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克里斯汀· 孙· 金在惠特尼:声音的政治与听觉的权力

Jul 13,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image_5_030ff074-3bee-4c35-a3e9-662e5d53ff05

image_6_6ea9b7ea-9a6b-4e42-bcb0-07226bac108c

“克里斯汀·孙·金:整日整夜”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25年

撰文  王佳妮
编辑  杨曜

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汀· 孙· 金(Christine Sun Kim) 的个人调查展览 “整日整夜”(All Day All Night)正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Numsem of American Art)的多个楼层的展厅与公共空间中呈现。这次展览是艺术家的首次大型博物馆展览,也是对于艺术家从创作初期至今的作品发展脉络较为完整与系统的一次梳理和展示。作品按照克里斯汀·孙· 金的创作时间顺序展出,展现了艺术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主题与感兴趣的媒介。展览持续至7月,之后将巡回至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
“当我走进展览的八楼时,首先看到的是我最早期的一些作品。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它们也是我艺术实践的一部分。一开始我几乎是抗拒的,甚至和策展人说,‘拜托,这些作品太早期了’,”克里斯汀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当时的我似乎想将它们从我的创作历史中抹去。但策展人坚持说:‘不,这才是艺术史,我们必须谈论它,也必须把它放进来。’我当时真的很挣扎,在接受与否之间来回拉扯。不过,现在我可以说,这样的安排非常出色。”

image_7_620bbf4c-94af-43cf-82ae-8a01d689dd92

艺术家克里斯汀·孙·金(Christine Sun Kim)在”整日整夜”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25年

作为韩裔美国移民,克里斯汀·孙·金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现居住于柏林。她曾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平面设计与绘画艺术,并于2013年获得美国巴德学院声音与音乐的艺术研究生学位。自2010年之后,她通过绘画、装置、雕塑、壁画、表演、录像与公共艺术等多种媒介探索声音在社会中如何运作,探讨围绕“声觉”展开的一系列对于私人与公共议题的讨论,涵盖身体经验、社会文化、身份政治与语言权力等多个角度。
“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关于(英语、美国手语、德国手语等语言之间的差异与文化障碍)这些主题的,可能不是直接回应某一个问题,但是都在这个大的框架之下,”克里斯汀表示,“我曾经以为我只会在柏林居住两到三年,结果到现在我已经住了十二年,即将到第十三年了。我想居住在柏林真的帮助我从远处,以一个几乎局外人的视角去反思与回顾我在美国的经历。来到这里之后,我清晰地感觉到我准备好了去讨论我的愤怒,讨论我在过去一直在思考的议题。而在我还在美国的时候,这些想法对我来说并不是很清晰。柏林的社会动态(与美国)完全不同,我认为这是我能够真正沉浸在我所思考的事情中的重要原因,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一点。”

可感知的声音

克里斯汀对于声音与的的探索缘起于她在柏林的一次艺术家驻留项目。生活在以听人作为主流群体的社会中,艺术家曾与大多数人一样,被长期以来的社会文化与规范所引导,认为声音是听人的专属,与自己的生活相距遥远。直到她意识到,声音作为一种介质、物质、或抽象概念,平等地存在在每一个个体的生活中,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触及、感受。听觉仅仅是接触声音、与其发生互动的诸多途径中的一种。在反思自己对声音的经验时,克里斯汀曾说:“声音就像金钱、权力、控制,是一种社会货币。在我内心深处,我总觉得声音是你们的东西——听人的东西。声音如此强大,它可以削弱我和我的作品,也可以赋予我们力量。而我选择被赋权。”

image_8_8ef0727f-6ecf-46e4-b086-ea0a8ac5e02c

image_9_d5477f75-180e-4cb2-89b0-b30692db4501

克里斯汀·孙·金,《Ghosted Notes》,2024年,在”整日整夜”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25年,摄影/David Tufino

