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展览现场,蓬皮杜艺术中心,2025年
撰文 梁珩
编辑 杨曜
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揭幕的展览“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Rien ne nous y préparait – Tout nous y préparait)没有规定路线,“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理解路径”——在谈及这场蓬皮杜艺术中心五年闭馆整修期前的最后告别展时,艺术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 无比诚恳。
这位成长自德国工业区小城的摄影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艺术实践之初,一直践行对图像创作及解读的民主化理念。作为首位非英国籍的透纳奖得主,提尔曼斯如今已经是欧美各大标杆艺术机构争相邀请的对象。继2017年伦敦泰特美术馆为其提供14间展厅举办大型个展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亦在2022年为其策划了巡回回顾展。三年前,提尔曼斯以特邀艺术家的身份接下此次展览的委托,期间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联络采访,最终将蓬皮杜艺术中心二层的公共信息图书馆(BPI) 6000平方米的空间打造成一个巨大的视觉传达展示场。力求在呈现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开放精神之余,和观众一起对公共图书馆所能触及的知识、图像与权力关系作一次考古式反思。此次展览由CELINE特别呈现。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展览现场,蓬皮杜艺术中心,2025年
“我们对此毫无准备 – 我们对此万般准备”被划分为九个主题,共展出了艺术家的57组作品,组间边界并不清晰,其中的展品数量也不固定。可能一组作品里就包含有复数的技法实验、并置艺术家在不同国家的纪实摄影,也可能某个主题里仅有一件影音装置。图书馆的部分书架、桌椅被保留了下来,原本用来划分区域的灰、绿、紫红色地毯则被重新剪裁拼贴,与留在上面的家具印痕一同形成空间记忆的抽象摄影图形。新的色彩构成与悬挂的摄影作品形成呼应,制造出从地面向立面延伸的三维图景,将观众包裹其中。这种复杂的展陈章节设计似乎是艺术家对知识与图像的速食时代的抵抗:一切都可以被观看、被解读,但掌握一切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提尔曼斯往展厅里填入了近40年的跨媒介影像创作探索,邀请进入这个空间的人们放慢脚步,付出超越对图像内容的关心,为展品与展品或展品与非展品之间的共同存在关系赋予意义。然而,当艺术家选择把阐释权力交给观众,进入展览的人又是否对自己即将被要求付出的认知劳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阐释义务的再分配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在公共资讯图书馆,蓬皮杜艺术中心,2025年,©Centre Pompidou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通过访谈的途径向观众提出保持耐心的请求,实则反映出他对参观者认知任务之繁重的自觉。他一直采用的无装裱、多张星群式张贴展示方式,在BPI几乎没有墙体分隔的空间里显得尤为模糊。少数的白色墙面被不同画幅的照片切割,更多摄影被错落安排在四周消防栓和逃生门之间。被边缘化的说明性标签、交叠的章节区域、以书架和矮桌为载体的非常规展示方式,在制造展览差异化的同时,也为参观者增加了不低的认知负担。
展厅入口两侧呈现的香港菲籍女性务工者围坐打牌的画面(Playing cards, Hong Kong, 2018)与东德边境上波兰集市的照片(Market (b), 1989)所形成的对照,已然呈现为一张等待填写的答题纸。此后由11张木制展台拼接成迷宫状的《真相研究中心》(Truth Study Centre, 2005 – )则更直白将观众困在被要求提交新闻读解作业的受教育处境里。尽管这个从2005年开始持续更新的项目,号称以水平布局的方式打破墙面悬挂的传统,将报纸、食品包装、手稿等多种样式的材料尽数囊括其中,新版本在互联网时代的“404 Not Found”等页面截图外还增加了本地法语刊物和AI假新闻。可惜需要观众俯身来回走动阅读的展示桌面的特殊性在此次图书馆的语境里被稀释殆尽,只留下单薄的打印纸被压在玻璃面板下显得黯淡又过时。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Markt_b》,1989年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展览现场,蓬皮杜艺术中心,2025年
但因此将提尔曼斯的展览设计判定为粗糙并不公允,毕竟艺术家将苦心经营的全过程也开诚布公地陈列在旁。木桌一侧是连续的五个铝制展台,从夜店拼贴到人像摄影再到地缘政治,以每十年一组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艺术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创作的关注点演进(Decades Tables,2025)。另一侧更直接将BPI原始布置、艺术家摘选内容、最终展览的三张施工平面图,通过UV打印在金属基板上供参观者检阅。如果观众还不能被说服,展厅另一端还有两张巨大玻璃台塞满展示提尔曼斯展陈设计工作的出版物。除了现场考察工作,艺术家每次都会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以1:10的尺度复现展览空间,阅读者会明白每组看似凌乱无序的布置都经过多次调整。艺术家不仅将每块地毯的星点摆放位置在模型中清楚标示,甚至把和蓬皮杜馆方商讨的会议记录纸都一并附上。
参与的微缩模型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展览现场,蓬皮杜艺术中心,2025年
