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揭晓“发现奖”得主:拉黑《寺背》中的残酷故乡

Jan 08, 2024   TANC

在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中,本届“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由策展人傅尔得提名的艺术家拉黑以其展览《寺背》成为本届“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获得由首席发现官小红书摄影支持的十万元人民币(税前)奖金,并将受邀于2024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举办展览。此外,策展人陈旻提名的艺术家刘广隶以展览《退入地下世界》获得2023“集美·阿尔勒评委会特别提名奖”。

12023集美·阿尔勒发现奖颁奖典礼(左起:若谦,荣荣,庄志辉,拉黑,李锦丽,巫鸿,钟维兴)

2015年,首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即设立“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旨在发掘华人影像艺术家并在海外传播中国摄影新声。本年度“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入围艺术家有:李丹、刘广隶(由策展人陈旻提名);拉黑、吴美琪(由策展人傅尔得提名);吴宇航、张兰坡(由策展人何博提名);btr、余果(由策展人姚斯青提名)。

2拉黑《寺背》展览现场,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今年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评委团成员包括: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Christoph Wiesner);美术史学家、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巫鸿;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法兰西艺术院“威廉·克莱因”摄影奖评委会终身主席钟维兴;DECK艺术中心创始总监、新加坡国际摄影节联合创始人和总监李锦丽(Gwen Lee);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

3拉黑,《寺背》系列,2013-2018年,收藏级喷墨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评委团认为,在面对快速变迁的时代,拉黑的创作回归至故土,运用纯粹的摄影,深度探索了个体在故乡与城市、记忆与身份之间强烈的纠缠关系。其作品在超越个人经历的同时,将故乡抽象化为更普遍的概念,成为代表着土地本身的象征。他审视着人类与自然、生命与死亡之间不可避免的循环和联系。他以充满原始力量的影像和出色的表现手法,将情感复杂性与展呈表达完美地融合,直击人心。

原始力量与互文叙事的融合

在影像去主体化之后

走进《寺背》通透的展览空间,观众很快会被克制而浓郁的色彩氛围和感伤而冷峻的情绪所包围。尺寸不一的摄影作品以群组的形式散落在展厅墙面、天花板,以及数个影像装置中,一块巨大的白色织物从屋顶悬垂而下,在地面被以层叠垒砌的土砖牢牢压住。织物中央写有经纬度N115’55’20’’,E26’7’38’’,这正是拉黑的故乡寺背的地理坐标。(经纬度地理信息的模糊,隐喻着被解构的故乡。)拉黑1984年出生于寺背,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15岁之前,罗福平是他的名字,直到他给自己改名为罗鑫。拉黑这一化名的来源则是罗鑫的韩语发音,Lahem。

4拉黑《寺背》展览现场,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寺背是江西赣南山区的一个村落,因村前有寺庙而得名。如今,寺庙早已不见,村名却流传至今,绵延近五百年。与大量受到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冲击的中国乡镇一样,寺背也面临着人口流失、代际割裂、传统离席等诸多问题。但寺背也因其地理位置和民俗风貌而独具一种粗粝感和疏离感,这一点对拉黑的成长与创作都具有深刻影响:“拉黑的奶奶是通灵的神婆,爷爷是抬棺的‘八仙’之一,二叔是红白喜事的乐手,少年时的拉黑也常在丧礼上敲小锣。这让山民拉黑,有了在拍照时变身为‘神婆’的可能,于是,族人、村民在生老病死时所进行的传统而朴素的仪式及通灵场景等,均自发地浮现在其底片上。当拍照成为通灵,展场也就成为‘寺背’的通灵场。

