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在北京边缘运营14年,这家美术馆依然在发掘自身的不可复制性

Aug 24,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image_3_c23642ea-b2ac-4b3a-9662-68dce5bd5f9d

image_4_0c82f80c-3e85-4c76-9d62-22305a74518a

(上)“终身练习”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北京,2025年;(下)“美在斯——赵文量与杨雨澍的自由世界”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北京,2025年

 

撰文 印帅
编辑 姚佳南

2011年,在远离北京市区的海淀区杏石口路的中间艺术区,中间美术馆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为一个非营利机构,正式开馆;几乎在同一时期,艺术史学者、策展人卢迎华在艺术期刊上逐章回应德国艺术史学者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的《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她当年在回应贝尔廷时所写下的困惑、反思与探索,至今仍能引发深刻共鸣。
作为新一代全球艺术界的深度参与者,卢迎华从全球艺术史的研究与解读出发,总结彼时充满自我定义的焦虑与发展中的中国艺术现场,认为独立性和充满强度的创造力是艺术的核心。随后她和艺术家刘鼎共同策划了展览“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敏锐地捕捉了2000年以来,全球当代艺术系统内部日益景观化、权力化和资本化的经验和趋势,针对其权力等级制度作出反思。在卢迎华看来,只有紧紧围绕对艺术的判断与认识展开实践工作,才可能实现构建彼此平等的实践,以及由实践者组成的艺术世界的构想。
在2017年正式主持中间美术馆的工作后,卢迎华坚持回归到“艺术的判断”,重新建立人文价值的判断,因此美术馆的工作并不是围绕着外部、不切实际的体系建立,而是重新回到了对“自我”的讨论之中。而在疫情后美术馆机制的脆弱现状下,中间美术馆也依靠自我所发展出的内核与方向,持续发掘自身的不可复制性,在采访中,卢迎华将之总结为两个方向,即“回到中国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艺术与思想的现场中,挖掘在今天仍发挥着影响的意识线索、语言逻辑和艺术观念”,以及面向问题和现场,“支持非商业性的艺术生产和思考”。

image_5_ea90b8b0-eae6-4965-9df2-9a9803a081d6

中间美术馆

卢迎华将其对艺术界的认识与构想,以及对艺术价值的判断,加入到了中间美术馆的发展逻辑中。中间美术馆在她的主持下,逐渐形成了清晰的实践者姿态,也更为明确地展开了系统性的学术研究——立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之中,也置身于全球当代艺术的前沿探索的工作方向。
借此机会,本文尝试重新发现、梳理这些以机构为主体思考而形成的问题与方法的现实意义;同时,文章结合笔者与卢迎华馆长的对话,对其过往工作中所提出的观点和设想作出回应,从中既可以看到其多年工作中其个人不断清晰、丰富的研究与思想,也可看作是中间美术馆的艺术实践与自我认识途径。本文的章节标题来自卢迎华在2010-2012年回应汉斯·贝尔廷的内容所作文章——比起上一代艺术工作者被动的姿态,卢迎华表达出了更多主动参与、主动理解的意识,更积极地尝试进入全球艺术的系统,并不断构筑自己的主体意识,让自己和中间美术馆成为真正的“实践者”和“创作者”。

image_6_a827a8fd-ec6b-425a-ae60-9e46ce7043c0

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

 

美术馆的创作焦虑

 

1990年代以来,“国际化”成为全球艺术话语中的热词,中国艺术在各类国际展览中频繁亮相,也随之融入全球化进程。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文化产品被视为可流通的商品,普世价值与经济利益挂钩,推动全球艺术标准朝向资本逻辑倾斜。卢迎华在2010年指出,中国艺术系统的关键问题并非资源或空间,而是“对艺术机构真正的认识的缺乏”,更深层的是“缺乏艺术判断力与信念”,她的判断来自在这一语境中,中国逐步建立起的本土艺术系统:机构、市场、赞助、媒体等要素齐全,表面上似乎不再依赖外部支援。