在克里斯汀·孙·金的作品世界中,声音并不只能被聆听,还可以被观   看、被身体感知、被测量与想象。在《How to Measure Quietness》(如何测量安静)中,克里斯汀·孙·金借用音乐术语中的“p”(意为 piano,表示柔和音量)标示不同程度的“安静”,将情绪状态、身体语言,乃至“重要性”(importance) 这样主观性极强的概念进行量化。在克里斯汀·孙的眼中,耸肩这样轻微的动作所传达出的低音量可以用“pp”代表,而“pppppppp”则对应于“冷处理”所带来的压倒性沉默。克里斯汀标志性将声音根植于情绪表达、权力关系、身体体验之中的概念性的一面以视觉与文本的协奏幽默与抽象地表达出来,令观众感知到声音不仅限于听觉体验,它同时也是文化的、心理的、与政治的。

听觉的权力

image_10_5353162f-5ce3-41a4-bed5-2495e5fa8843

克里斯汀·孙·金与托马斯·马德,《注意》(ATTENTION),2022年

克里斯汀·孙·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挑战以听人文化与习俗主导的社会规范与权力规则,为长期受到忽视与不平等对待的聋人群体发声,从而参与到整个赋权残障与无障碍群体的公共话语生产当中。她曾在采访中说:“我觉得聋人群体其实非常了解声音,甚至可能了解得“过于透彻”——我们从小就被训练、被教育成内化这一切,没有空间去质疑或挑战规范……比如,我们知道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或特定场合不能发出声音,晚上在别人家里不能太吵,教堂里要保持安静,或是别人演讲时不能制造声音。这些规矩我们都早已习得,却几乎从未去改变它们,或是重新定义我们自己的’声音’……那我们的规则呢?我们关于声音的规则又是什么?”

image_11_34bbf3c7-2bd0-43c5-a1ea-3f2f1dfeef02

image_12_f456988c-9fb5-4680-84f1-9508336ca323

克里斯汀·孙·金,《Prolonged Echo》,2023年(2025年重制),在”整日整夜”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25年,摄影/David Tufino

穿行于展览之中时,艺术家也对自己的创作脉络有了新的认识:“我注意到,在最初的时候我尝试过使用颜色,但后来又放弃了那个方向。之后也曾想过要不要回去再尝试一下,但最后还是停下来了。”在分享她的“发现”时克里斯汀表示,“我想,也许颜色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作品的一部分,也许它根本就不适合我。我当时太执着于形式、线条和文字了,对颜色并不那么在意,它并不是我创作的优先考量。我注意到,我创作用的纸张尺寸越来越大了。我的《Deaf Rage》(聋人的愤怒之声)系列大概是我创作过程中最“混乱”的一组作品,用炭笔在纸上涂抹的过程非常激烈。”

image_13_d72d3d05-d6bd-4ebd-be9e-11a2726a2ac7

克里斯汀·孙·金,《Degrees of Deaf Rage》系列,2018年,在”整日整夜”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25年,摄影/David Tufino
image_14_c7aee0d9-292c-496d-8cbd-9303947e436c
克里斯汀·孙·金,《Degrees of Deaf Rage》系列,2018年

克里斯汀·孙·金在多幅大型炭笔绘画作品中通过图表、标注、符号等常见于信息图表中的视觉表现形式展现了聋人群体生活中的诸多不被主流听人群体知晓与觉察的现象细节,用一种中性、冷静、克制的方法将聋人群体的情绪体验传达给观众。《Degrees of Deaf Rage》(聋的愤怒等级)系列(2018)通过扇形图描绘了聋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交流障碍引发的“愤怒等级”。 从“被提供轮椅”、“飞机上没有字幕的电影”、到“多年与不懂手语的家人和亲戚打交道”,每个角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挫败感。作品《Shit hearing people say to me》 (听人对我说的那些荒唐话) 中,克里斯汀·孙·金绘制了一张被均分成十四角的巨大饼状图,每一个部分都对应着一句注释,注释内容如标题所示,是她曾经获得过的外界评价,例如“你可以感受到音乐吗?”、“你是一个给人带来启发的人,只可惜你听不到”、“作为聋人,你是一个聪明人”等等。这些话语充分展现了听觉中心主义(audism)主导的社会文化中广泛存在的听觉霸权、以及对于残障群体结构化的歧视。

