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exhibitions|展览 当笔画汇聚成河:从《秘鲁五百笔》看到那片土地的颜色

当地时间7月10日,秘鲁首都利马美术博物馆(Museo de Arte de Lima, MALI)被热闹的人群占据。今天的观众群与往日有些不同,他们当中除了有常于博物馆走动的策展人、画廊主、文化精英,还有来自首都边缘社区的市民、亚马逊雨林与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原住民。他们一同站在当日揭幕的巨幅作品《秘鲁五百笔(500 Brushstrokes for Peru)》(2024-2025)前,寻找属于自己的笔痕。

exhibitions|展览 第13届柏林双年展:在游走的狐步中,“传递逃逸”

小丑伺机而动,狐狸隐入街角。正是在这对错位角色之间,策展人萨莎·科拉(Zasha Colah)揭示了她对主题为“传递逃逸”(passing the fugitive on)的第13届柏林双年展的两重理解。本届柏林双年展将“逃逸性”视为艺术作品在暴力面前设立自身法则的文化能力——“无所谓艺术,只有野性想象”,对能力的确认,核心是对现有紧张现实政治进行内在抵抗,对科拉而言,抵抗深植于艺术的想象力之中,而非表面的冲突。为此,展览构想出了“狐狸”这一形象来比喻传递信息和回应现实的方式:“(狐狸)嗅探边缘,等待沉默,如猎物般耐心前行……。”如同今日,需要保持警惕,保持灵活,在“狡猾”的遮掩、隐藏中前行,从而延续对抗、重拾尊严;另一方面,双年展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动作“传递”,这个行为甚至没有多余的含义,简洁的更像是某种指令,标题本身就像是将艺术创作放入信封:观众仿佛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这信息传递的一部分,与艺术家一同成为这次历史提议事件中的一份子(逃逸者),带着它逃走、传递,或深埋,直到这种想象力转化成可被讲述,可被交付。

museum|博物馆 “龙卷风”下的去与留:荷兰Fenix博物馆如何讲述迁徙与流动

位于荷兰鹿特丹卡腾德雷赫特(Katendrecht)区的莱茵港与马斯港,曾经是新马斯河(Nieuwe Maas)南岸最古老港口之一,超过300万人曾经从这里出发,也有许多人抵达,使鹿特丹成为如今这座由170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城市。这里也曾经是欧洲大陆最早的唐人街,1911年荷兰船厂罢工后,中国劳工经英德航线抵达此地,将卡腾德雷赫特转化为移民社区,也由此催生了荷兰最早的中餐厅。

feature|特写 喧嚣中的寂静,谜一样的贺慕群

2012年,《北京商报》就曾以“喧嚣中的寂静”为题开启对贺慕群的描述:“上海美术馆为一位艺术家三度举办个展,甚为罕见,贺慕群便是其中一位。有人赞誉她为‘继潘玉良之后华裔杰出的女画家’。但对公众来说,她却是谜一样的老人。”[1]同年,在重返上海定居十年后,年届88岁的她带着“谜”静静离世。

exhibitions|展览 以“十示” 探索三十八年:丁乙再向新一程 “盘山之路”

纳西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聚居地主要分布于滇西北,少数分布于川西、藏东南。纳西族的重要原始宗教文化东巴教将生死看作身体与灵魂的旅程。当肉身停止跋涉,东巴(氏族中掌管经文书写、宗教仪式、医疗占卜的“智者”)便会引渡亡灵沿着长卷绘画《神路图》上所绘制的旅程渡过鬼、人、神三界,回归祖先所在之地。

exhibitions|展览 “嗨,你干什么来了?”:进入2025年澳门艺术双年展“流动的在地叙事”

走入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观众将置身于一个令人同时感到熟悉与迷乱的房间,这是宋冬为此次展览创作的场域特定作品《非问非答》(2025)。房间中央,艺术家宋冬身着保安服坐在一个混合着接待处与保安亭样式的亭子里,从窗口处递给我一本盖有“通过 PASS”章印的手绘“护照”,首页上以繁体字和英文写着:“你干什么来了?” 围绕天花板四周悬挂的数台荧幕播放着宋冬与好友、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就同样的问题进行问答的片段。覆盖于四壁的镜面反射材料则将这一情景与身处其中的观者不断复制,加强着提问的重音。

exhibitions|展览 在时空湍流中遭遇:“马丁·戈雅生意”的生成式剧场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1]靖康之难后,宋代散文家孟元老避祸于江左,于《东京梦华录》中追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其记述中的“瓦舍”(又称瓦子、瓦肆)集演艺表演、商业市集为一体,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经济与文化景观。“瓦舍勾栏,酒楼茶坊,笙歌不停,通宵达旦”——这一旧时市井之景、汴京残梦,如今在盛夏的上海再现。7月11日,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下文简称PSA)与香奈儿文化基金共同发起的“新文化制作人”第三季“剧场”获选项目、艺术团体马丁·戈雅生意策划的《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召集了150余位艺术行动者,将观众带入了一场长达8小时的时空湍流之中。

exhibitions|展览 “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理解路径”: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留给蓬皮杜整修前的告别展

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揭幕的展览“我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们对此万般准备”(Rien ne nous y préparait – Tout nous y préparait)没有规定路线,“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理解路径”——在谈及这场蓬皮杜艺术中心五年闭馆整修期前的最后告别展时,艺术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 无比诚恳。

interview|专访 成为厉槟源:以一种持续暴露在过程中的勇气

正在北京松美术馆展出的“成为厉槟源”是艺术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个展,包括厉槟源从2007年大学时期至今的共75件作品。不过有趣的是,在这样完整的回顾展上,一进展厅的墙面上却贴着艺术家的自述——“这不是一个成功艺术家的故事,当然,我也不会承认我的失败。——请勿模仿”。这令人不禁思考,这种既说不上成功也谈不上失败的故事究竟从何而来?

exhibitions|展览 克里斯汀· 孙· 金在惠特尼:声音的政治与听觉的权力

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汀· 孙· 金(Christine Sun Kim) 的个人调查展览 “整日整夜”(All Day All Night)正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Numsem of American Art)的多个楼层的展厅与公共空间中呈现。这次展览是艺术家的首次大型博物馆展览,也是对于艺术家从创作初期至今的作品发展脉络较为完整与系统的一次梳理和展示。作品按照克里斯汀·孙· 金的创作时间顺序展出,展现了艺术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主题与感兴趣的媒介。展览持续至7月,之后将巡回至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