5

6拉黑《寺背》展览现场,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策展人傅尔得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寺背之于拉黑,如印度之于奈保尔。对这位著有“印度三部曲”的印度裔英国作家来说,“印度是一种疼痛,是一个我会怀着巨大的柔情想起,但最终又总是想要逃离的地方。”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教育背景,以及对乱世文学的热衷,让拉黑以一种反学院派的方式开启了摄影创作的道路。在《寺背》中,摄影画面的主体常常是模糊的、分散的、局部的,有时甚至只是黑夜中的暗影和雾气,但其色彩和情绪张力却呼之欲出,当这些影像聚集在同一个展览之时尤为如此。

7

8拉黑《寺背》展览现场,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这种原始的视觉冲击力来自拉黑近乎暴力的拍摄方式。他抛弃了构图原则和三角架等辅助器材,反之凭直觉连续和迅速地按动快门,强闪光灯的大量使用则带来过度曝光的效果,而这些看似废片的画面在后期也不再作色彩调整。“当我意识到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个体身份没那么重要的时候,我也不再对照片进行任何调整,即使这样做会让作品变得更完美,或者更符合观众对于摄影的期待。所以这些照片形成了斑斓的、偏冷的、过度暴力的色彩,反而更加符合我对寺背的地域、群体的认知,以及我自己的感受。”在接受《艺术新闻》的专访时,拉黑表示。

9拉黑,《寺背》系列,2013-2018年,收藏级喷墨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10拉黑,《寺背》系列,2013-2018年,收藏级喷墨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种直觉式的创作方式和混沌的视觉风格,亦是拉黑尝试对影像进行去主体化之后的结果。他的每一张摄影都不具备完整叙事,要求观众将大量的图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在此次展览中,这些作品或以墙纸的形式占据整面展墙,或整齐地排列成影像矩阵,或被一抔黄土埋在木制立方体的底部,或如满天繁星散落在屋顶,为观众提供了进入艺术家影像世界的多种通路——中画幅中的村中日常,特写中的孩童之眼,以及更多日夜难辨、主体不明、背景模糊的影像瞬间。

11
12拉黑《寺背》展览现场,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而通过集群式的展陈方式,拉黑也强调了照片之间强烈的互文关系:“在整个展厅中,我非常注重画面所呈现的时空之间,或不同切片之间的互文关系。与此同时,我也刻意地在图像与图像之间制造间隙,不仅仅是空间上的间隙,还有心理上的间隙。”展厅中的织物使光影的情绪表达更为晦涩隐秘,沉重的土砖和木头则带来关于消亡和逝去的联想。由此,拉黑所呈现的故乡一反传统中温情、缱绻的乡愁叙事,而试图讲述一种在反复撕裂中不断消逝的时代记忆。

13
14拉黑《寺背》展览现场,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从个体生命叙事走向土地本身

拉黑《寺背》中的残酷故乡

故乡无疑是拉黑过去15年来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主题。2007年以来,拉黑以寺背为背景,从土地、身份、迁徙和变革等维度出发,陆续创作了“故乡三部曲”——《走失》《走回故乡》和《罗福平》系列作品,并持续探讨身份、记忆、历史书写等问题。

15拉黑,《寺背》系列,2013-2018年,收藏级喷墨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走失》系列中,拉黑以“从泥土中移植到水泥地上的草”的自觉,梳理了自己与寺背、家族的关系与记忆,认识到故乡与家族的基因已经在他的血液之中,无法逃离与回避;在《走回故乡》系列中,拉黑通过对自己肉身的“惩罚”,独自从上海徒步1000公里回到出生地寺背,用身体在生活地的城市与故乡寺背之间建立了一条可以魂归的精神之路;在《罗福平》系列中,拉黑以赤脚西服的形象,将自己融入记忆与现实之中的寺背,让罗福平、罗鑫、拉黑这三个分裂的身份,在其身上互相接纳与共处。

