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art market|艺术市场 天花板下降,新血汇入:来自巴塞尔展会的全球艺术市场前沿变动

根据2024年与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全球艺术市场销售额连续两年放缓。2023年,全球销售额同比下降4%至650亿美元;2024年,全球销售额继续下降12%至575亿美元,跌至2019年疫情前的644亿美元以下。这样的行业现状,对于处于全球艺术市场枢纽、以蓝筹作品销售作为重要支柱的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Art Basel in Basel)抛出了极大的挑战。

exhibitions|展览 贝聿铭”归来”:主义”时兴时衰”,唯以建筑应证时间

“你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主义’,但我并不相信其中任何一种。它们时兴时衰。而真正得以留存下来、经久不衰的,只是建筑而已。属于那个时代的建筑。”
——贝聿铭,选自《第一人称单数:贝聿铭》

feature|特写 范思哲“重塑经典”之舞:想象21世纪的美杜莎

是否有一位介于“女神”“少女”与“女妖”之间的存在,能代表21世纪复杂多元的女性形象?也许,当意大利范思哲家族的Gianni Versace看到镶嵌在古代神庙遗址中马赛克地砖上的美杜莎肖像时,正无意间收到了她的启发。在那之后,这一形象又出现在米兰的范思哲故居Via Gesù 12的庭院石雕中。她集威慑力与阴柔魅力对立统一的力量,为时尚、艺术与文学输送无限灵感。

news|新闻 西海美术馆闭馆,中国民营美术馆的退潮时分

6月28日,青岛西海美术馆于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青岛西海美术馆自2025年7月1日起闭馆,开馆时间另行通知。因闭馆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2021年8月12日,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的西海美术馆开馆,这座年轻的民营美术馆甚至没有赶上其开馆四周年,便以这则措辞模糊的公告宣布了它的停摆。截至本文发布,该公告已获得三万余阅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大量网友对这座“最美海边美术馆”的惋惜与怀念,其中不乏美术馆曾经的员工,也有一些网友在公告发出后,于闭馆日到来前自行驱车前往美术馆参观。

exhibitions|展览 “浪潮之上”的图景:上海与伦敦的双城数字交响

从城市之河跃至数字之波,“浪潮之上”有怎样的图景?6月9日至6月13日,由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上海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多媒体展览“浪潮之上”于伦敦特洛伊之家基金会(Troy House Art Foundation)举办。

feature|特写 新艺见 | “来自未归还的灵灯”:一次忧郁的悼念

在艺术家武雨濛(Cici Wu)的首次机构个展“来自未归还的灵灯”中,她借由投影与灯笼布置了一处暖黄色的温柔乡,各处散出的微光纷纷从薄如羽翼的竹材或是手工纸张的边缘穿过,而伴随这份剔透与轻盈的,是艺术家从多种媒介中唤起的、滞重的历史记忆。“意识的变革不应诉诸教条,而要分析神秘意识——对自我都显得晦暗不明的意识,”艺术家在展览前言中引用了年轻的马克思,“届时就可以看出,世界长久以来所期盼之物,是一种它只需意识到就能掌握之物。”

feature|特写 建筑与艺术从未分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开的建筑肌理

面对建筑师的图纸,我们迷失其间;步行至建筑模型前,我们开始想象置身其中时的感觉;渐渐地,我们被一位建筑师的人生故事所吸引。数字、直线与曲线,一栋房子的“肖像”,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城市与一个时代……建筑超越了它的实体,立体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人生如建筑”——在M+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下文简称PSA)联合举办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展览标题如是所言,建筑在日常与神圣之间、在私人与公共空间之间、在所谓理性与感性之间、在个人叙事与时代浪潮之间筑造了通道。

exhibitions|展览 跃迁之维:李山“量子跳跃”的生命观、技术想象与文明反思

第二届深圳艺术周期间,艺术家李山于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个展以“量子跳跃”为题,既呼应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也隐喻了艺术创作中突破性的灵光一现。通过对基因编辑、数字合成与古文明符号学的综合实践,李山在此次展览中勾勒出了一条从生物实验室走向哲学场域、从分子维度跳跃至文化深层的艺术轨迹。“量子跳跃”不仅是他个人创作路径的重要节点,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探索生物技术与文明反思关系的关键注脚。

exhibitions|展览 “友涵与余友涵”:从个案研究出发,辨认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中的位置

2023年12月,艺术家余友涵去世,他一生的艺术生涯就此终结。对于素来以经典化、图式化或者特定情境下的政治立场为标尺的中国当代艺术书写来说,余友涵的长期实践为我们展现出的复杂性远未被厘清。实际上,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其足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重要个案研究的对象。这种个案研究以艺术家的个体实践为核心——特别是深入其与时代浪潮遭遇后的个人体验、人生际遇的具体瞬间,最后再个体实践重新放入长时段的历史中进行解读。

exhibitions|展览 新艺见|廖雯:以木之韧,叙说自由

初次见到廖雯,不过是一年多以前的事,2024年香港巴塞尔展会期间,她将自己位于荃湾的工作室开放,邀请人们近距离了解她的创作。穿过闹市,走入停车场内一部电梯,我在紧凑的工作室中见到了这位艺术家丰富的手稿、排列整齐的工具和与其小小身躯似乎并不匹配的大型木质作品。她拿起桌上一个“手部”零件向我展示其创作的工作原理,也骄傲地表示自己正在学习焊接,即将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