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沙漠之中,“承载前行”: 第16届沙迦双年展编织的多声部奏鸣曲

Mar 13,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3

4

5

 

第16届沙迦双年展”承载前行”主视觉,图片致谢沙迦艺术基金会

6

第16届沙迦双年展(Sharjah Biennial, SB16)“承载前行”(to carry)的开幕将海湾国家日益增长的文化影响力再度烘托到台前。不久前,第23届年度ArtReview Power100榜单公布沙迦双年展总监、沙迦艺术基金会创始人霍尔·卡西米公主(Sheikha Hoor Al Qasimi)为年度榜首,让这个原本在世界艺术版图上略显黯淡的阿联酋酋长国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们普遍认为正是在霍尔·卡西米这位沙迦酋长国国王之女的影响下,沙迦基金会联合多方文化艺术机构,将来自全球多数(Global Majority,对原住民、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族裔的统称)群体的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推向前台,改写了以西方为中心视点的全球叙事。本届双年展则是在同一语境下的一次重要实践。
如其标题所示,“承载前行”是一个没有主语的开放不定式,指向的并非是某个单一结果,而是不断扩展的“承载什么”与“如何承载”的命题清单。承载的对象可以是庞大、厚重、超越个体尺度的有形或无形之物,也可以是一道伤口、千百次开始(Te Pō),或者挟带肉身感性的蓬勃朝气——如策展人所述:一种能够无所畏惧地迎接清晨的阳光的力量。换言之,尽管“承载”是这样一个抽象而又宽泛的语词,但承载的姿态是可亲可感的,且其行动是具体的。在这一背景下,与真实而具体的问题建立旷日持久的对话成为了双年展工作者的一项朴素但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

 

复调:基础设施

7

霍尔·卡西米公主(Sheikha Hoor Al Qasimi)、基金会副主席Sheikha Nawar Al Qassimi与双年展的策展人(从左至右):娜塔莎·金瓦拉(Natasha Ginwala)、梅根·塔玛蒂·奎内尔(Megan Tamati-Quennell)、泽内普·厄兹(Zeynep Öz)、阿莉娅·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与阿玛尔·克拉夫(Amal Khalaf)在开幕式现场,摄影/Motaz Mawid
第16届沙迦双年展不曾掩饰过对复数性的推崇,比起展览,它更像是由五名女性策展人共同呈现的一场处在不断发展中的多声部叙事集合。作为在不同阶段的贡献者和承载者,策展人们的合作体现在慷慨的相互倾听与资源共享之上,但她们同时也为各自的独立思考留出了空间。在这个沙漠与海洋共享北回归线热能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双年展通过多重策展实验实现了跨文化语境的交流,这些实验包括名为“编织计划”(The Weaving Project)的在印度尼西亚东部山区的艺术家驻留项目,泰国艺术团体Womanifesto展示的由全球女性社群缝制的充当跨国交流平台的庇护所空间,土耳其系列出版物YAZ带来的读本、墙上注释,以及与YAZ进行对话的一系列户外声音装置“农场计划”等反映集体创作过程的作品。通过给集体创作相关的冒险创造条件,本届双年展承载了一项为政治生活寻路的重要使命。

8

第16届沙迦双年展现场,图片致谢沙迦艺术基金会

在五人之中,阿莉娅·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日惹双年展基金会负责人)专注于权力、诗学、政治和作为基础角色的女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技术干预以思辨多重未来的观念(the conception of speculative futures)。阿玛尔·克拉夫(Amal Khalaf,蛇形美术馆公共项目总监)则认为在当下政治和环境危机的时期,讲故事、歌唱和占卜构成了集体学习和抵抗的仪式。梅根·塔玛蒂·奎内尔(Megan Tamati Quennell,新西兰策展人)从原住民的角度出发,汇集了探索与土地、无常和思辨未来以及互惠和尊重相关的诗歌项目。娜塔莎·金瓦拉(Natasha Ginwala,斯里兰卡跨学科艺术节艺术总监)以印度洋沿岸遗址和沙迦的水井作为中心展开研究,以之作为保存祖先记忆、场所营造和声音记忆的蓄水池。最后,泽内普·厄兹(Zeynep Öz,来自伊斯坦布尔和纽约的独立策展人)将历史视角转向当代人所参与的社会和经济系统之中,特别是那些为应对技术和科学的加速变化而发展起来的部分。