16拉黑,《寺背》系列,2013-2018年,收藏级喷墨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在采访中解释:“以前我的表达都是我跟我的出生地之间的纠缠关系。从《走失》到《走回故乡》,再到《罗福平》,我作品中的叙事是一种脉络式的自我身份的梳理。但《寺背》系列的作品已经超出了我之前的表达方式,也不再关于我自己。我想要呈现的是一个更大的故事,即居住在乡村中的人的生老病死和不断轮回,这是一种很无奈的状态,甚至充满暴力。

17拉黑《寺背》展览现场,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这种暴力很容易在其摄影主题之中看到,展览中的作品以一种疏离和去主体化的方式描述了迁坟、山区洪水、祭祀祖坟、动物宰杀、垂死挣扎的村民、村庄的消逝等等在寺背发生的故事。此外,艺术家也将这种暴力的象征物引入了展览的视觉场域,例如从寺背运输到厦门的砖块,以及寺背抬棺人所使用的白布。

18拉黑《寺背》展览现场,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由此,拉黑通过二维图像和展览空间所呈现的故乡是一个已经被解构的存在。“在《寺背》中,我想讨论的并不是故乡,而是一个村庄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边缘化、被淹没。”他表示。如果说,在“故乡三部曲”中,拉黑始终处于出走故乡与回望故乡的复杂拉扯中,并在乡村和城市相互割裂的经验之间,不断找寻和梳理自己的个体生命叙事;那么“《寺背》则超越了现代史的感伤叙事,不再是专属于拉黑个人的地理坐标意义上的故乡,而是成为一个现代文明背后的,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之久的,更接近土地生存方式的,属于每一个个体的,更普遍的永恒土地本身。”

探索影像创作在当代的广域边界

首席发现官小红书摄影为影像发展注入想象力

此次作为首席发现官联合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共同启动2023年“集美·阿尔摄影季发现奖”,并为获奖者提供创作支持,是小红书摄影于近期推出的「小红书影像发现计划」的一部分。在发现奖颁奖典礼现场,小红书社区艺术设计摄影业务负责人若谦(兰若谦)表示:“小红书影像发现计划,将携手摄影行业的一众伙伴,并以成长扶持、内容共创、行业链接等方式,陪伴影像创作者们更好的成长和积累,并积极探索行业可能性,为影像发展注入想象与活力。”19

20小红书影像特展“二次显影”展览现场

2023年12月15日-2024年1月21日期间,小红书摄影还以“二次显影”为主题于集美·阿尔勒摄影季推出小红书影像特展。以柔软材质的红色气膜搭建展厅,展览旨在探索一种除了白墙空间以外的展陈可能性,并展出13组创作者真诚、生动、富有灵光和表现力影像作品。这些作品以影像呈现极具个体特征的敏锐感知力,探讨了故乡作为创作者的母体、人为介入自然后的痕迹、时间与生命、散步与漫游作为一种视角、梦与梦呓、画像与自画像、一种独特的日常观察等多元议题。

21

22小红书影像特展“二次显影”展览现场

今天,如何借助社交媒体账号塑造个人品牌,为更广泛的受众提供理解自己创作的渠道,是数字时代的艺术家无法绕开的一个课题。作为当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之一,小红书正日益成为当代影像创作和传播的重要媒介与载体。在拉黑的小红书主页上,观众也会惊喜地发现他更多面向的创作切片。在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平台如同虚拟空间中的一堵白墙,为影像的阅读提供另一种语境和进入的端口。在流量和算法对于信息传播起着主导作用的今天,主流内容平台对于文化艺术领域的关注以及对创作者的支持,也许将为未来艺术生态的变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其中,艺术赞助模式、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被重新想象。

采访、撰文/何佩莲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正在展出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主场馆:集美艺术中心、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分展馆:鹭潮·鼓浪屿美院、桂湖美术馆、好慷在家

展至2024年1月21日


 

 

是抵抗者,也是姐妹共同体: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重叙生态女性主义的源与流

“RE/SISTERS” 审视了生态女性主义这一发展谱系,试图较为全面的系统展示这种思潮的创造性成果的丰富样本。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