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feature|特写 将身体作为容器 :麦拉蒂·苏若道默的“耐力艺术”

如何量化耐力?是十二个小时在铺满黑炭的封闭房间内不停碾碎更多的木炭,还是二十年来在异国他乡作为独立艺术家生存下去,又或者是用半生时间生育和抚养一个孩子?十二个小时是印度尼西亚艺术家麦拉蒂·苏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最长的行为表演时长,在这件名为《我是我房间中的鬼魂》(2012)的作品里,起初身着纯白长袍的艺术家在不眠不休碾碎木炭的动作中逐渐染污了自己,最终精疲力竭地倒在地上。用于生火取暖的木炭不仅隐喻着家庭生活,也是生命周期的重要象征。这种有限的能量来源起初炽热燃烧,但随时间消逝,在作品中被艺术家进行了物理转化——这一过程也提示了家园的渐远与生命中不可挽回的遗憾。

interview|专访 新艺见|苏咏宝:如何衡量一棵桑树的灵魂

邂逅苏咏宝的作品,便是沉浸于一个仿佛由截然不同的逻辑所构筑的世界。确是异世般的,但用“外星”或“地外”来形容却并不贴切,因为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尘世的物质性与熟悉感,是由与我们相似的质料构成的。粉末与沙土、根须与石块、木头与种子——这些都是只要我们手上可以找到的材料。她作品中的“他性”源于其看似简单的手感与巧思,让你我都不禁觉得,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这些作品的创造者。

exhibitions|展览 张荔英“归来”:做一个世界公民,她比我们早了一百年

在20世纪旅居海外的华人现代艺术家中,张荔英是一个鲜少在国内被提及的名字。她在20年代赴法留学,之后在巴黎立足脚跟;40年代归国幽居,在地方风景的浸润中实践油画的本土化;50年代迁居新加坡,成为南洋现代艺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此后,她定居狮城,在被誉为新加坡国宝级艺术家、南洋画派六先驱之一。重新看见张荔英,意味着重读现代艺术中又一个被忽略的女性名字,也意味着在离散华人艺术的谱系中重新描绘出一条“中国-欧洲-南洋”的隐没的艺旅轨迹。

interview|专访

于2025年出版的《多极世界中的艺术》(Art in a Multipolar World,Hatje Cantz)一书中,策展人、研究者由宓探讨了当今世界日益加剧的多极化趋势对艺术领域的影响。同时作为卡塞尔文献展研究所的研究员与卡塞尔大学政治与经济学教授,由宓兼具机构外部与内部的视角,并以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5)为例,探讨了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传统左右派系与“极权vs.自由”“全球北方vs.全球南方”等二元对立框架的失效——这种简化描述本身就已深陷述行性矛盾(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s)之中。

museum|博物馆 V&A东馆典藏库:一座“流动的博物馆”与它开放的后台

去往V&A东馆典藏库(V&A East Storehouse)有两种方式:乘车抵达斯特拉斯福(Stratford)——矗立着新建的住宅与商区,这里正转型为全新的都市中心。从站点步行约20分钟即可抵达,沿途经过新落成的萨德勒之井东馆(Sadler’s Wells East)剧院、在建的BBC音乐工作室(BBC Music Studios)、预计明年开放的V&A East博物馆(V&A East Museum);又或者,乘坐伦敦地上铁(London Overground)在哈克尼维克站(Hackney Wick)站下车,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街区气质。哈克尼维克以蓬勃的创意社群著称——因低廉租金和宽敞厂房,一度聚集了超过600间艺术家工作室,并曾是欧洲艺术家密度最高的社区之一,但也随之面临了士绅化进程带来的挑战。熙攘运河的一侧,是由伦敦奥运会媒体与广播中心改造而成的创新与创意园区 Here East,典藏库就坐落其间。

exhibitions|展览 重访山水,身入自然:随邱岸雄一行踏上“早春长歌行”

自2025年3月起,艺术家邱岸雄携一支由音乐家、舞者与艺术家组成的团队,从上海出发,一路溯江而行,途经绍兴兰亭、天台山国清寺石梁飞瀑、天姥山、三清山、庐山、五祖寺、赤壁、宜昌、奉节白帝城、安岳等地,最终回到他的故乡成都。这次跨越山河、循迹于千年文脉的穿行,起源于邱岸雄对于山水传统的叩问,也是艺术家邱岸雄发起的“觉山知水”艺术项目启程之旅。

exhibitions|展览 亚洲与南美在涌动:2025下半年全球双年展与艺术节划重点

立秋之后,艺术界的时钟再次开启了新一轮的转动。全球范围内多个双、三年展及艺术节在九月前后开幕,可以见到2025年下半年东亚、中亚与南美地区的活跃动态。在主题上,对批判后殖民、生态与政治危机等话题的关注进入到更为幽微和抽象的表述之中,围绕生态、自然、非人类中心视角、精神信仰、神秘学等多样元素展开。在合作形式上,更多的创作集体与建筑事务所参与其中,拓展着社会参与的边界,同时探索一种建立新集体的可能。

exhibitions|展览 理性之外,艺术之中:在PSA探索“原生艺术”不可归类的生命经验

什么是“原生艺术”(Art Brut)?提出这一术语的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将“原生艺术” 的创作者为“未受艺术文化浸染的文盲个体、精神障碍者及社会边缘人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对法国“美学专制”(aesthetocracy)主导的审美霸权的颠覆,矛头直指精致颓废的传统美学。不过,该概念一旦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意义就时常遭到消解,杜布菲坦言,“我苦思15天仍难厘清定义”,因此,他宣称,“原生艺术就是它自身!众人皆心知肚明!”,后世常将此言视为“反文化”的姿态宣言,而这也实为杜布菲遭遇的首次理论“失语”。 

museum|博物馆 天目里美术馆:当“所有人”成为参与者,以一种新方式实现集结

一个艺术机构的特殊气质是如何形成的?机构的物理空间为使用者提供的关于可被填入内容的暗示、开馆展奠定的基调带动的一连串动作、机构所处的特殊时间节点、与该机构发生关联的核心成员(包括创始人、馆长、策展人及团队成员)的投入程度及工作方式,以及机构的“前机构”历程与“机构周边”因素——例如所在城市、具体的场所以及本地观众的诉求等,所有这些都对形塑机构气质产生了作用。单独谈论上述任何一点,都可能错失对机构复杂性的认知。位于杭州的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下文简称“天目里美术馆”),或许正是拥有此种复杂性的机构典型。

exhibitions|展览 皮皮乐迪·里思特:打开掌心,孕育宇宙

Your Palm is My Universe,你的掌心是我的宇宙,谁是“你”?“我”又是谁?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当前展览“掌心宇宙”的英文标题,就像是平行世界递来的一句哑谜。解谜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将不同的线索拼接,而是把自己送进谜题身体的内部,将自己成为谜题的一部分,才能辨别出谜题的形态怎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