9

Adelita Husni-Bey,《Like a Flood》,2025年,沙迦艺术基金会委任作品,由Italian Council programme (2024)协助实现,并与迪拜Alserkal Arts Foundation合作;Shehrazade Mahassini参与项目研究,摄影/Motaz Mawid

10

刘窗,《锂矿湖与复音岛》(静帧),2023年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尽管(此前)她们是各自工作的,但我希望把所有的声音汇集到一个地方。我说这不一定是一个展览,你们可以做别的,但最后她们还是想要一起工作(策展),”霍尔·卡西米说,“我们(双年展)大多数的策展人都是女性,这并不是这一届所特有的。为什么呢?因为她们都是很棒的策展人,她们做了很棒的工作。我认为作为女性,互相支持很重要。”
多名策展人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在合作的同时也培育了以自我为主导的独立项目;这种工作界面的重叠嵌套也引起了中国参展艺术家刘窗的注意。“五位策展人负责的展区之间并没有界限分明,基本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刘窗提到,“我觉得策展人从展览一开始就试图提供复杂性,这有点反常规,(观众)可能会有点不适,但我和策展组有共同的问题意识:复调的形式是所有事物的前置条件和基础设施,而不是社会进化论所说的事物发展的高级阶段。”这名影像与思想工作者所展出的作品是他在2023年完成的作品《锂矿湖与复音岛》,其内核成功地与贯穿整届双年展的复调结构发生了共振。作品被安置在泽内普·厄兹负责策展的阿尔穆尔西贾艺术广场(Al Mureijah Square)整洁宽敞的一号展厅。其中,巨大尺幅的三屏影像借由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人形超级计算机“智子”的视角回溯人类独有的复音歌唱传统,并尝试构建这一古老智慧与人类社会当前所经历的从碳到锂的技术锁定问题的重要联系。

11

12

展览”But We Cannot See Them: Tracing a UAE Art Community, 1988-2008″现场,摄影/John Varghese图片致谢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

五名策展人的复调合作机制也与本土文化地图分散-聚合的结构模式形成了某种呼应,令复调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假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在距离沙迦几小时车程的阿布扎比纽约大学艺术中心阅览室,一本可供借阅的英文读物《追踪阿联酋艺术社群1988-2008:但我们看不见他们》收录了参与阿联酋艺术社群形成重要时期的多名工作者的访谈,并勾勒了这片从深沙与海滨中生长出来的新兴艺术沃土的面貌,以及以五人小组(The Five)为中心的视觉艺术家、写作者和影像工作者们为搭建对话、定义“新文化”(new culture)付出的努力。而沙迦作为唯一一个连接阿拉伯湾和阿曼湾的阿联酋酋长国,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包括制造“相聚一起的时刻”。

联结:沙中植树“

 

我认为这些人们相聚一起的时刻非常重要,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促使不同的人分享相同的经历,彼此敞开心扉,互相体谅。我们终究是人,必须关心彼此。但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团结会塑造怎样的未来,”霍尔·卡西米公主说道。
自2009年沙迦艺术基金会成立以来,基金会在服务双年展的同时亦将工作延展到了展览甚至沙迦本国之外的艺术世界。在本届双年展庞大的文化赞助者名单中,一些全球知名的文化艺术机构纷纷赫然在列,这其中也包括了来自华语世界的M+博物馆、巴塞尔香港展会、UCCA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和真宝艺术基金会。地处沙迦而与包括东亚在内的全球艺术机构建立合作与关系,沙迦艺术基金会推进了一种实验性的、广泛的项目模式,支持当代艺术的制作和展示,在保护和庆祝本土独特文化的同时鼓励全球各地对艺术的转化作用建立共识。

