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第48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Les Rencontres d’Arles)在普罗旺斯拉开序幕,将世界的目光汇聚到这个南法小城。今年摄影节依然由40多个展览组成,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法国-哥伦比亚文化年的框架下,本年度的阿尔勒国际摄影展览重点推出了聚焦拉丁美洲的“拉丁!”(Latina!)单元;并集结了66位伊朗艺术家摄影作品,推出“伊朗,38年”(IRAN, ANNÉE 38)单元,展现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摄影师马修·佩尔诺镜头下阿尔勒当地的民族生态也同样受到关注。
7月7日,法国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在中国的首场个展“共此时”(Synchronicity)于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幕。精确计算的电脑程序、即兴发生的“达郎”(dalang)表演,甚至无法预测的天气环境共同决定了展览中的的声色光影变幻,他的创作横跨电影、雕塑、素描和文本等多种媒介。展览的标题引自卡尔·荣格(Karl Jung)于1920年代提出的理论,用来描述无法用因果关系解释的“有意义的巧合”(uncasual coincidence)。荣格认为,这些表面上无因果关系的事件之间有着非因果性、有意义的联系,这些联系常取决于人的主观经验。
收藏家、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活跃在 Instagram 上的黄勖夫的新身份是策展人,以艺术与科技的联结为线索的展览“锡人的心脏”在北京开幕现场,随处可见网红模样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他们随时在自拍或者拍摄展览,将现场上传到社交媒体。是迎向一个泛艺术化的消费时代,还是反思技术渗透之下艺术何为?是审视技术突变之下人的危机,还是自己动手刷新艺术圈的规则——或许这一代人还没来得及细想,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罗伯特·劳森伯格:朋友之间”回顾展将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至9月17日,展览回顾了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罗伯特·劳森伯格是如何让周围的艺术家、手工艺人、音乐家、舞蹈家和科学家走进他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在“朋友们”的直接影响和参与下,劳森伯格创作的绘画、雕塑(包括声音雕塑)、拼贴、互动装置、影像、舞台设计等学科。展厅内,约翰· 凯奇、赛·托姆布雷、摩斯·肯宁汉等人的作品穿插并融合于劳森伯格的创作线索之中——这似乎是一场以纪念劳森伯格为名义的亲密聚会。
刚刚在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开幕的“格哈德·里希特”作品展是基金会“Hors-les-murs 墙外”项目框架内,继东京、慕尼黑、威尼斯等城市后,第五个旨在分享、传播基金会馆藏之美的地标。路易威登基金会主席伯纳德 · 阿诺特曾在2014年开馆时说,希望路易威登基金会成为“巴黎艺术新地标”。近三年过后,这一愿景已成现实。作为一个当代的西方艺术机构,如何对今日世界的地缘政治现实发出质询,甚至促成改变,是基金会反复叩问的话题。
6月29日,作为正在建设中、即将于2018年年中建成的油罐艺术中心的预热,展览“全球定位”分别在乔空间和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进行。展览由缪子衿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阿斯巴甜、何绍同、刘娃、刘辛夷、蒲英玮、谭天、于霏霏、钟云舒、朱田共9位与其有类似海外学习及生活经历、年纪相仿的艺术家。全球化既深刻影响了这群出生于八九十年代的年轻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知识系统,决定了他们所生活、工作及展览所需要不断变动的物理空间,在艺术家这一职业身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职业本身及自我身份的追问。
6月29日,致敬当今在世最重要的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作品展在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面向公众开放。作为路易威登基金会的“Hors-les-murs 墙外”项目的延续,此次展览旨在将基金会馆藏中最有象征性、最重要、最有分量的作品呈现给巴黎以外的公众,并将西方艺术当中触碰核心问题的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中国北京。《艺术新闻》特别访问了策展人安洁丽娜·榭尔弗(Angeline Scherf),她同我们分享了一些展览背后的故事。
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即将呈现“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作品展,而距这位德国艺术家上次在中国的个展,已快有10个年头。给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带来巨大影响的里希特,其艺术生命从上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面对来来往往的各种主义与流派,他又总保持着冷静的距离,不被任何一类风格裹挟。带着古典的内核进行最前卫的艺术探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描述如今已85岁高龄的里希特一贯坚持的创作精神。
为庆祝荷兰风格派运动一百周年,荷兰的众多艺术机构都举办了特别的展览活动。已于6月初在海牙美术馆开幕的“发现蒙德里安”(The Discovery of Mondrian)聚焦这位风格派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通过300余件作品,展现了其各阶段的艺术创作。除了海牙美术馆之外,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和凡阿贝博物馆(Van Abbemuseum)的展览分别从该运动的起源和影响出发,带领观众重温了百年前的这场伟大运动。
6月23日,香港M+展亭的第四个展览“广东快车”开幕,作为艺术收藏家管艺在2014年捐赠予M+视觉文化博物馆的37件藏品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通过修复、重制与文献整理,在管艺捐赠的基础上,再现了“广东快车”这个划时代的艺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