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艺术家伊夫·内茨哈默与中国艺术家邱黯雄分别以“再造认知”与“山海蜃楼”为题,基于各自的动画创作在复星艺术中心展开对话。内茨哈默的作品以空间为切入点,在思维与物体间不停切换,触及人的身体与心灵、自然和人工矛盾的深刻命题;邱黯雄则利用中国传统神话的载体,探讨现代文明的本质问题。两位艺术家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重塑处于历史现代时的当下。
经过了三月巴塞尔香港艺术展、春季以来从香港到纽约一系列春拍、以及五六月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雕塑计划—明斯特、巴塞尔艺术展等密集的全球艺术循环之后,《艺术新闻》启动了“提问2017”的系列讨论。在欧美政治社会与经济变局对艺术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全球艺术网络亦在继续延伸、数字沟通让时间差几近消失、中国当代艺术的“有效性”遭受新质疑的现在,我们将采访多位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的亲历者,让他们在身处的变化中,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与观察。今天,接受我们“提问”的是王璜生。
如果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我们是否应该建立一间博物馆来反思它的过去并保存它的历史?今年夏天,策展人 Timothy Furstnau 和安德里娅·史蒂夫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实现了这个想法。这个名为“资本主义博物馆”的项目展出了60余位艺术家的80余件作品,除了对资本主义本身的讨论之外,也探讨了如平权、国际贸易、监禁、生态问题等次主题。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发表出来的是媒体人方可成与艺术家苗颖的谈话,他们谈论的是怎样才能把已经如此庞大、复杂而特殊的中国互联网说清楚?正在美国求学的方可成常常遇到对中国互联网极其简单化、脸谱化的叙述,应该如何向对中国了解不多的西方人解释这样的复杂性?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西方画廊开始接受以如比特币等虚拟加密货币币种进行艺术品交易,这种新兴交易方式也吸引了不少非传统艺术投资者。总体来说,艺术品市场对虚拟加密货币的未来持明朗态度,这是因为区块链带来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够确定艺术品的出处,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对于中间人的依赖。但这种交易模式也不是没有缺点,例如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剧烈,且交易支付时间长,但这些都并没有阻止其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拥护者。
佳士得纽约9月将推商代青铜重器“亚矣方鼎”|“非人性”主题临时博物馆将于9月开放|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举办迪奥成立70年纪念展|洛杉矶将以300万美元资助全市各类艺术项目|两名俄罗斯乐队成员因参与游行抗议活动被拘留
近日,山东烟台的城市更新综合计划“广仁计划”揭幕,发布了作为芝罘学馆首个社区派出机构的“所城里社区图书馆”和广仁艺术区内的大型实验建筑“广仁众空间”两个新项目。在2011年的碧山计划之后,欧宁将在这条“烟台开埠第一街”继续活化传统议题的思考,不仅在此打造书店品牌“芝罘学馆”,还将对老城区进行历史梳理,引入新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以激活历史街区。
时值英国对同性恋行为的部分去罪化实施50周年,伦敦泰特不列颠展览“英国酷儿艺术”向观者呈现了1861至1967年的百年之间,LGBTQ 艺术创作者的作品、故事与人生。奥斯卡·王尔德、西蒙·所罗门、毛德·阿伦、大卫·霍克尼……他们用文字、画笔、舞蹈向观者娓娓道来了一个又一个私密的故事。酷儿群体往往身在不得不“演”的处境之下:首先他们得掩藏好真我,其次他们还需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所经历的不公、渴望与现实被创作者用艺术的方式——也仅仅只可能通过艺术的方式——朦胧又强有力地表现了出来。
前V&A馆长马丁·罗斯逝世|哈佛燕京图书馆完成5.3万卷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亚马逊购入艾未未难民纪录片《人流》发行权|法国维埃纳出土“小庞贝古城”|辛迪·舍曼公开其个人Instagram账号|瑞安·甘德等英国艺术家作品将首次在沙特阿拉伯展出
法国艺术家亨利·马蒂斯的回顾展 “工作室中的马蒂斯” 由波士顿美术馆巡展至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于8月5日开展。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惠顿学院美术史教授艾伦·马克布林认为:“观看马蒂斯收藏的物品是了解他的思考方式的绝佳途径。”“工作室中的马蒂斯”以马蒂斯收藏的物品为线索,勾勒出马蒂斯不断汲取艺术养分、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的一生。 来自不同文化与传统的艺术能量在这些物品中汇集、碰撞、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