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从边缘涌动到汇聚浪潮:新兴艺术地区与多元文化群体的香港混响

Mar 29, 2024   杨曜
640“阿彼察邦·韦拉斯塔古:Primitive”展览现场,M+博物馆,2024年,摄影/梁誉聪,图片由M+提供

如果说在2023年,活跃于亚太地区及离散艺术家群体的艺术作品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以下简称香港巴塞尔,ABHK)及香港艺术周的“潮头”中还是涌动的“潜流”,那此次主流语境下的“边缘群体”已经在香港巴塞尔及同期的艺术活动中掀起粼粼浪花。不同代际的女性艺术家、酷儿艺术家群体、有离散背景的亚裔艺术家、将“编织”作为创作方式、受原住民、少数民族等文化影响的艺术家的创作,以及持续审视权力建构、质询社会不平等问题的艺术实践,共同在日趋同质化的忙碌与喧哗中敲响独具活力的音符。

在像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阿彼察邦·韦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这样长久处于聚光灯下的名字之外,还有即将参展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西亚蝶、庄伟(Isaac Chong Wai)、王伊芙苓韬程(Evelyn Taocheng Wang)、杨沛铿(Trevor Yeung),即将参展第81届惠特尼双年展的范加(Jes Fan),以及活跃于香港多个艺术现场的陈丽云、木原由纪(Yuki Kihara)、成瑞娴(Emily Cheng)、黄炳等诸多艺术家的作品也备受关注。这样的景象也与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处处都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形成一种呼应,当下对“各处”(everywhere)与“各自”(everyself)的思考显得紧迫而必要。
640-1阿玛尔·康瓦,《The Peacock’s Graveyard》, 2023年,由沙迦艺术基金会及M+委约创作,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同期,在由白慧怡策划的“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Conversations)项目中有题为“建造去西方化的世界:机构去殖民化意味着什么?”的讨论,以及与沙迦双年展合作举办、由2023年泰国双年展艺术总监格拉西亚·卡威望(Gridthiya Gaweewong)、2022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联合策展人阿玛尔·康瓦(Amar Kanwar)、2023年泰国双年展艺术总监里克力·提拉瓦尼、第16届沙迦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阿玛尔·哈拉夫(Amal Khalaf)和阿利亚·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参与的讨论“如何协力举办双年展:艺术家和策展人可以通力合作吗?”;还有同样由两位沙迦双年展联合策展人主持的Art Central的研讨讲座“策展与合作:以中东视角呈现东南亚等地区的艺术”。

 

再审视身份与权力结构

从边缘步入国际艺术场景

640-2“西亚蝶:蝶梦”展览现场,刺点画廊,2024年,图片由刺点画廊提供

正在刺点画廊举办的展览“西亚蝶:蝶梦”是艺术家西亚蝶的首次香港个展,也是他迄今规模最大的个展,其中展出了艺术家自80年代初至今所创作的30余件作品。西亚蝶是一名民间剪纸艺术家,他自幼跟随母亲及村里的年长女性学习剪纸技艺,透过剪纸讲述自己作为一名同性恋者走出中国偏远农村的人生历程。他的剪纸作品如其自传一般,记录了他在一个酷儿群体受到压抑的环境中,如何出柜蜕变的过程,亦反映了农民工这一边缘群体在大城市中的挣扎。 展览名“蝶梦”暗含艺术家的艺名“西亚蝶”,意为“西伯利亚蝴蝶”。西伯利亚蝴蝶色彩亮丽,同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艺术家在恶劣的条件下仍有蝴蝶般的华丽,以及对自由的不懈追求。西亚蝶亦将参加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

640-3“杨沛铿:微息”展览现场,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2024年,摄影/Ray Leung

