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于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启动的大型多感官式体验装置《体感场》(Haptic Field)借助可穿戴设备和融声、光、雾于一室的沉浸式环境,营造了超越视觉、以触觉为主导的多感官联觉体验,来探索身体与意识的感知域界。在以视觉主导的认知方式的当今世界,一场参与性的科技×艺术体验调动了长期被遗忘的触觉、听觉、嗅觉··· ··· 如果视觉欺骗了我们的大脑?
1916年,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在纽约的291画廊(291 gallery)举办了她艺术生涯中第一场炭笔抽象画展览。为纪念首展100周年,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于7月6日推出了自1993年以来欧姬芙在英国举办的最大规模回顾展。此次展览的几乎所有展品全部来自美国,这也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几乎没有任何一座英国公立博物馆收藏有这位20世纪最出名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英国演员西比尔·米农·库克(Sybil Mignon Cooke)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伦敦为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罗丹与西比尔相遇时,罗丹66岁,西比尔21岁,这位被家人们称为“宠儿”的颇具魅力的女演员成为了罗丹与英国关系密切的原因之一。近期巴黎罗丹博物馆(Musée Rodin)新公开的信件揭示出他们之间在战争时期的动人情愫。
7月8日,德国上议院通过了旨在阻止被劫掠文物买卖交易以保护德国国家文物的新法案。该法案此前备受争议,除了有艺术经销商组织尝试多种途径阻止其通过外,11位德国博物馆馆长也曾联名上书上议院进行阻止,并该法案定义为“世界范围内进出口文物最严格的法案”。尽管如此,该法案还是得到通过,并将立即执行。
1935年,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在伦敦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百灵顿堂(Burlington House)举行,3000余件来自中国及欧美240个机构及藏家的展品参与展览。这场展览不仅是当时海外规模最大的中国艺术展,也是英国皇家和国民政府的首次合作,整个运输途中发生的故事缔造了一个影响后世的传奇。
画家、歌手、电影导演,冰岛艺术家拉格纳·贾尔坦森(Ragnar Kjartansson)的作品跨越剧场、流行音乐、电影、文学等多个领域,作品中充满了冰岛神话、歌剧选段和当代流行文化元素。他的行为艺术表演短则几小时,长则数月。他的作品曾于2009年和2013年入选威尼斯双年展,2014年在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举行大型个展“我,我的父母和我”(Me, My Mother, My Father and I)。今年7月14日,他的首次英国个展将在伦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er, London)开幕。
7月3日至9日,第24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于米兰举行。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发言人,曾创办了纯真博物馆的奥尔罕·帕慕克表达了他对于当今博物馆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博物馆的想象,在强调博物馆需要“人文关怀”的同时,也对正在快速成长中的亚洲博物馆提出了“更小更轻”的希望。
从亚洲、欧洲到美洲,越来越多的机场开始尝试将艺术引入公共空间,甚至建立了持续的艺术项目。这样的尝试不仅给这个硬朗而冰冷的空间注入了活力,于旅客而言,也多了几分亲和力,缓解飞行的疲惫。新加坡樟宜机场的艺术项目作为典范,很好地证明了艺术提升机场精神面貌的同时,也欢迎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座城市。下面请跟随TANC,走进慕尼黑、阿姆斯特丹、迈阿密和首尔,看看这些被艺术品改变的机场空间。
7月4日,第47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Les Rencontres d'Arles)系列摄影节在普罗旺斯小城阿尔勒开幕。今年,艺术节第一次将场地扩展到阿维尼翁、马赛和尼姆,开展名为“大阿尔勒速运”(Grand Arles Express)的系列展览。而今年11至12月,阿尔勒摄影节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也将再度携手开启第二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充满流行文化的非洲、意大利面装饰的车辆和早期西部片成为本次摄影节的亮点,诸多摄影作品反映出非洲主题、街头摄影和档案记录的当代摄影趋势。
随着雨季来临,世界各地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近期武汉的汛情迫使湖北美术馆闭馆,而就在上月,由于暴雨所致巴黎塞纳河水泛滥也使位于塞纳河畔的卢浮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关闭对外开放。面对天灾,文保机构该如何“求生”?美国历史与艺术文物保护学会(AIC)和加拿大文化财产保护协会(CAC)于5月联合举办了一场关于文物保护的主题研讨会,以1966年佛罗伦萨洪水这一标志性的事件,阐述“求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