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跃迁之维:李山“量子跳跃”的生命观、技术想象与文明反思

Jun 23,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image_3_aae72f5b-07d5-4ad9-8b97-c9d4d8282169

“李山:量子跳跃”展览现场,2025年,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摄影/毛彦钧

撰文 唐煜婷
编辑 姚佳南

第二届深圳艺术周期间,艺术家李山于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个展以“量子跳跃”为题,既呼应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也隐喻了艺术创作中突破性的灵光一现。通过对基因编辑、数字合成与古文明符号学的综合实践,李山在此次展览中勾勒出了一条从生物实验室走向哲学场域、从分子维度跳跃至文化深层的艺术轨迹。“量子跳跃”不仅是他个人创作路径的重要节点,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探索生物技术与文明反思关系的关键注脚。
本次展览由策展人侯瀚如策划,呈现了艺术家涵盖生物艺术装置、巨幅绘画、实验影像、多年研究手稿以及特定场域装置等形式的复合创作。从“蜻蜓人”的跨物种混合体,到绘画中复返古老神话符号的象征宇宙,李山的艺术实践始终拒绝既定框架,而是在“生命”的更广维度上持续做出“量子跳跃”式的重构。在科技与人文双重维度上,他将艺术引入科学犹未可知的缝隙,以形而上的姿态提出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

image_4_d84d70c6-eb26-4aea-a53a-49416c3a7ef5

李山,《涂抹》,2025年

 

量子隐喻与生命哲学的交锋

 

在生物艺术的全球语境中,李山的实践有其鲜明的“中国性”。与爱德华多·卡茨 (Eduardo Kac)、乔·戴维斯 (Joe Davis)等西方艺术家不同,李山并不以“干预自然”为创作目的,也不是简单利用生物实验作为某种前卫符号;相较之下,他更像是一位“文化基因学家”或“东方炼金术士”,通过不断进行观念碰撞与文化溯源,试图在信息基因之外,重塑另一种灵性秩序。在西方语境中,生物艺术往往是对科技系统的讽刺与挑战,而李山的创作更多建立在一种文明演化与神话再造的语境中。这种差异源自中西对“生命”与“自然”概念的理解不同。从李山的视角望出去,生命不是可以解构的“数据系统”,而是拥有神秘源头、必须以敬畏之心面对的不可言说之物。也正因此,李山的创作既不完全归属于“科学艺术”(sci-art),也不属于“未来主义美学”,他更像是一种“当代巫术”实践者——试图用最前沿的技术,唤回最古老的精神。
“量子跳跃”这一术语,原本属于粒子物理学的范畴,意指电子在能级间非连续、瞬时跃迁的奇异行为。然而在李山这里,它被赋予了生命哲学的另一重含义——关于突变、越界与非线性创造的隐喻。以“量子跳跃”命名,本身就是对现实系统的一次哲学性挑战。量子物理中的“跳跃”并非连续移动,而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不确定的“突变”现象;因此,李山借此隐喻来剖析艺术与生命的本质状态:真正的进化与突破,并不源于线性累积的逻辑,而是源于一次次无法预设、无法复现的断裂。李山的“量子”并非单纯指涉物理学的最新命题,它是一种方法论,一种穿越已有知识结构与生命想象方式的策略。这种策略,隐含着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他质疑:“为何人类总自诩为生命的主宰者?而非只是进化中的一环?”正是在这样的哲学提问中,他将艺术转向科技、基因与文明的交叉地带,把“人”的概念拆解为信息的组合、基因的嵌套,乃至神话的建构与历史的变异。

image_5_965d22a8-d378-4360-b215-a1f783848142

“李山:量子跳跃”展览现场,2025年,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摄影/毛彦钧

对此,李山在上世纪90年代便提出设想:以《阅读》(1998)项目为例,通过重组鱼与蝴蝶的DNA创造出全新的生命个体。这个设想虽在当时技术尚无法实现,但它作为艺术观念却一锤定音,揭示出他将基因本体作为艺术语言进行操演的独特视角。这个设想既是一种诗意的重构,也是一种理性的突破——基因的重组不仅是物质结构的再塑,更是“存在逻辑”的推翻。近年来,他将关注点进一步拓展至对早期人类文明的探索——尤其是苏美尔文明的符号、器物、神祇体系。展览中大量绘画作品采用神秘的象征语汇,融合了古文字、神话叙事与拟生图形。通过这种“文化考古”,李山试图超越当代对技术进步的单向推崇,转而追问更古老、更本质的生命观念。“文明的诞生也许本身就是一次量子跳跃。”李山在访谈中说。这种跃迁并不来自于技术,而来自于对世界秩序的重新书写;苏美尔人对神性的理解,或许比我们今天的基因图谱更接近“存在”的根源。