image_7_06b2df1f-6b93-4ab3-9afc-1484396c5597

“即兴”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北京,2024-2025年

然而,中国艺术机构在全球语境中仍多处于被动地位。在“国际化”狂热中,大量机构以形式模仿为路径:更大的空间、更多外籍艺术家、更宏大的展览,却掩盖不了其文化自信的缺失。通过“看齐”国际标准,中国机构似乎试图用资本搭建通往全球的捷径,实则陷入自我焦虑与对外认同的迷思。随着欧美经济趋于不稳定,中国艺术机构逐渐内收,自建运作逻辑,试图摆脱在全球体系中的边缘地位。但这种“自主”更多地保护了新权力结构的诞生:民营美术馆不断在吸引观众、扩大影响力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忽视了艺术的根本问题。在资本驱动与数字指标的主导下,艺术逐渐沦为另一种表演,机构则陷入以自我满足与权力认同为目的的循环之中。
“事实上,我们所缺失的主体性可能是一种思想的主体性,我们尚未形成,更不要说多种理论的维度,还无法从观念上和哲学思考上来认识我们的实践以及我们所处的位置……欧洲美术馆与艺术史并行发展,欧洲主导的艺术史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推翻、自我建立的思想传统,从而使得重要艺术家的创作、重要展览的出现,能够形成历史语境中的对话,也因此变得重要。而我们对‘重要’的判断,因此始终来自于外部语言,深入艺术史的内部语言缺失是我们接下来的实践迫切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卢迎华说。

image_8_c7bf4ba7-2ba1-41ce-92d1-b2fc80b40d15

“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北京,2022年

疫情以来,资本在全球持续低迷而撤离的时刻,以经济为支撑的价值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艺术系统因已经依靠经济判断太久而更显其无力。作为曾经蓬勃发展的一环,美术馆内部结构的空洞也同样显现无疑。因此,美术馆机制、艺术系统情况变得更加严峻,相比于与外部失去联系的情况,内部体系建立的失效,和对自我认识从高峰到低谷的转变,让原本已经破碎不堪的孱弱机制面临瓦解的危险,而在文化系统之中,很多机构也难以维系。
中间美术馆则像是更早为此做好了准备,卢迎华将这种方式分成了两种具体实施的方向:“一个方向是不断回到中国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艺术与思想的现场中,认识和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挖掘在今天仍发挥着影响的意识线索、语言逻辑和艺术观念。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面向,是专注支持非商业性的艺术生产和思考,注重开展活跃的策展实验,借鉴文化研究的方法,用议题式的展览来及时把握今时今日重要的文化、社会和思想议题,与多个学科的出色学者一起,面向问题和现场,寻找合适的方法,参与全球领域关于相关议题的思考与争论。这两个方向的实践是相互启发与推动的。重返历史的工作最终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现象。”从艺术系统所搭建的不平等关系内部瓦解,去探索自己的主体位置从而实现真正的平等性关系,而避免落入焦虑的陷阱。

历史书写作为一种自我认识的途径

image_9_84dae71e-cde7-410b-9a62-91b8e6aed0ef

“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北京,2020-2021年

中间美术馆在近些年呈现了包括“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2017)、“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2020-2021)、“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20世纪20-80年代摄影的人文实践”(2022-2023)以及“幽玄之路——光社与20世纪早期摄影的艺术探索”(2023-2024)等一系列以历史研究作为核心的研究性群展,通过聚焦一些历史阶段、人物、事件、材料和问题来形成课题与展览,不断地深入和细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进程的了解与认知。
作为以上展览的策展人,卢迎华谈到策划这些展览的重要意义:“我们的一些发现与普遍流传的感受和表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涉及到许多被忽视和遗忘的材料、问题和对象。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个叙述方式、逻辑和判断标准主要是在1989年之后形成的。这个叙述和判断的基础受到了革命逻辑与现代化逻辑的双重影响,具有强烈的断裂感和更迭感,特别是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割裂。被‘断裂说’所切割的前三十年,成了一处特定的禁区与弃儿,当代史成了不断被借重并绕过、在众声喧哗之中分外沉寂的时段。对于今天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工作的大多数实践者而言,‘文革’及‘文革’前的艺术历程总体上是一个盲区,从意识上也未予以充分的关注。”