image_15_b57c1132-3cac-4f0f-abae-3bf0a379d9e4

克里斯汀·孙·金鱼托马斯·马德,《呼哈》(HooHaa),2024年,单频4K动画影像,动画/Jan Joost Verhoef

“每次回想创作某一件作品的时间点,我就会记得当时我正在经历什么,”克里斯汀表示,“不管是好是坏,那都是我生命里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比如,那是我生下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或者那时我正在和我的伴侣 Tom一起经历着什么。它们像是一张张快照(Snapshot)。”
2020年,克里斯汀被美国聋人协会邀请,在美国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之一——超级碗(Super Bowl)的开幕式上通过美国手语演绎美国国歌。克里斯汀·孙接受了这个邀请,并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动作的编排,最终成果不仅呈现在开幕式现场的演出中,也通过作品《The Star-Spangled Banner》(2020)保留下来。在这张如同乐谱的炭笔绘画中,克里斯汀将她的手语动作转化为类似音乐乐谱的图像,例如美国国歌的第一句歌词“O say can you see”被标注为“Tap tap, look”(轻敲两次,看)描绘在作品的左上方。然而,在开幕式的实况转播中,艺术家的手语表演被导播台多次切断,以致真正需要通过观看手语来理解歌词的观众无法获得完整的观看体验。在随后克里斯汀为纽约时报撰写的自述文章中,她回顾这场表演既是一次爱国行为,也是一次抗争。它在带来喜悦的同时带来了也带来了挫败感。
在克里斯汀·孙·金的作品中,图谱、符号、注释作为视觉与文本语言,不仅组成作品本身,同时也成为她对于语言作为信息交换工具以及权力机制特征讨论的表征。如同图像语言一般,听觉语言也可以被标注、测量、转译,而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仅仅只做为沟通桥梁存在,同时成为了权力的界面。克里斯汀作品画面中的箭头、图线、缩写和分类,仿佛在提醒我们:在一个以声音和文字为主导的信息系统中,什么样的语言才被视为“有效”?谁的经验才有资格被翻译?

身体的介入

image_16_533e7c49-e608-4fe2-824b-c7de7154c3d9

image_17_63b1fbcd-a82f-4561-8006-f036e4b3f1a7

克里斯汀·孙·金,《The Grid of Prefixed Acousmatics》系列,2017年,在”整日整夜”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25年,摄影/David Tufino

美国手语(ASL)是克里斯汀的第一语言,也作为创作元素与讨论对象也在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与拼音语言不同,这是一种高度依赖空间与动作的语言,通过手势的位置、运动路径、以及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在三维空间中生成语义。在美国手语的情境中,语言不再是抽象的编码,而是可见的运动、具象的节奏与身体的记忆。在刻板印象中,手语被看作声音语言的“字幕”,而不是一种拥有独立词汇体系、文法结构与表达形式的语言。克里斯汀·孙·金的多部作品都试图扭转这一错误印象,让观众意识到手语动作并非仅仅是“翻译”的表演——它本身就是意义的生成。
在《Off the Charts》(爆表,2020)系列中,艺术家绘制出一系列以“能量变化”、“情绪状态”与“关系波动”为核心的曲线图。这些折线,但这些图表实际记录的是她与世界、与自我之间的情感振幅——一种来自身体、来自经验的内部波动。图表中的线条与美国手语的动作路径产生呼应:上扬、折返、急坠、重复,如同语言在空间中的运动痕迹,也像某种情绪能量的“动作记录”。

image_18_9aa78d93-bc62-4544-ab7a-b649dfb7ec3b

克里斯汀·孙·金,《Close Readings》,2015年,在”整日整夜”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25年,摄影/David Tufino

