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人之际II:上海星空”于余德耀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策展人强调:“上海星空将会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展览系列,并非只针对上海艺术家,而是聚焦于上海这座城市所特有的艺术生态及其面貌以作发掘呈现,绝非代表对于上海当代艺术史的结论及判断。”
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今日正式收官。从目前所知的交易成绩来看,不少画廊在VIP预展的首日就已经售出半数作品,更有画廊在16号就把所有的作品都出售完毕。中外藏家在购买艺术品的比例上则平分秋色。
上海chi K11美术馆以青年艺术家陈维和程然的双个展开始了新一轮“Cinematheque影像馆”主题艺术季。展览现场化身模拟酒吧,以流行音乐文化为线索描摹年轻一代的消费文化与精神世界。
自2015年春天开始,《艺术新闻》陆续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脉的梳理与讨论,并试图探索传统文脉在当代的传承与转化,尤其关注晚明时期的文化脉络。在这个夏天,《艺术新闻》继续延续着这条线索,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的导引下,由正在该馆举办的“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进入到明末清初“遗民”的精神世界。
2015年3月20日,北京M WOODS美术馆带来荷兰重要艺术家圭多·范·德·卫夫(Guido van der Werve)在亚洲的首个个展。艺术家创作的《十四号,归》(Nummer veertien,home),耗时六年完成,时长达54分9,是一件融合多种媒介的影像作品。开幕当天,M WOODS美术馆也邀请到艺术家圭多·范·德·卫夫亲临现场。除去展览,他还将以本次展出的作品为主题,为M WOODS MEASURES带来第二个讲座,并与国内从事影像研究的学者,艺术家以及策展人一同讨论。
影像艺术家王功新个展“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今日于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开幕。三组多屏录像装置新作和一组摄影文献《布鲁克林的天空—在北京挖个洞》并置,呈现艺术家的影像艺术创作起点和现在的工作状态.
比起到电影院看一场流行的商业电影,艺术空间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影像的选择与观影体验。包括从英国艺术家影像贾曼奖影像展,到来自荷兰的艺术家圭多·范·德·卫夫的艺术电影;从影像艺术家王功新的录像装置作品到年轻艺术家杨泳梁的艺术电影长片......在视听感观上,你将在OCAT上海馆置身一个多频道同时播放的空间,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体验酒吧的氛围,亦可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体验计算机影院的3D环境……不妨将美术馆、画廊也列入你今年的“观影”目的地吧!Why not?
正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的“比约克”展览不仅全面了回顾这位千面女神近40年的创作历程,也展示出她与艺术家马修·巴尼分手后作为“存活机制”的创作。
原俄籍艺术家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夫妇(Ilya and Emilia Kabakov),8月8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他们的“理想之城”。艾米莉亚·卡巴科夫在接受《艺术新闻》的采访时,不仅介绍了这个源于去年5月巴黎大皇宫“奇异之城”的展览在来到中国之后有哪些不同,也讲述了她和伊利亚·卡巴科夫对前苏联和社会主义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