 

沉浸式叙事与跨学科空间的诗性演化

 

此次展览的空间设计由策展人侯瀚如主导,其构思巧妙地将李山近年来的创作转化为一个具有时间张力与哲学深度的沉浸叙事场域,在策展结构上采取了由“科学实证”到“哲学反思”的递进模式,令观众在空间中不断经历认知与感官的跃迁。观者在“量子跳跃”展厅中沿着时间轴线行进,仿佛穿行于一条由实验数据、形象重构与文化符号织就的生命演化带。整个展览如同一部庞大的“哲学小说”,展览空间也仿佛是量子世界的结构隐喻——由粒子向波动、由实体绘画向场域符号转换。

image_6_9654a5c2-16b7-4f8b-b126-78e1bbf0fdb5

李山,《偏离》,2017年,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

展厅入口处,“蜻蜓人”《偏离》(2017)以密集悬挂方式布置,构成一个仿生族群的集体视觉压迫感。这些既非动物亦非人的存在,似乎潜藏在我们的意识边界之外,引发观众对物种等级与生命同权的重新思考。装置本身即为一种剧场,也是一出“神话”的召唤;这些“人非人,虫非虫”的形象,既无法在现实中诞生,却因其视觉的具象化而迫使观众重新思考“物种的边界”。回顾李山的“蜻蜓人”系列,2017年后便已不再停留在可见的生物实验层面,取而代之的是他通过数字建模与虚拟图像,构建出一种无法在现实中存在的“拟物种”。这些融合了昆虫翅膀与人类面孔的怪诞形象,密密麻麻地悬挂于半空,仿佛构成一个后人类时代的生态壁画。这些装置中,人类的面部与昆虫的翅膀、节肢共存于一个虚拟肉体之上,既荒诞又令人不安。李山称这是一种“图腾的回归”——我们曾经与自然共融,但现代技术剥夺了我们对万物灵性的敬畏。“蜻蜓人”不是未来的生物,而是记忆中被消除的异质祖先。

image_7_95ef4fc3-baaf-4c00-a01b-30dc98555e8f

image_8_626694b6-8c4b-4bbf-be29-d006425aff01

(上)李山,《苏美尔徊响II》,2024年;(下)李山,《苏美尔徊响III》,2025年。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

步入通道,墙面两侧是李山近年来的《苏美尔徊响》系列(2024-2025)画作,在狭长的历史隧道般的场域营造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仪式氛围。巨幅画面上的色块或卷曲如蛇蛹,或轻盈如纤手,画面中稳固又灵巧的元素集合就像从废墟中爬出的语言残骸,提醒着人们:所有“现代”的进步,不过是历史的回声。那些巨幅绘画上仿佛从黏土板上复活的神祇形象,不再是静止的历史遗产,而是一种未完成的召唤。近年来,李山创作中愈加显现的亦是对古文明的哲学回归。他的苏美尔系列绘画与装置作品,用象形文字、神庙图腾、祭祀符号等元素构建出一个既陌生又原始的语境。在这里,生物性被转换为神话语言,DNA的双螺旋被置换为文明的旋涡结构,艺术家从基因的微观跃迁迈向文明叙事的宏观跃迁。

image_9_ffd8a853-abff-442e-a829-2acc8a2c3d78

“李山:量子跳跃”展览现场,2025年,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摄影/毛彦钧

至此,李山在伦理、生命、美学三者之间开辟一个模糊却强有力的中间地带——这正是他所说的“艺术的突变性”:它不复述现实,而是创造一种现实不曾想象过的可能。继续深入下一处空间,昏暗的沙砾将地面和部分墙体全部包裹住,恍惚间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是否仍身处在一个当代艺术展览里,还是说某些意识的部分已然不自觉地跃离了此时此刻——这是李山在这次展览中呈现的最新也是最具争议的《苏美尔徊响V》(2025),进入此地的观众,接下来会遭遇到的是地面上完全出乎意料的仿真老鼠。我们不妨换一个维度来解读李山的创作路径:如果说量子物理的根本特征是“不确定性”与“纠缠”,那么李山正是以一种深刻的“艺术纠缠”回应着文明与自然、技术与神话、科学与伦理这些本被割裂的二元结构。他不是要为我们画出未来的清晰图谱,而是要让我们承认——世界的复杂与模糊,是存在本身的一部分,而非错误。这也许正是庄子所谓的“天籁”——并非来自人力控制之声,而是天地万物自然的回响。“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在面对科技与意识的极限之时,我们是否也能以“莫若以明”的态度,学会聆听那尚未命名的宇宙之音?