13

SAF沙迦三月论坛现场,2024年,摄影/MOTAZ MAWID图片致谢沙迦艺术基金会

14

Anga Art Collective,《ঘূলি (Ghuli)》, 2024年,沙迦艺术基金会委任作品,摄影/Motaz Mawid

与沙迦双年展平行的另一场本地文化盛会是已经连续举办16年的三月论坛(March Meeting)。在2024年的论坛中以“交织”(Tawashujat)为主题的多组交锋给于次年召开的新一届双年展提供了充沛的养分。其目的在于畅想更加包容、公平、可持续和宜居的未来,重新评估艺术、策展和社会活动家的合作方法,重新配置艺术和艺术家在我们当前时代的角色,建立彼此的联络、寻求工作中的多样性。
也正是在本届三月论坛上,与会者重提“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概念,这令霍尔·卡西米思考起了历史上的特定时刻与当下的关联:“我经常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很多团结运动、不结盟运动会议等。当时,全球南方团结一致,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未来,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回顾过去。不仅是怀旧,而且要思考我们如何才能从这段时期吸取教训,并一起开始新的团结。尤其当现在的世界是如此分裂,极端现象比比皆是,唯一能继续(工作)下去的办法就是通过个人联系。所以我不认为(双年展)是一次文化外交。我们与人合作,我们与艺术家合作。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政府对政府的事务。我认为,当人们走到一起时,这些东西会带来改变。”

15

Emily Kam Kngwarreye,《Untitled》,1988年;《Emu Dreaming》,1988年,Janet Holmes à Court收藏,摄影/ Shafeek Nalakath Kareem

16

迈克尔·帕雷科瓦依(Michael Parekōwhai),《He Kōrero Pūrākau mo te Awanui o Te Motu: Story of a New Zealand river》,2011年,新西兰博物馆Te Papa Tongarewa收藏

卡西米公主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坚实信念让人想到本届双年展开幕现场的几个感性瞬间。在新西兰毛利族策展人梅根·塔玛蒂·奎内尔发言完毕后,拥挤的人群中传来毛利族女性以原住民语言颂唱的激昂歌声,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很快激发出一段男女混声合唱。实际上,现场的大多数人无法从智性的层面上理解这段即兴演唱,就像语言并不互通的人们在很多时候能做的其实是建立一种基于共情本能的情感联结——不过也唯有情感才能织造联结。人与人的不期而遇就像在苍茫流沙中人工移植一棵树苗一样微不足道,人们不知其珍贵,直到发现绿洲。

 

漫游:感官串联

17

Güneş Terkol,《Dreams on a Train》,2023年图片致谢艺术家与沙迦艺术基金会

回到本届双年展的展览现场,共有近200名参与者带来650件作品,这些作品与丰富的表演、音乐和电影项目一起分散在沙迦酋长国境内的五座城市的17组场馆中,其中不仅包括几个沙迦城内的艺术馆与文化广场,也包括老诊所、废弃学校和蔬菜市场等乡镇公共场所,由此可见艺术与日常边界的融合与突破。双年展地图就像一份微缩版的阿联酋文化版图一样引领外来者在这片神秘的中东土壤上穿梭漫游,这也意味着观众若想建立起对双年展的整体印象,就需要综合调动多重感官实现身心联觉。
“承载前行”作为去主体而重行动的多声部奏鸣曲,并非依靠某种一锤定音的超级艺术家和超级作品打动观众,而在尝试用嵌入在空间轮廓之中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特殊场域装置唤醒新感知,它们在这部乐集中更接近于半音和连接符,举重若轻地串联起多个旋律主题。

18

多伦蒂娜·卡斯特拉蒂(Doruntina Kastrati),《沙与钢之舞》(The Dance of Sand and Steel),2024年,沙迦艺术基金会委任,摄影/Ivan Erofeev

