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纽约艺术家比尔·克莱普斯的纪录片《艺术话语》(Artspeak)在印度All Lights国际电影节展映。这部短短16分钟的纪录片收集了艺术圈里众多让人困惑的语言。并非只有“外行人”才会在艺术展览、活动中遇到看不明白也听不懂的话语。除了艺术家,艺术界独特的用语也已经受到了评论人和社会学学者的关注。
12月12日至12月13日, 由“上海项目 | Shanghai Project”主办、上海大学协办的跨学科文化艺术项目——“你好,上海!”国际论坛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召开。论坛邀请了艺术、建筑、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中外演讲者,就当代城市的艺术活动策划,美术馆功能的演变及其当代意义,城市建筑、规划与生态的关系,以及“上海叙述中的缺失”等问题展开探讨。
从电影明星到人群里的“无名氏”,“香港人”一直是解读香港精神的一个入口。于12月12日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开幕的展览“喻体·幻像”通过何藩、蒙敏生、邱良、冯君蓝、梁志和以及黄志恒6位非职业摄影师的人物肖像作品呈现出60年代至今香港社会文化的丰富肌理,以人为喻,揭示香港的身份认同与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
2015年12月12日,泰康空间一个名为“政纯会”的展览开幕,然而事实上它更像是一场聚会——“政治纯形式办公室的聚会” ,也是政纯办小组庆祝成立十周年的庆典。吃火锅、打乒乓球、唱卡拉OK、足底按摩.....政纯办小组成员洪浩、肖昱、宋冬、刘建华、冷林,邀请到场观众和他们一起做些看似和通常的艺术不太一样的事情。
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最新传记纪录片《不要眨眼:罗伯特·弗兰克》今年10月在纽约电影节期间上映。弗兰克最为人知的不仅有他的系列摄影作品《美国人》和反映了“垮掉一代”精神的影片《拔出雏菊》等作品,更有他乖戾的脾气。而由他的搭档和长期合作的剪辑师劳拉·伊斯雷尔(Laura Israel)执导的《不要眨眼》却拉近了他与观众们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