《Tables and Windows》(桌与窗,2016)是克里斯汀·孙·金与托马斯·马德(Thomas Mader)共同创作的一件双频道高清视频作品。 该作品通过幽默而富有实验性的方式,探讨了美国手语(ASL)在描述空间和物体时的复杂性,以及聋人与听人之间在语言交流上的差异。 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两位艺术家的好朋友、德国手语教师安德烈亚斯·科斯特劳(Andreas Costrau)的观察:听人学生在学习手语时,常常难以通过眼神、面部表情等方式来描述不同的物体,并且在打手语的时候常常经历尴尬与手忙脚乱的时刻。而在手语中,手势、表情的细微变化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种种微小的特征。 在这两段视频中,克里斯汀·孙与马德采用了即兴游戏“帮手”(helping hands)的形式进行表演,即一人站在前方,另一人从后方伸出手臂进行手势表达。 他们在视频中轮流扮演“声音”和“手臂”的角色,分别描述各种桌子和窗户的特征。 金作为母语为ASL的使用者,能够自然地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传达空间和触觉的细节;而马德作为ASL学习者,则主要通过手势努力捕捉这些细节。通过二人角色的交替展示,手语中面部表情与手势之间协作关系的重要性被展示出来,并挑战了以声音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吸引观众重新思考非听觉交流方式的价值。

回声的出口

image_19_a1feb9c4-4ab0-412c-8abd-eea23c9bb9d4

克里斯汀·孙·金,《One Week of Lullabies for Roux》,2018年,在”整日整夜”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25年,摄影/David Tufino

克里斯汀曾在纪录片中形如自己的生活“就像一个由无数小回声所组成的、不断被延宕、被复制的巨大回声”。当她使用美国手语与听人交流时,她的话语将先被翻译者(Interpreter)接收、解读并转换为口语,再经翻译者之口传达给对方;而对方的回复也会经过一个步骤相同的反向过程回到克里斯汀。这样一个信息在不同语言之间弹跳、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延迟与扭曲的传递过程,从始至终存在于克里斯汀人生中的时时刻刻。作为她日常生活的一环,“回声”作为一种具象现象与包含着多重隐喻的意象,也在她的作品中被多次以不同的媒介呈现。
“现在的政治局势让我几乎无法去思考未来。我能感受到自己可获得的资源正在逐渐减少,而这让我感到恐惧。我很矛盾——这些年来,我围绕美国、围绕聋人经验、围绕女性身份创作了那么多作品,我本来以为,等这次惠特尼美术馆的展览结束,作品巡展到沃克艺术中心后,我可以翻开新的一页,开始探索其他话题。但眼下,我却感觉自己被困在过去那些议题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陷入其中。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抗议,是不是某种行动主义。”克里斯汀表示:“我觉得此刻的我,最想以‘艺术家‘的身份被认知。这就是我认同的身份。当然,我身上还有很多交叠的身份与属性。所以我不能只用‘艺术家‘的身份来回应,我也会以一个非听人、一个女性,甚至是更细微的方式去回应这个世界。但我想,对我来说最优先的身份还是:我是一个艺术家,这是我希望被认识的方式。”

image_20_172b93eb-7ecc-4825-9a7a-10ee5fb2a543

克里斯汀·孙·金,《A String of Echo Traps》,2022年,在”整日整夜”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25年,摄影/David Tufino

在惠特尼的回形楼梯中心的空地中,悬挂着克里斯汀·孙·金与艺术家马特·卡米尔(Matt Karmil)共同创作的动画声音装置《A String of Echo Traps》(一串回声陷阱)。作品中的动画内容以美国手语中“回声”的手势(一只手象征声音前进,触碰到另一只象征墙体的手之后后反弹朝另一方向行进)为核心,传达一种被困、被包围的情绪,每一个回声都由拨弦或敲击般的声音触发,并产生自己的回声;当回声的声波充满整个屏幕时,声音的亮度与音量随之增强,直到画面被接连响起的回声淹没。克里斯汀·孙·金试图通过这件作品批判当今的社会结构在为残障群体提供无障碍支持方面的持续失能,也呈现了聋人群体所经历的代际压迫与语言边缘化。这件作品曾以覆盖整间房间墙体的大型投影呈现,与配乐共同营造出一种包围与压迫感。在这一次的重新演绎中,观众不再被作品包裹其中,而是绕行于其外部——也许,这样的动线暗示着一种可能性:从陷阱中脱身,或至少得以窥见出口的方向。

“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理解路径”: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留给蓬皮杜整修前的告别展

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揭幕的展览“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Rien ne nous y préparait – Tout nous y préparait)没有规定路线,“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理解路径”——在谈及这场蓬皮杜艺术中心五年闭馆整修期前的最后告别展时,艺术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 无比诚恳。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