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七百多年前,元代画家黄公望结庐富春江畔,留下历代追摹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而今杭州富阳,由建筑师王澍设计的 “富春山馆”临江而立,集博物馆、美术馆与档案馆于一身,开馆展“山水宣言”与“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于9月23日开幕,展出30余件元明清时期画家名作与18位当代艺术家的山水主题作品。
匈牙利当代作家米克洛什·哈拉兹蒂的著作《天鹅绒监狱:东欧艺术自由与禁忌》已出版了中文版。书中对20世纪70年代后期,极权统治下东欧文学、艺术创作者与审查制度之间如何相依相生的描写和探讨,被认为是一部关于“此刻的中国”的隐喻。面对这部诞生于20年前的 “字缝空间”里的艺术书写,我们太容易成为“理所当然的继承人”,然而,今天的“天鹅绒监狱”是什么?
9月22日,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与作曲家强纳森·贝普勒尔(Jonathan Bepler)历经8年合作完成的歌剧影片《重生之河》(River of Fundament)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亚洲首映。巴尼本人也首度正式访问中国。阿瑟·C. 丹托(Arthur C. Danto)将巴尼的代表性先锋实验影片“悬丝系列”称为当代“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
从“全景监狱”、“斯诺登事件”到如今的监控日常化,关于监控的悖论与博弈是当今数码社会不得不直面的话题。唐纳天(Nadim Abbas)、章清、徐冰、黑德·史德耶尔(Hito Steyerl)等艺术家通过各自不同的着眼点,讨论了个人在监控与反监控中渐趋模糊的社会性与私密性。也许,我们需要一定程度的剥削以保证自由,就像需要一定程度的监控一样。
“耶路撒冷1000-1400:天堂之下的每个人”将于9月26日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将展出200余件租借藏品,这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一次系统梳理与展示耶路撒冷在中世纪时期所建立的丰富文化传统与审美标准,以此见证这座城市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艺术媒体封面既是对刊物内容的导览,其设计本身也形成了自己的叙述语言,体现出主题内容与媒体的鲜明风格。《艺术新闻》带来全球范围内主要艺术媒体的新刊封面盘点,从这些以艺术家访谈、艺术作品或艺术项目为题材的封面故事中,对9月艺术刊物进行预览。
9月18日,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的开馆展“为什么表演?”开幕,海内外50多位艺术家(组)带来了与“表演”有着密切关系的作品,这些作品分别来自影像、装置、行为、舞蹈、声音等多种领域。现场性成为了许多作品的共性。通过对“表演”这一概念展开探究,集中讨论了身份政治的认同问题,在“看”与“被看”的关系讨论中激发观众的反思与行动。本次展览由邱志杰与付了了共同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