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松上寿”、“松间游”、“松中物”,46件跨度从宋元至明清的古代绘画,与明代黄花梨松竹梅纹玫瑰椅、苍松白鹿香盒、清代竹雕香筒等文玩器物共同构成了松美术馆的第二个展览“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松’”。谈到为何以“松”为主题,展览学术总监、上海大观古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颜明说:“中国传统里,文人都很喜欢松,追求其坚韧不拔,坚贞、长寿、高洁的品行。王维早年间有首诗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中国古代文人把松作为绘画的主题,应该是从唐朝开始。”
冰岛裔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个展“道隐无名”正在红砖美术馆呈现。在美术馆的10个展厅空间内,一系列运用自然现象营造的装置综合了光、雾、影、水、几何等各种元素,显示出艺术家长期以来的研究关注重点。展览还包括了红砖美术馆馆藏的三件作品《盲亭》(The blind pavilion)、《声音银河》(Your sound galaxy)及《水钟摆》(Water pendulum)。
“1982到1992的这十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年代,一切都从一片贫瘠中开始。它是一个参照与反抗现实的阶段,充盈着个体强烈的欲望与知识渴求。而在这之后,伴随着我1992年的出国,所有的一切问题重心都渐渐导向了有关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叶永青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重新回顾了他的这段创作时期。
耿画廊的常玉作品展“藏枒如华:常玉与浪荡子美学”仍在进行中。这场汇聚了华人现代艺术家常玉从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不同时期、不同媒介作品的展览又一次向公众揭开了艺术家常玉神秘面纱的一角,而这已经是画廊主耿桂英历史上第7次举办常玉的展览。
4月16日,“江户的戏画 - 从鸟羽绘到北斋、国芳、晓斋”展览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开幕,来自日本国内外的约280幅作品构成6个章节,呈现17世纪至20世纪“戏画”演变的历史与精华,更从鸟羽僧正(Toba Sojo)、耳鸟斋(Nicho-sai)、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歌川国芳(Utagawa Kuniyoshi)及河锅晓斋(Kawanabe Kyosai)等名家的浮世绘精品中追溯出日本现代动漫在色彩、线条等艺术表现方面的传承与变通,以及“欢声笑语”是如何代代相传。
三亚。4月28日,复星基金会的首次收藏展“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于三亚亚特兰蒂斯启幕,展览对复星基金会所管理的企业收藏进行梳理,带来40位中国与国际中生代和年轻艺术家的代表作,从“建筑和人”、“互联网生态”、“资本和劳动”三个方面,对艺术世界作为外部社会的微观景象所反映出的社会几何形态进行剖析。
ArtCalendar展览日历推出全新栏目“ARTQ · 一展艺问”,每日从全世界超过100座城市中,精选出一个展览或展馆,以“提问”的方式来介绍,透过3-5个问题与精简回答,让吸收展览或美术馆资讯的方式更为轻松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