在香港巴塞尔的展位上,刺点画廊呈现了艺术家西亚蝶的作品《门》、此前参展台北双年展的艺术家刘艾真(Jen Liu)的近作《我们现在都生活在海洋中, #2》以及杨沛铿的新作《稳固的拥抱派对》等多件作品。魔金石空间也在展位呈现杨沛铿的作品《对不起,我帮不上忙》及《回收底座(橡木)》。同期,艺术家杨沛铿的个展“微息”在香港Para Site呈现,该展览与伦敦艺术机构Gasworks及阿那亚艺术中心合作,深入探讨了伦敦同性恋聚集区复杂的社会动态和物种间的关系。杨沛铿的作品以植物生态学、园艺、摄影和装置为隐喻来理解社会关系,巧妙地探讨控制体系和权力结构。艺术家还将参与第24届悉尼双年展及代表香港参加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

640-4庄伟作品在Zilberman画廊展位现场,图片由Zilberman画廊提供

于伊斯坦布尔、柏林、迈阿密分设空间的Zilberman画廊再次将艺术家庄伟的作品带至博览会现场,影像《游至我们的目的地》(Swimming Back to Our Destination )由艺术家创作于2019年。同时庄伟与刺点画廊亦有合作。艺术家的实践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将概念、政治和表演元素融为一体,与社会变革的紧迫性和全球现象相结合,通过探索身体的物理和理论边界,深入研究权力关系。在个人与集体的斗争中,庄伟审视了身体的脆弱性以及社会制度和历史创伤中固有的暴力。他的作品微妙、富有诗意,但又具有批判性,渗透到意义系统中,邀请观众重新审视他们对权力、暴力和脆弱性的看法。庄伟也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

640-5王伊芙苓韬程,《Glasses》, 2021年,图片由艺术家与天线空间提供

同样将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中的艺术家王伊芙苓韬程的作品在天线空间和卡洛斯/石川画廊(Carlos/Ishikawa)的博览会展位上均有呈现,其短片《Dusk》也将在“光映现场”(Film)展区播放。王伊芙苓韬程在短片中以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象征:以河流比喻旅途和重生,而黄昏则是重要的过渡时刻,画面中穿插着令人费解的诗句。艺术家作品还正参展UCCA尤伦斯当地艺术中心群展“梦想时间”及巴登国立美术馆(Staatliche Kunsthalle Baden-Baden)群展“NO OTHER CURE NONE OTHER THAN WORDS IN TALKING”(无药可医,唯有言语)。

640-6“Jacqueline Kiyomi Gork: Poems of Electronic Air”,在哈佛大学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Julia Featheringill

640-7范加,《Sites of Wounding: Chapter 2》,2023年,在”希克奖2023″展览现场,M+博物馆,摄影/Michael Yu

香港本土画廊Empty Gallery携范加、增盐太郎(Taro Masushio)、沈璟(Henry Shum)、Doris Guo、徐梯善(Tishan Hsu)、Raha Raissnia以及正参展台北双年展的酷儿艺术家Jacqueline Kiyomi Gork的作品参展香港巴塞尔。洛杉矶艺术家Jacqueline Kiyomi Gork多元混杂的艺术实践结合声音装置、雕塑和演出,意在重整观众、表演者和展览建筑间传统的分类等级制。

生活工作于香港及纽约布鲁克林的艺术家范加所受的基础训练为玻璃制造,但他扩展创作实践领域以涵盖多种媒介和方法。由录像到雕塑,他的跨科际实践着眼于生物学与性别化及种族化身体物质性相对应身份的相交点。范加将参展多伦多当代艺术馆(MOCA Toronto)三年一次的调查项目“Greater Toronto Art”与惠特尼双年展。

640-8黄汉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2024年,图片由大田秀则画廊提供,©️Ming Wong
新加坡艺术家黄汉明(Ming Wong)为“艺聚空间”(Encounters)展区创作的雕塑装置《友谊第一》(Friendship First)呈现为由两个半球物体形成的投影屏幕,其中播放着七十年代中美“乒乓外交”时期的资料影片,体现艺术家对两国关系的关注。艺术家的个展“太空大戏台”也正于上海大田秀则画廊展出,其中的影像作品首次展出于2022年新加坡美术馆委任制作的大型户外装置作品《太空大戏台》(Wayang Spaceship)中,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粤剧片段与科幻电影相融合。黄汉明的作品《上海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也将作为上海外滩美术馆的持续项目“讲——堂”的一部分进行展出。 

