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黄永砅先生,于法国时间二〇一九年十月十九日中午在巴黎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黄永砅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黄永砅同时代的策展人和评论人费大为在发给《艺术新闻》的留言中写道,“黄永砅正是这个时代精神核心中的核心人物”。
第46届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在10月17-20日巴黎大皇宫举行,本届艺博会聚集来自29个国家的199家画廊,其中70%为欧洲画廊,28%为法国画廊,18%是美国画廊,来自中国的画廊有魔金石空间和维他命空间。
“从身体和声音表演到动态影像,从真实/虚构叙事到视觉装置,这四位艺术家乐于探讨多层次的在地和文化语境以及历史叙述,对它们作出改变和创新,从而强调出非常当代的社会话题和艺术实践。”
“蓝筹”、“投资级别”、“吸金”——一批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以能为所有者实现稳定甚至时而令人咂舌的高回报而著称。今年八月,法国拍卖交易数据库Artprice公布了全球艺术市场的半年研究报告。数据指数显示艺术品的价格呈现5%的上涨,其中16%的增长来自Artprice100榜单中收录的“蓝筹”艺术家。
卢浮宫馆长让-吕克·马迪内(Jean-Luc Martinez)任期内最重要的建筑工程在10月8日完工,但是公众暂时还看不到它。在巴黎北部200公里处的城市列万(Liévin),这座全新而庞大的卢浮宫藏品保管与保护中心已对策展人和研究者开放。
以艺术带动当地发展的美好愿景正在整个濑户内海地区蔓延开来。将各种艺术作品捆绑在一起的是对社区,再生和海洋的重点关注,许多作品都展示甚至重新定义带有盐渍的,饱经风霜的木制棚屋。它们能够代表岛屿的特色,而其目的是想要渲染挖掘人口减少和毁灭的悲惨局面的感染力。
艺术家刘韡个展“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二部分近日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CMA)开幕,它与9月在克利夫兰当代美术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leveland)开幕的第一部分共同构成了刘韡在北美的首场大型博物馆展览。
展览关注着艺术家的创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与今天科技的假设产生联系,用作品去塑造一个新型的空间载体。而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中,如何以“临界”为出发点,来探究艺术理想与科技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必然关系。
作为国际权威当代艺术刊物,《ArtReview》以艺术批评和艺术评论见长。《艺术新闻》每月将带来《ArtReview》当期刊物的全球展览推荐。
英国“脱欧”大限将近,自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宣布将“无协议脱欧”视为政府首要任务之后,艺术从业者也被迫应对无协议脱欧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