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浪潮之上”的图景:上海与伦敦的双城数字交响

Jul 01,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image_3_71faa882-abe3-4139-bdea-dc5acaa61a52

杨泳梁,《满月》,2012年

撰文 杨舒晴
编辑 姚佳南

从城市之河跃至数字之波,“浪潮之上”有怎样的图景?6月9日至6月13日,由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上海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多媒体展览“浪潮之上”于伦敦特洛伊之家基金会(Troy House Art Foundation)举办。
“浪潮之上”的主题缘起于上海市发起的“奔流计划”双城项目。河流自古孕育着城市文明,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兴衰与交汇,承载着两岸居民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以及不断演变的城市面貌。作为项目的起点,“奔流计划” 以上海-巴黎的交流为开端,举办了圆桌论坛、艺术展览与影像放映等多场主题活动,共同探讨文明与城市的延续与流淌。
2025年,项目与伦敦展开合作,苏州河与泰晤士河于此“无界相汇”。数字艺术作为上海与伦敦“正在进行时”的艺术形态,体现了两城之间跨地域共振与当代文化的演变的多重可能。“浪潮之上”展览由三位策展人——孙文倩、威廉·雷森(William Latham)和郑悦共同策划,以人工智能、生物演化、金融科技、环境生态和人文叙事等线索,编织起10位常驻上海和伦敦的艺术家的22组作品展开多维对话。

image_4_421b48e1-5c70-49af-b759-4e10827ed986

法比奥·拉塔兹·安第诺瑞,《Astral Charts.The Hongkong Stock Exchange》,2018年。“浪潮之上”展览现场,2025年

特洛伊之家基金会位于伦敦南岸的九榆树(Nine Elms)区域,该地区早年以工业和铁路货运产业为主,如今正转型为伦敦最具活力的再开发片区之一。这一带汇聚了包括苹果公司英国总部在内的科技与金融企业,以及大批高端住宅与商业设施,被视为新兴的金融与创意产业交汇地带。在这种金融资本与城市形象重塑并行的语境下,展厅外部的建筑风格与所在社区的氛围,与展览内部的策展话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呼应。
展览的入口区域呈现了意大利裔艺术家法比奥·拉塔兹·安第诺瑞(Fabio Lattanzi Antinori)的数件作品。三个小巧的星盘《Astral Charts》挂在楼梯旁的墙面上,星盘图形分别指涉着伦敦、香港、上海的证券交易所,而星盘中央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的是参考当日星座运势所生成的操盘分析。对面的作品《Highly Predictable》以一块异形的LED显示屏展示了数个关键词以及其对应的谷歌广告报价。艺术家对技术和语言之间关系的关注也呈现在展厅的另一件装置《Trackers》上:空置的广告牌灯箱置于地面,在观众经过时播放由机器客服声音朗读的虚构新闻和故事,由AI模型捕捉《The Cost of Your Words 》中的关键词编写。

image_5_717b6597-ff52-405c-88b0-eabe6dc5b9d6

前:法比奥·拉塔兹·安第诺瑞,《Trackers》,2020年;后:红黑D.劳伦斯,Tulip With Teeth!¡,2021年;Exhuming Three Elements!¡,2021年。“浪潮之上”展览现场, 2025年

此外,两件关于故障的纵形装置同样引人注目,安第诺瑞将谷歌和脸书股价的闪崩(flashcrash,一种极端快速的价格暴跌,然后在短时间内大幅反弹的现象)数据进行视觉化呈现,暗示了技术的脆弱和不可控性。艺术家对于艺术-科技-经济的跨学科批判实践,为展览提供了一个冷静而幽默的注脚。
空间尽头红黑D.劳伦斯(RedBlack D. Lawrence)的红色作品将自动电子绘画与文字叙事交织结合,挖掘了心理和灵性的主题,也将观众引向展厅的另一侧:安迪·洛马斯(Andy Lomas)的代表性作品《Vase Forms》排列于落地窗旁,和室外的绿化形成互文关系。雕塑背后的印刷作品出自洛马斯早期的《Cellular Form》系列,由数字模型模拟细胞的生长过程。同样,形似花瓶和珊瑚的白色3D打印雕塑的创作延续了这一探索方向,艺术家通过调整参数,形塑出介于有机与无机之间的多种雕塑样态,引领观众在技术与美学的界限间漫游。

image_6_4cdc71cf-47b6-47c3-993e-62c3d2461854

image_7_6591c520-bb7a-4bbe-8a37-a6a50e96aa3e

安迪·洛马斯,《Vase Forms》,2017年。“浪潮之上”展览现场,2025年

近旁由威廉·雷森和数学家兼程序员斯蒂芬·托德(Stephen Todd)合作的作品,呈现了生成艺术的又一精彩画面。《Dynamic Plumes Infinity from the B+W Infinity Series》的图形展示了一个递归反射的无穷立方体中演化的有机图形,由两位创作者使用他们自八十年代末开发的一系列软件和生成工具制作而成。
洛马斯和雷森的印刷作品,与展览接下来呈现的杨泳梁的“当代山水”形成了交叉对话。如果说前两者创作中的最小单位是微观的细胞和几何图形,那么杨泳梁作品中的最小单位则是具象的城市楼宇。他的《月光系列》将夜色中的城市影像进行拼贴,呈现出一幅幅当代景观下的传统山水图画。艺术家以月亮的不同阶段的形态为灵感,在山水之上悬挂新月或满月,提示着时间的流转和“千里共婵娟”的情感共鸣。此外,杨泳梁用由无机的建筑构筑的自然风景,诡异的图像亦是艺术家对于城市化对于自然的毁坏这一母题提出的发问。