image_10_f5d33877-39eb-484c-a203-56edaa1a4835

image_11_325e79f4-9f27-4aba-a983-1f366e55575e

“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北京,2018年

与群展重新书写、定义艺术史框架平行的,是美术馆对于艺术家个案研究的重新聚焦:“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2018)、“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2018)、“伊冯娜·雷纳与文慧:舞蹈即存在”(2019)、“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2022)、“定量与随机——钱喂康的1990年至1996年”(2023-2024),以及“解析——新刻度的1988年至1995年”(2023-2024)。卢迎华回忆厐壔的展览经历:“厐先生出生于1934年,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充分地开启她个人的艺术生涯,是1980年代艺术现象中一个重要的案例。然而,谈及1980年代的时候,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当时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较少去思考在同一时空中在场的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为。对于厐先生这样的中年人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关注得远远不够,这也造成了我们对于某一历史时期的印象是有偏颇的,无法清晰地理解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的历史渊源。这个展览更加明确了对同一历史时期同时在场的不同代际的实践者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在各项研究中始终贯彻的一个方法。”
这些如今看起来不太被关注的艺术家,曾是艺术界内部非常活跃的参与者。他们的实践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既来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问题意识,又提出了超越性的方案,推动甚至改变了艺术的动向,他们与艺术史高度相关。人们对他们不了解主要是源于艺术史的盲区,更来自于人们的视野过于被短期的、功利经济价值左右了对艺术价值的判断,对这些艺术家重新关注,也是通过对艺术史中个案的具体研究,实现价值判断上的自我重建工作。

image_12_8d6ab98a-f12f-4bbf-85db-3255256efc2a

“解析——新刻度的1988年至1995年”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北京,2024-2025年

 

机构作为一个想法

 

“机构作为一个想法”是卢迎华在2010年所提出的观点——“艺术机构其实像艺术创作一样,在本质上是一种关联性的结构,它不止是一种组织机构的方式,所以在这种认识下,艺术家和一个艺术小组的创作,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机构的形式,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机构的话,它就不止是一个空间,也不是一个空间的填充物,所以,机构是一个想法。”
机构是一个想法,所以它并不仅仅是某一种被固化的形式,而是一种可以被互相激发、感染、相互传递的理念与动力,在不断的动态中,逐渐让作为个体的自我寻找到、遇见,也变成更多的自我,这也意味着在讨论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时候,艺术本身始终是一个前提。这样的判断标准也帮助中间美术馆很快地找到了有着同样志趣的合作者:有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哈恩·内夫肯基金会(Han Nefkens Foundation)合作,进而制作的展览“意义”,邀请李蔼德策划的展览“震荡不消磁——探测19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声音实践”以及诸如“中间实践”项目中展示更为多样的策展实践项目——“中间美术馆通过这些系列讲座活动连接其他人文学科,包括海外人文学科的前沿学者,将他们的思考和学术成果带进美术馆,与艺术实践者产生对话和碰撞,这是因为我们认为艺术远非形式、技艺和风格的问题。我们注重艺术的思想性,认为艺术是当代社会人文思考和实践的一部分,应该与其他学科开展积极的交流,相互借鉴彼此的思想方法和问题意识。这些对话和讲座的影响往往溢出美术馆这个物理空间,自有其生命力。”

image_13_78a1de54-04f4-437f-a7a8-0964b7bd9908

“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北京,2024年

一个想法感染对方的前提,是让自己变得足够富有吸引力,卢迎华始终强调团队成员应养成自我学习的意识与习惯。通过不定期邀请艺术领域中不同面向的实践者到美术馆进行内部分享,协助团队理解这些实践者在各自角色中的思考方式与工作方式,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她认为,美术馆是整个艺术生态的一部分,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及时把握艺术界的发展动向,也应对艺术生态中不同组成部分有所了解。在中间美术馆的办公室内,设立了一个只对团队开放的内部图书馆。团队会围绕展览研究与艺术家的需求购置相关书籍,同时也将历史、哲学、文学、文学史和思想史等人文学科中与当下议题相关的成果纳入学习范畴。通过不断拉近艺术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团队从中获得了历史意识、理论视野、方法、共情能力与灵感,这一过程极大地丰富并滋养了他们的创作与思考,美术馆也支持研究团队中的年轻策展人开展自己的策展工作,“忍不住转身”(2020)、“意义”(2023)、“当怪物说话时”(2024)以及最近开幕的“终身练习”(2025)均由馆内的年轻策展人完成工作,坚持对自我建设的同时,坚持对年轻实践者的托举,在当下的艺术现场显得更加珍贵。

image_14_1fe77665-4c09-44f9-803d-11cd777c2056

“震荡不消磁”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北京,2024年

卢迎华始终强调个体经验与实践的价值,强调主动性,以及对自我认识与主体性的持续建构。这种精神贯穿于她作为艺术史学者、策展人及美术馆馆长的多重身份之中,也在中间美术馆的实践中留下了清晰的个人烙印,并由此激发出一种集体能量,使中间美术馆成为一种持续生长的思想有机体,深植于本土土壤,亦回应着全球语境的震荡与回响。

*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中间美术馆提供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