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伊丽莎白·佩顿:练习”作为艺术家在中国的首场个展,囊括了佩顿过去三十年创作的一系列素描、版画、绘画等作品,将我们带回90年代纽约那个在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仍然充满实验活力的艺术世界。
来客们在宴会厅觥筹交错,名人汇聚的场面被人们上传到社交媒体上。黄觉走上DJ台,人们举起手机录像,一位现居上海的影像艺术家看着舞池里的景象,说:“你看一百年前,这个房子里不也是这样吗?”
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场馆前的广场上搭建起的装置作品《转型》(Transformer)即将在9月1日——乌兹别克斯坦的独立日迎来公开展示后的第19次“变形”。
2020年的夏天即将结束,无论是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等科技前沿对于人类认知极限的不断突破,还是气候变化、细胞变异等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和伦理困境,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物的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紧迫过。
人们热衷于讨论粮食危机、经济变局、国际局势将迎来怎样的风云变化,却甚少去反思人类活动在这些重重危机背后扮演的角色。
“ 声⾳,只是这类型⾳乐的其中⼀个部分。”策展⼈Gemma Curtin 这样说。媒体对⼈类的影响在于它不断地塑造和重塑个体,可以作为是理解社会、⽂化和世界的⽂本。
今年夏天,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建造学社及新世界中国联合主办、策展人李翔宁策划的K11建筑艺术节“木构复兴”展览,结合以“木”为主题的当代设计与艺术作品,展示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新陈代谢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