image_8_8eac2236-ba73-43e9-872b-00f2c46f9b63

曹雨西,《四时比邻》,2021年。“浪潮之上”展览现场,2025年

曾担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的曹雨西多年持续研究和创作数据可视化以及人工智能公共艺术。他的作品《四时比邻》灵感来自于对上海和伦敦两城气候的共性感知。曹雨西以双城的代表性植物为原始模型,使用“植物学模拟”的方法呈现了一座数字化的“新印象派”虚拟花园。艺术家同时讨论和质疑了新媒体时代下人类的视觉在图像认知和记忆的转变——无时无刻摄入着数字图像的我们,对真实和虚构的图像的存储方式是否一致?
艺术家郑悦的影像作品作为展览的中点,将线索重新引回了城市河流的主题。她运用了影像与表演的多重形式,探索了上海苏州河与伦敦泰晤士河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哲学意涵。作品中的影像通过层叠的半透明投影幕布呈现,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碎片化的视觉感受。而表演者的诗歌朗读拥抱着河流与生命的流动。

image_9_40a3afd8-7a79-45a6-8a79-55bd3ed8a993

戴维·科特雷尔,《Oneiric》,2025年。“浪潮之上”展览现场,2025年

戴维·科特雷尔(David Cotterrell)的五件全息投影装置在展览的二楼延续着河流的声响。艺术家将球形摄像机装于小船上,沿泰晤士河一路缓缓驶向海洋,记录下后工业景观中忧郁而美丽的画面。这些装置邀请观众在其间穿行和环顾,投影所使用的透明亚克力罩宛如水晶球,封存着随波摇摆的河岸影像,仿佛是介于现实与幻觉之间的“风景标本”。紧邻的位置,艺术家吕思斯的影像从另一视角回应和审视了工业遗迹的主题。展出作品选自他的长期项目《The Age of Digital/ Analogue》中“LOOMs”(织布机)章节,通过重新编排了苏格兰老式织布机的动态画面与机械声响,勾勒出时间的循环、重叠与交替,唤起人们对工业文明与当下数字时代联系的再思考。
走廊尽头的动态树木影像来自艺术家陈若璠,作品《暖树》捕捉了个体经验中的情感与感知维度。陈若璠的创作中常常以树木作为研究对象,而这件作品则融入了她对爱犬的深厚情感。艺术家借用和模仿了栗子表面的纤维质感,为树木模型赋予了仿生的质感,画面中缓慢起伏的动态亦令人联想到呼吸的节奏。陈若璠运用可编辑的数字媒介模糊着虚拟与真实的界限,与观众共同探索个体与世界间关系的多重可能。

image_10_ae00d411-3889-4b5d-a21e-61a82f43c1f0

威廉·雷森,《Fantasy Virus》,2020-2021年;《Programme Looped》,2022-2024年。“浪潮之上”展览现场,2025年

在二楼的另外一侧展出了威廉·雷森的多件生成和互动作品。他目前任教于金史密斯学院,其跨学科实践在过去数十年间对数字艺术、生成设计及人工智能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雷森与斯蒂芬·托德的合作长达20 多年,围绕“突变体”(Mutator)和“人工生命”(Alife)项目,开发了利用电脑算法模拟生物演化的艺术形式,称为“变异艺术”。在《Programme Looped》中,艺术家使用了“蠕虫”这一形象作为“人工生命”的代表。创作者编写和设定规则,使系统依靠算法自动运作,影像中“蠕虫”在不断寻找可以生长的空隙,密布和填满了整个画面。另一侧,观众可以在《Mutator Vortex VR》作品中使用VR设备亲身探索艺术家所构建的抽象世界,并与”突变体”进行沉浸式互动。
威廉·雷森和斯蒂芬·托德的实践还涉及为牛津大学和约克大学提供的结构生物学数据可视化支持。作品《Fantasy Virus》创作于2020-2021年间,模仿了病毒复杂的几何结构,尝试通过“美学演化”的方法产生类似病毒的变异形态,构想出一种“另类进化”的视觉语言。作品由彼得·托德(Peter Todd)完成配乐,三位合作者借此将生成艺术与现实议题相连,做出了对于新冠疫情的艺术回应。
“浪潮之上”展览开幕之际,正值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伦敦会议首日。在全球格局持续动荡的背景下,跨国文化交流应如何展开?后疫情时代的策展实践又该如何回应现实议题?数字与媒体艺术是否能为我们探索未来的路径?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孙文倩表示:“当我们面对AI、生态危机、全球城市化这些全球共题时,更需要以平视的姿态建立合作,不只是呈现已有成果,而是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者共同生成新的艺术语言与方法论。”中英两国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作品给出了回应的答案。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