多伦蒂娜·卡斯特拉蒂(Doruntina Kastrati)的作品《沙与钢之舞》(The Dance of Sand and Steel, 2024)坐落在老阿勒代德诊所(Old Al Dhaid Clinic)的走廊上,在黄沙与白墙的世界中围铸红色钢筋帘幕。她从沙迦运输货物的卡车那充满活力的金属车身中汲取灵感,映射了与劳动相关的不稳定因素及其背后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这些色彩斑斓却常遭忽视的车辆在城市基础设施中控制着货物和工人的流动,它们不仅在一些情况下充当围堵在入口和大门处的障碍物,也反映着另一层更深层次的叙事——建造和驾驶卡车的人的故事。

19

20

海伦·阿斯科利(Hellen Ascoli),《颠倒的世界》(The World Upside Down),2024年,沙迦艺术基金会委任,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危地马拉城Proyectos Ultravioleta,摄影/Danko Stjepanovic

海伦·阿斯科利(Hellen Ascoli)将编织作为其实践的概念和技术框架研究知识生产与流离失所。她的作品《颠倒的世界》(The World Upside Down,2024)镶嵌在沙漠中一处废弃的土木建筑中,但仍在动力系统的作用下持续滚动着履带,仿佛仍有人在机杼上不停歇地编织经与纬。这件作品暗指自相矛盾的现实,同时也是阿斯科利从危地马拉移居美国后所经历的情景的写照。阿斯科利也以她家乡常见的砖模为分散在多个场景中的作品建造了一个结构基础,以此来探讨边界、技术的使用以及身体在这些力量中的影响等问题。

21

哈谢尔·阿尔·拉姆基(Hashel Al Lamki),《Maat》,2025年,沙迦艺术基金会委任作品,图片致谢艺术家与迪拜Tabari Artspace

阿联酋艺术家哈谢尔·阿尔·拉姆基(Hashel Al Lamki)探讨了人类与其野生和人造栖息地之间的关系。他的特定场域装置《Maat》(2025)向每天早晨为奥西米耶学校(Al Oasimiyah School)学生祈福的神灵致敬。该装置从埃及《亡灵书》中获得灵感,在忏悔和自我审视中获得指引。通过整合不同的文化和地理实践,艺术家构建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多板块装置,象征性地将每种文化的智慧投射到一个共享空间之中。

22

Sakiya,《Water Witnesses》,2020年至今;Sakiya,《Capital Coup》,2024年,由沙迦艺术基金会委任,摄影/Motaz Mawid

23

鲍霭伦(Ellen Pau),《Terroir》,2024年,沙迦艺术基金会委任作品,由香港艺术发展委员会支持,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香港马凌画廊,摄影/Ivan Erofeev

依旧是在双年展开幕式上,来自斯里兰卡的娜塔莎在致辞的末尾呼吁:“齐力移山,因山必移。”(Let’s move the mountain, because the mountain must be moved.)这是一句充满力量的标语,但人们往往会因振聋发聩的宣言忽略一个事实:能够挪动巨石的也许并非是强悍蛮横的重型机器,也可能仅仅是一个细小的豁口与缝隙。

*本文采访内容由叶滢和宋佩芬提供。

正在展出

第16届沙迦双年展:承载前行‍‍‍‍‍‍‍‍‍‍‍‍‍‍‍‍S
harjah Biennial 16: to carry
阿联酋多地‍‍‍‍‍‍‍‍‍‍‍
展至6月15日

 

 

 

 

 

 

 

 

 

 

 

 

 

 

“异路”:胡晓媛的决绝选择

步入胡晓媛当前在大馆当代美术馆的展览现场,“异路”这一展题就已在分叉的路径中分晓。在入口处的装置《心皮 一》左侧,白昼似的沉静亮光,通过两面白色展墙包围而成的锐角角落向观众散射而来,通向装置《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 一》;而右侧则是黑色的、由绡制成的黑色纱幔,隐隐地透出后方装置作品的形态——但你无法直接穿越纱幔见到它的“真身”,只能沿着纱幔所指引的路径行走,看见一枚小小的绘画《遗忘小屋 一》在墙壁上投下暗暗的阴影。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