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莉娅·施托舍克收藏(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的影像展“世界旦夕之间”(World on a Wire)展出了20位艺术家的38件影像及混合媒体艺术作品。展览标题取自莱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73年的科幻电影,展览将目光投向对时空推进、物种演变以及社会发展的内在秩序的探索。不同作品通过内容与主题的近似性互相对话,在情境下结成了一张的内在传导的网。
在今年柏林双年展(Berlin Biennale)期间,收藏家尤莉娅·斯托舍克的第二个私人收藏空间在柏林正式开放。作为一位刚刚年满41岁、专注于影像收藏的藏家,斯托舍克不想把自己的收藏看作组品数量上的积累,而更希望勾勒一个整体概念、一种“时间性档案”。“我们的空间是为幸福的艺术家准备的。”斯托舍克说道。
人类最古老的绘画可以追溯到距今3.2万年前的法国肖维岩洞壁画。当人类进入高度数字化的时代,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将何去何从?当传统的颜料、画布受到新媒介及技术的挑战时,绘画的“表达”将如何呈现?正在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馆(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进行的展览“绘画2.0:信息时代的表达”(Painting 2.0: Express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对信息时代的绘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8月21日,首届苏州文献展在苏州美术馆、苏州丝绸博物馆、颜文樑纪念馆、吴作人艺术馆、朴园、双塔6个空间中同时开展。展览以“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为主题,将1937年吴中文献展研究展、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与当代艺术展并置,以系列展的方式串联起学术讨论的框架。
8月20日,“比特宫-乌洛波洛斯”:次元穿越者吴珏辉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吴珏辉的跨媒介艺术新作《比特宫-乌洛波洛斯》以“乌洛波洛斯”(Uroboros)即衔尾蛇为灵感,综合了脚手架矩阵、循环阶梯、升降灯光、视频投影及沉浸声场,旨在探索艺术在不同维度空间的实践。在专访中,谈及 “比特宫-乌洛波洛斯”的由来,新技术之于作品的运用,以及对“浸入式”作品和“艺术游乐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