谈到未来,拉查蓬·乔楚伊说道,“可能未来就是现在,作为建筑师,需要思考我们如何转化那些曾经被快速建成的空间和建筑,我们在这种情形下可以如何居住?”弗朗西斯·凯雷则强调社区和群体的力量,他说道,“建筑师在疫情中所学到的,首先是位于全球各地的我们是一个整体,因此如果我们只有单枪匹马的力量还不够强壮,处于危机中的我们应该学会互相分享观念,激活社区,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易于应用和全球共享的理念。”

 

“在南方,建造未来”

国际建筑主题研讨会

主办:《艺术新闻》

合作机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特别支持:CHANEL

出品:曹丹

策划主持:叶滢

项目统筹:黄珍妮

项目专员:胡爽

项目协调:申采奕

撰文整理:林佳珣


自2020年《艺术新闻》携手香奈儿共同发起“创意赋能”论坛系列以来,已联合了中国多家艺术机构举办了十多场主题多元的论坛。在此基础上,2023年启动的全新年度文化项目(CULTURE PROGRAM)开启了一系列聚焦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助力女性艺术与新生代发展的出版、研讨会和教育项目。本次“在南方,建造未来”主题研讨会也是2023年年度文化项目的有机组成。

“十年:浪潮之上”对谈回顾:上海艺术景观的建构与未来

在主题对谈”上海艺术景观的建构与未来”中见证十年上海艺术生态的成长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