挖掘场地精神、根据特定空间进行展陈设计,再配合全新创作的场域限定艺术——提尔曼斯无疑掌握着当代艺术展览的标准流程,且清楚如何将这种努力显现出来。他迅速抓住公共信息图书馆作为知识再分配场所的本质,使其与自身艺术创作中视觉民主化实践发生交汇。结合充分的调查,最大限度地运用本地材料,唤起对此空间记忆并引导反思。
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建筑设计师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在接受提尔曼斯采访时,谈及对本职工作的理解:“我们构造的是提供给他人使用的空间,无论从现实还是隐喻的层面看,建起来的应该是桥梁,而不是墙。”也许正是这个说法给了艺术家灵感,他将图书馆原本的无障碍通道放置在展览中央,作为《空间的隐喻》(Métamormorphose de l’espace)主题章节的开篇作品(Viewing Platform, 2023/2025),邀请观众沿坡道走上平台,用70厘米的高度差转换观展视角。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展览现场,蓬皮杜艺术中心,2025年
朝内的展架上反对英国脱欧的多语种海报也因此得以清晰展示,感兴趣的观众还能在旁浏览艺术家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投票倡议,以及一众文化名人出镜响应的帖文截图。尽管脱欧一事木已成舟,但艺术家对勒庞、特朗普的抗议还在。期待即时互动的参观者还可以跟随现场原有的标识,前往连同机器一起被保留的复印室。房间墙上是提尔曼斯创作的一部有声视频投影(Kopierer, 2010),展示于正在运行的复印机内部,桌面有馆方工作人员每日更新的本地报纸。观众可以按照喜好将其折叠或撕成碎片,拼贴组合后,用机器复印出一份专属展览纪念品,装在印有“蓬皮杜艺术中心”字样的牛皮纸袋里带走。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Kopierer, e》,2010年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展览现场,蓬皮杜艺术中心,2025年
从复印室出来,走到整个展厅最里端、环境光被特意调暗的空间里,还可以躺在提尔曼斯准备的矮桌上,欣赏他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激光装置。多条低功率激光光束沿着建筑结构管线布成网格,以约每 40 秒一次的速度缓慢往返(Ceiling Scan, 2025)。下方停驻的观众,则在光线经过身体的瞬间,沉浸被“扫描”进建筑记忆的想象当中。
暂为幽灵的未来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展览现场,蓬皮杜艺术中心,2025年
在观展过程中,确实有部分人被提尔曼斯的影像固定在了BPI的座位上。原本配有电脑的“自主学习区”被部分保留了下来,一组机器供观众调阅艺术家视频作品,另一组循环播放着先前不同读者在此学习和工作时,应艺术家邀请拍下的特写画面(BPI portraits, 2025)。艺术家甚至保留了两排用哲学、历史、政治各个学科的藏书填得满满当当的书架,命名为《周边有额外空间的图书馆架》(Library shelves with an unusual amount of space around them,2023/2025)。但在接受了展览大量图像信息后,有精力在此取书阅读的参观者寥寥可数。原本向所有人开放的资源,被悬置为象征性景观。
一时间,摄影所能捕捉的“曾经在场”变得格外鲜明。同样被强调的还有此事物在未来即便延续或重新发生,也将不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复的事实。最终,提尔曼斯“拍摄”蓬皮杜艺术中心或公共信息图书馆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具体的相机或摄影机,而是将地毯、书架、阅读者等等人与事,以展览的形式包裹成未离开的历史,占据空间、等待未来。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展览现场,蓬皮杜艺术中心,2025年
角落里,艺术家本人的念白在仅有零散座椅的小房间里回荡:“我想拍一部电影,因为我感到未来不再属于我。”这个没有图像的装置作品(I want to make a film, 2018)作为满场视觉信息轰炸之下的唯一喘息地,也是艺术家召唤未成形画面的祷告室。他不断以话语重复手机摄影性能飞速发展让电影制作变得可被普及,却选择不亲自完成“拍电影”的行为。毕竟他甚至将“有多大的可能众人皆醉我独醒?”印刷在作品(Quelle est la probabilité que je sois le seul à avoir raison à ce sujet, 2017)上,反复让渡演绎的权力。在当下的AI浪潮中,科技进步让更多预先调制妥当的工具可以被调取。可我们自身,对所处时代及其未来究竟已有万全准备抑或毫无应对?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library ladies (Sao Paulo)》,2010年
在本场展览结束后,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蓬皮杜艺术中心需要暂时告别巴黎的观众,不过BPI在短暂关闭后将搬到同城另一座建筑里保持开放。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将一个原本不需要办理读者证就可以进入的公共图书馆转变成需要购票才能参观的展览的做法,虽然与他宣扬的民主开放理念不甚相配,但如果艺术家对建筑整体开放精神的转化,能够加深人们对这一公共空间未来缺席的认知,乃至提高对其回归的期盼,也许就达到了蓬皮杜艺术中心此次邀请策展的理想效果。所幸还有品牌合作方CELINE赞助提供了4个免费开放日,让对展览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在这几天内自由进出。
—
正在展出
成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
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
展至2025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