与离散叙事交织的视角

历史与集体的缝隙中使之可见的情动

640-9惠山,距离朝鲜核试验场约120公里,沈绮颖,”Most People Were Silent”系列作品,2017年

出生于新加坡、现居伦敦和北京的摄影师、艺术家沈绮颖(Sim Chi Yin)的作品也被Zilberman画廊带至香港巴塞尔现场,艺术家与汉雅轩亦有合作。她的创作融合了摄影、录像、声音、文字、档案文件等多种媒介与表演性朗读。艺术家在摄影及装置作品中追寻她从未谋面的祖父沈焕盛的家族史,用档案和影像挖掘出马来亚左翼与英殖民政府自1948年至1960年的斗争片段,后又在出版物《她从此以后不再搭那辆三轮车了》中延续了对于个人家庭史的追溯,关注祖母卢雁如作为南洋华人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所经历的被官方抹去的历史。艺术家个展“The Mountain That Hid”于日本东京Datsuijo展出。

640-10谭婧作品在红树林画廊展位现场,图片由红树林画廊提供

同样基于离散背景下的个人家庭史进行创作的还有艺术家谭婧,她的个人项目《热梦隅》由红树林画廊带至香港巴塞尔“艺术探新”(Discoveries)单元,其中包括影像《热梦隅》、装置《地砖与花》与布艺软雕塑《纪念品》。艺术家自2019年开始探访远在泰国的家族成员和离散华人,以祖父为原型虚构出影像作品中“阿雄”的形象,用香料、布料、玻璃、地砖等材料去调动丰富的感官体验,构建多重叙事空间。

640-11成瑞娴,《Pursing Heaven》,2019年,图片由艺术家及汉雅轩提供

香港本土画廊汉雅轩在展位及画廊空间中均展出美籍华裔艺术家成瑞娴(Emily Cheng)的近作,其个展“元旦开光”将持续至五月。艺术家作品亦参展2023年上海双年展。成瑞娴成长于双语环境中,其艺术表述的立场建立于一种即时性身份之上,她独具精神性的绘画中蕴涵多方文明的历史与情境,以期与前人的神圣传统进行对话。

由香港艺术家、策展人曾智爱怡(Eunice Tsang)创立的替代性空间Current Plans于艺术周期间推出现居纽约的香港艺术家黄颂恩(Magdalen Wong)的个展,她的艺术实践使用已有的现成图像、音频、商品、广告和电影片段,关注人类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改造自然的欲望。曾智爱怡将主持“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中关于在香港创建促进艺术的新兴场所的讨论。

640-12黄洁宜,《Dial 432 to See the Light》(静帧), 2022-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The Chinati Foundation及PHD Group提供

PHD Group则同期呈现艺术家黄洁宜(Wong Kit Yi)的个展“+852 GHOST-JPG”,其中展现了艺术家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玛法市辛那提基金会 (The Chinati Foundation)驻留期间的创作,探索了外星存在、光谱、第三只眼和鬼魅图像等主题。黄洁宜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力与研究累积,她将视频、表演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以参与式体验引发关于身份、时间参数和背景语境的讨论。

640-13Vanguard画廊展位在香港巴塞尔现场,2024年,图片由Vanguard画廊提供

在“艺术探新”中Vanguard画廊在展位上推出现居纽约的艺术家王业丰的个人项目“章鱼神殿”,包括装置《章鱼神殿》以及绘画《章鱼神殿绘画01》等多件同系列作品。该项目使用三维动画、灯光装置、雕塑和绘画等多种媒介,串联起表征性的符号、史料、神话、乃至挣扎的个人叙事。艺术家深入研究了亚裔离散经验的谱系,以及产生于游牧式的跨国生存状态中的“居间性”概念。

640-14Tabula Rasa画廊展位在香港巴塞尔现场,2024年,图片由Tabula Rasa画廊提供

同单元中Tabula Rasa画廊呈现了李继忠的全新研究式个人项目“邪念树”,该研究式艺术项目受冷战时期的情报人员生命故事所启发,揭示了集体主义下人性和个人能动性的复杂性。李继忠的艺术研究关注历史与意识形态中不能让见的人与情动,其从早年探索档案系统之于历史书写,其后发展以档案学为方法,延伸至跨学科研究式的创作实践。