image_10_349fba11-4b5f-478b-be1b-104908ff7cbc

image_11_cb041ea3-96eb-4006-9258-daa0bf57d040

“李山:量子跳跃”展览现场,2025年,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摄影/毛彦钧

另一边,半包围式的影像区域则将数字影像《涟漪》(2017-2025)使现实与虚构、实证与神秘形成对峙张力。《生物实验室专项记录》(2018-2025)以手稿和档案材料的方式,复原了一个技术与想象交锋的现场,形成一种科学实证与艺术诗性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并非是简单的涂画,而是一种有机共生的结构,观者须以更包容的跨学科视角进入和解读。作为另一种静默的震撼:密密麻麻的笔记、手绘图形、重组计划与物种设想,犹如科学家与祭司共同书写的生命之书。这些未完成的计划与草图反而带来更深的震撼,因为它们揭示了“跃迁”本身的不确定性——艺术家的失败、怀疑与自我推翻,也是创作的核心部分。苏美尔的“天书”、蜻蜓人的翅膀、阴湿生物的面孔,不断唤起我们内心中那种被现代文明压抑的神性直觉。这种回归并非退步,而是意识的量子跃迁,是从线性理性的压迫中突围而出的“反思性跃迁”。

微信图片_20250623195656

从左至右,李山,生物实验室专项记录(二十)03586、生物实验室专项记录(二十)03603、生物实验室专项记录(二十七)03951、生物实验室专项记录(二十七)03977

 

在跃迁的中文语境中
重塑生命的意义

 

李山的创作发展历程,清晰地描绘出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在全球科学语境中寻找自身位置的路径。从早期的抽象绘画与行为艺术,到九十年代提出生物艺术的设想,再到近年回望文明神话,他的创作始终处在“变异”的过程之中,正如基因突变,或量子跃迁——从未固化成某种风格,也不曾重复已有路径。在李山的艺术世界中,生命不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一种始终处于跃迁状态的能量流。从基因到神话,从技术实验到哲学推演,他的作品带领观众穿越的是一种“非线性现实”——它拒绝因果的单向线性,也不接受人类为尺度的认知模式。
在“量子跳跃”展览中,李山不仅展示了个体艺术探索的深度,更为中国当代艺术在“生物艺术”领域建立起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范式。他的作品既批判了全球语境下的“人类中心主义”,又以中式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隐性底色,提出技术与生命之间并非控制与被控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相互塑形、彼此生成的关系。“量子跳跃”也是对这种融合现实的诗性再现。它不是一场关于艺术风格的展览,而是一种认知方式的演练。在今天这个技术与生命伦理急剧交缠的时代,李山的作品也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跃迁”,不是技术对生命的操控,而是我们如何重新定义“生命”本身。

image_16_9bf499c5-af06-42f4-bebf-b45b1befbb90

“李山:量子跳跃”展览现场,2025年,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摄影/毛彦钧

当我们步出展览现场,脑中残留着那些异形绘画、基因文书、蜻蜓翅膀的虚影时,也许会意识到:李山的作品并非为被“理解”而存在。他只是将我们推入一个新世界的边缘,在那里,我们必须独自决定是否踏出那一步。那一步,不是“观看”的跃迁,而是意识的跃迁。我们是否准备好,成为一个不再中心、却更为自由的存在体?这也许正是李山想象中的“后人类”状态:不是抛弃人性,而是理解人性之外的那些可能性。于是,我们终于理解,那些蜻蜓人、变异南瓜、神话绘图,并非奇观,而是一种召唤——召唤我们去拥抱那些不确定、不安稳、却又光芒四射的可能性。
“无法定义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像进入了一个古老而未来的世界”——正是这种语义悬浮感,让“量子跳跃”成为一次认知维度的转换训练:它不仅挑战我们的观看习惯,更挑战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方式。在这个充满大模型和基因编辑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正在经历属于自己的“量子跃迁”:知识的跃迁、认知的跃迁、信仰的跃迁。李山只是以艺术的方式,提前进入了这场跃迁的临界点,为我们点亮了一个可能性的裂缝。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跃迁’,不是重复地完善已知的形式,而是大胆地走入未知。

“浪潮之上”的图景:上海与伦敦的双城数字交响

从城市之河跃至数字之波,“浪潮之上”有怎样的图景?6月9日至6月13日,由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上海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多媒体展览“浪潮之上”于伦敦特洛伊之家基金会(Troy House Art Foundation)举办。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