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水晶吊灯、组合音响、烛台、淡雅的壁纸,配以简洁明快的装修风格构成了一个日常家居空间,散落在房间四处与角落中的照片记录了更多场景叙事,仿佛指引出一条线索来让人探究更多,却并未提供一个集中的焦点。
在这间位于上海中山东一路上一栋精巧历史建筑的美术馆展厅内,只需一个转身就能回望原作,验证这一联想——今年初秋,这件在西方艺术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品终于达成了它于中国的首次亮相。
中国艺术界在疫情的沉睡中渐渐苏醒,展览开幕以及活动和酒会正在重新回归,而在此时,活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们是如何以艺术创作,疗愈这个刚刚受过重创的世界?
公共艺术品成为大众较易接触艺术的方式,公共艺术在这个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难得、可贵。本期《艺术新闻》精选8件来自2019年和2020年,坐落在全球多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品。
2020年上半年全球艺术品销售额平均下降了36%,迫使艺术品经销商裁员三分之一,而2%的画廊已经永久关闭,随着步入租金减免政策的尾声和潜在的经济衰退,这个数字可能会仍会增长。
《艺术新闻》将于9月18日以“潮流艺术: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为主题,从媒体人、藏家、艺术机构等多个角度出发去探讨潮流艺术如何定义,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以及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独特意义与收藏价值。
2015年位于乌镇的木心美术馆建成开放,木心的画作初次在中国、在他的故乡公开展示。5年后,“米修与木心“展览将木心的绘画作品第一次带回他曾生活三十余年的上海。
在2020年剧变的现实之中,
我们以“昨日与明日”系列讨论的第二场对谈
拉开时间的维度,
重新回到文明的原点,
再看我们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