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向山”之途,探寻未来:“永续之籽”正待萌发(内附视频版)

Dec 17, 2023   叶滢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2023·“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回顾视频

《艺术新闻》创刊十周年之际发起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在2023年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联合发起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向山学园”,“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由CHANEL特别提供支持。在2023年10月14日-16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完成了三天密集的学习与交流,从这个培育“永续之籽”的园子开始,一张全球性的生态艺术实践与思想的网络正在塑造与发展之中。

640“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公开招募海报

“向山”是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所在的杭州象山的谐音,此次“向山学园”所在的课堂位于象山上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内,山提供修习之所,“向山”之途,也寓意我们重建与自然和万物联系的精神找寻。

园子需要不同的物种才能构成生态,在这所学园里,专注于中国传统自然观研究与山水画创作的张捷教授,生态思想与视觉艺术交叉领域的思想家T. J. 迪莫斯(T. J. Demos)教授,投身于生态艺术实践与教育的艺术家郑波,生态艺术项目策划人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致力于可持续建筑实践的建筑师陆轶辰,生态学家赵云鹏教授等六位导师的汇合,构建了跨学科的智识结构。经过公开招募与评审获得入学资格、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6组(22名)学员也有着视觉艺术、建筑设计与生态学等不同学科的背景,他们的创作提案与六位导师不同维度课题的交融,其共同交流与学习的过程是多元而杂交的,“向山学园 ”所倡导的结合创作、研究、教学 、讨论与田野经验的“学园式”共学方式,共同孕育出一个有着多元生命力的“学园”。

640 (1)6位共学导师|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郑波、Filipa Ramos、张捷、陆轶辰、赵云鹏、T. J. Demos
640 (2)16组入选者|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啟恒、陈锐城、吕洁雅&陈钰林&刘欣宇、董宇昊&赵凡、谷蔚然、韩智同、简国荣、解睿、李雨轩、盛成成、翁喆颖、王楷竣&吴浩岳&柏乐、徐鑫桦、张家振&崔佳璇、张天怡、诸葛瑞静

在密集的课程与讨论之外,我们回到此次发起“向山学园”的初衷,再次追问从感知与意识,从思想到行动,艺术以及不同学科的汇聚,可以为生态与环境的改变做什么?

T. J. Demos认为,艺术家们能跳脱原有的气候变化与生态学的思维框架,在一种跨学科、交叉领 域的方式中富有想象力地思考和创造。策展人Filipa Ramos更认同那些在主题和工作方法上,贯彻道德伦理和关怀自然世界的艺术家。

郑波则表示艺术家通过创作,可以“让我们重新跟植物产生感情。只有当我们有感情的时候,我们才有真正的改变。” 陆轶辰说,“除了利用技术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便是鼓舞更多的人去关注环境问题。”

在张捷看来,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向往的打开心灵拥抱自然的营造法式,将自然观作为园林造境的方法论,以及在其中所获得的精神自由,依然适用于今天与未来。

赵云鹏则相信:“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互相激发,认识与欣赏自然的美感和作用,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危机,然后去创造手段和路径来延缓甚至改变这种恶化的趋势,恢复重要的生态系统。”

640 (3)

6401

640 (7)

640 (8)

640 (9)

640 (10)郑波、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张捷、陆轶辰、赵云鹏、T. J. 迪莫斯(T. J. Demos)六位导师课程现场

在“向山学园”所讨论多个学员的提案都以周遭的物种作为主体,生发创作实践,反思人类世危机并共情于万物。从对周遭物种的观察到更深层地思考生态环境问题;从视觉艺术的学习到跨学科的创作整合;从跳脱过往的艺术范式到寻找生态艺术的新语言……在评议过程与讨论中不断浮现的新问题,也将是学员们未来从发想到行动的路径参考。

640 (4)学员步行穿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山林,在户外的地方生态学课程中了解和认知沿途所见的草木的物种与属性
640 (5)10月14日,“向山学园”开课第一日,导师与学员及主办方工作人员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民艺博物馆“向山学园”课堂外合影

“向山学园”课程部分的结课并非项目的结束,而是预示着启发与联合的开始,入选者通过与导师交流完善的作品提案已收录于“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支持项目特刊,随《艺术新闻》2023年11月刊出版;学员最终“落地生根”完成的作品将在“永续之籽”后续艺术项目中得到呈现。

640 (6)《艺术新闻》“永续之籽2023·向山学园”特刊随《艺术新闻》2023年11月刊出版

过去数年中,我们遭遇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自身受困其中的现实,所感受到的紧迫使得我们必须扩展过往艺术所耕耘的领域。过去一年中,我们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的《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在展览内外展开了真菌为中心的田野工作并建立了新的跨学科工作网络;2023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召集了主题论坛“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再到2023年10月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与国美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同道一同构筑生态艺术教育生命场“向山学园”……《艺术新闻》数年来所倡导的“绿色文艺复兴”,已深深的编织进刊物内容之中,也在我们发起的论坛、展览与艺术项目中得到推进。以生态的视角重新关照艺术已经其他领域,并不是一时的潮流,我们已经看到,以万物为尺度进行的思考,正在给我们身处的世界带来改变。

 

撰文 / 叶滢

《艺术新闻 / 中文版》主编

 

从贫穷艺术到生态艺术:与皮耶罗·吉拉迪再次在都灵“撞车”

他是怎样的艺术家?他为何有如此多的面貌?为何要重提吉拉迪?艺术家的工作与生态艺术形成了怎样的联系?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