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艺术正经历体制外展览与多样化实践兴起的转折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语境中,艺术家以装置、影像、新媒体等不同媒介探索新的表达。彼时刚刚结束近十年纽约旅居、回到北京重新展开创作的林天苗,以棉线等柔性材料与缠绕的创作手法确立了标志性的视觉语法,用一种举重若轻的姿态开启了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这种举重若轻,是以材料之轻承载内在情感经验之重,以简洁而巧妙的形式语汇之轻转化大量身体劳动之重,以艺术“游戏”之轻对抗现实困境与人生命题之重。
9月27日至11月1日,丁乙个展“神路图”于里森画廊伦敦空间举行,艺术家时隔五年首度重返伦敦推出展览。此次个展聚焦丁乙深受云南纳西族历史和宇宙观启发的全新作品,这为艺术家独树一帜的视觉语言增添了全新的文化与观念维度。
九月初的奥地利林茨充斥着红白相间的海报和标语,席卷街头巷尾的“PANIC”一词打破了这座古老欧洲小城的宁静,紧随其后的“Yes/No”则以一种邀请的姿态提示观者进行思考。“恐慌—是/否”(PANIC - YES/NO)作为2025年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的标题,以鲍勃·迪伦(Bob Dylan)在1963年写下的歌词为引,提出“海平面如今正真实地上升”——在被恐惧驱动的全球政治氛围中,重思艺术作为一种变革性力量的可能。当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提出的“我们所处的混乱时节”(the mess we’re in)这一命题重获关注,我们正在恐慌什么?我们应当恐慌什么?为什么这些议题如此重要?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加剧了就业压力,也引发了数字主权的危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动荡,战火未息;南极气温持续上升,不断影响着海平面与全球生态系统……在这一背景下,“恐慌”成为个体与集体共有的情绪体验,如何创造和维持面向未来的动力?这即是艺术创作与其影响力在剧变时代的使命。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共汇聚来自83个国家的1472名艺术家、科学家、开发者、企业家与社会活动家,共同审视“恐慌”,并试图从中窥见转机、探索新的可能性。
在20世纪旅居海外的华人现代艺术家中,张荔英是一个鲜少在国内被提及的名字。她在20年代赴法留学,之后在巴黎立足脚跟;40年代归国幽居,在地方风景的浸润中实践油画的本土化;50年代迁居新加坡,成为南洋现代艺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此后,她定居狮城,在被誉为新加坡国宝级艺术家、南洋画派六先驱之一。重新看见张荔英,意味着重读现代艺术中又一个被忽略的女性名字,也意味着在离散华人艺术的谱系中重新描绘出一条“中国-欧洲-南洋”的隐没的艺旅轨迹。
自2025年3月起,艺术家邱岸雄携一支由音乐家、舞者与艺术家组成的团队,从上海出发,一路溯江而行,途经绍兴兰亭、天台山国清寺石梁飞瀑、天姥山、三清山、庐山、五祖寺、赤壁、宜昌、奉节白帝城、安岳等地,最终回到他的故乡成都。这次跨越山河、循迹于千年文脉的穿行,起源于邱岸雄对于山水传统的叩问,也是艺术家邱岸雄发起的“觉山知水”艺术项目启程之旅。
立秋之后,艺术界的时钟再次开启了新一轮的转动。全球范围内多个双、三年展及艺术节在九月前后开幕,可以见到2025年下半年东亚、中亚与南美地区的活跃动态。在主题上,对批判后殖民、生态与政治危机等话题的关注进入到更为幽微和抽象的表述之中,围绕生态、自然、非人类中心视角、精神信仰、神秘学等多样元素展开。在合作形式上,更多的创作集体与建筑事务所参与其中,拓展着社会参与的边界,同时探索一种建立新集体的可能。
什么是“原生艺术”(Art Brut)?提出这一术语的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将“原生艺术” 的创作者为“未受艺术文化浸染的文盲个体、精神障碍者及社会边缘人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对法国“美学专制”(aesthetocracy)主导的审美霸权的颠覆,矛头直指精致颓废的传统美学。不过,该概念一旦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意义就时常遭到消解,杜布菲坦言,“我苦思15天仍难厘清定义”,因此,他宣称,“原生艺术就是它自身!众人皆心知肚明!”,后世常将此言视为“反文化”的姿态宣言,而这也实为杜布菲遭遇的首次理论“失语”。
Your Palm is My Universe,你的掌心是我的宇宙,谁是“你”?“我”又是谁?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当前展览“掌心宇宙”的英文标题,就像是平行世界递来的一句哑谜。解谜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将不同的线索拼接,而是把自己送进谜题身体的内部,将自己成为谜题的一部分,才能辨别出谜题的形态怎么产生的。
提及“摩登”一词时,想必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卷发红唇的旗袍丽人、灯红酒绿的歌舞厅、播着留声机的咖啡馆等民国都市景象,可这些在20世纪初由“海派文化”主导的新型生活时尚实际上只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某个节点的一种面向。香港M+博物馆最新的展览“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聚焦广东的故事,探讨“广州与香港这两座语言文化相连的城市”在同为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的过程中所激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视觉文化产物。
在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收藏馆(Bourse de Commerse-Pinault Collection)的圆形穹顶下,展览“肉与灵”(Corps et âmes)以艺术中的身体议题为线索,串联起了不同时代、地域的40多位艺术家共125件绘画、雕塑、影像和纸本作品,形成一支精心编排的复调——痛苦与神性、现实与寓言在此交织,唤起肉体与灵魂的共鸣。策展人艾玛·拉维尼(Emma Lavigne)提到,此次展览的灵感来自于机构的藏品本身,她发现,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作品试图捕捉关于身体的表征——无论是20世纪抽象与极简主义盛行的60年代还是危机重重的当下,“身体始终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