 

具身编织、溯源情感

640-15塔乌·刘易斯,《莉莉丝》, 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与赛迪HQ画廊提供,©️Tau Lewis,摄影/Justin Craun

牙买加裔加拿大艺术家塔乌·刘易斯(Tau Lewis)的新作《莉莉丝》(Lilith)在伦敦赛迪HQ画廊的展位上呈现,该件作品来自艺术家持续创作的雕塑半身像系列,其中刘易斯利用精细的工艺改造皮革、毛皮、珠子等回收材料,将想象中的生灵带到现实,并创建了一个独特的、以非洲流散侨民经验为基础的象征图像。刘易斯艺术实践的核心是为团体与集体主义提供流动性、易读性和保护的作品,在其创作的具象雕塑中充满情感、故事与切身经验。艺术家将于波士顿ICA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640-16弗劳尔斯画廊展位在香港巴塞尔现场,2024年,图片由弗劳尔斯画廊提供,© 姜仓浩日乐·额尔德尼巴雅尔

在香港设有空间的英国画廊弗劳尔斯画廊(Flowers Gallery)在展位呈现蒙古艺术家姜仓浩日乐·额尔德尼巴雅尔(Jantsankhorol Erdenebayar)的个人项目,包括《自负还是全能》《帽子戏法》《Vigousse》等一系列雕塑,同期画廊空间正展出“陈丽云:文字的心跳”,在艺术家的最新作品《情书》系列中集合、编织了1989奶奶至2023年间朋友、家人及爱人寄给她的180多封手写信件。思考女性劳动、个人与集体记忆、物料转化和时间等命题的大型装置作品“陈丽云:编织对话”也正在M+博物馆焦点空间中展出,艺术家也参与了正在展出的CHAT六厂的群展“明日工厂”及2023年泰国双年展。

640-17奈萨·坎,《When was the Land/scape》, 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Rossi&Rossi提供

同样在伦敦和香港分设空间的Rossi&Rossi在展位呈现尼泊尔艺术家雪林·夏帕(Tsherin Sherpa)的个人项目,艺术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藏传佛教卷轴画,此后移居美国加州,继续发展自己的传统艺术实践,通过扭曲、解构、分解和重组等手法,将西藏艺术元素与现代图像相结合,从而延伸、改变、重新配置并诠释这些元素。画廊香港空间正展出首位代表巴基斯坦参展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奈萨·坎(Naiza Kahn)的个展“UNRULY edges”。

640-18“纬织经辐”展览现场,天线空间, 2024年,图片由天线空间提供

天线空间在展位展出了丹尼尔·杜瓦与格雷戈里·吉奎尔(Daniel Dewar & Gregory Gicquel)的《有贝壳和耳朵的橡木柜》,同期上海画廊空间正展出该艺术家组合的展览“纬织经辐”(The weaver and the spoke)。杜瓦与吉奎尔的雕塑在对经典主题和传统技法的扬弃中体察着当下,并表达将所有生命形式去等级化并再度融合的愿景。

640-19阿拉差·楚利恭,《Little Sundown Resort – Moving Images of Stones on the Island》, 2021年,图片由艺术家与Nova Contemporary提供

来自曼谷的Nova Contemporary呈现了艺术家阿拉差·楚利恭(Aracha Cholitgul)创作的《Little Sundown Resort》(2023至今),作品聚焦与帕岸岛(KohPha-ngan Island)不断变化的景观,它们见证了21世纪旅游业、开发和中产阶级化对该岛的影响。

在艺术周期间,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正在展出五周年特展“明日工厂”,参展艺术家包括陈丽云、张嫣玹、朱颂琪、何锐安、侯怡亭、木原由纪、朴智希、邵纯、杨思嘉、于一兰等19位亚洲背景的艺术家和团体。参展作品涵盖纺织艺术、雕塑、沉浸式装置和录像等不同形式,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探索纺织品在香港工业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并运用新的媒介和技术来探讨气候变化、社会未来等议题。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