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波洛克的大型回顾展目前正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进行中。展览以近50件馆藏作品回溯了杰克逊·波洛克从上世纪30年代到去世前的创作流变。其中,波洛克的版画、素描以及早期作品呈现了艺术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而极具代表性的“滴画”作品则全面展示了波洛克作为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价值。
12月10日,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开幕,以馆藏113件书画与文物展现了有“画坛盟主”之称的民国藏家吴湖帆的鉴藏生涯,更呈现了吴湖帆画家、藏家、鉴定家的三重身份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12月7日,伦敦建筑组合Assemble因在利物浦Granby区的街道及房屋改造计划而获得了第31届特纳奖,这是特纳奖首次颁发给艺术团体以及建筑领域从业者。然而这一结果却引起了多方争议:将老街区进行改造到底算不算是艺术?特纳奖是否仍然是先锋艺术的风向标?
数字时代也是共享与互联的时代,从胶片到数字,从空间到网络,在急剧的变化中机构与艺术家还如何面对影像艺术的收藏与保存?今年9月,“亚洲动态影像保存与收藏”研讨会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召开,来自亚洲各机构的与数字、影像艺术工作者提出并讨论了他们所面对的问题。而对于共享时代的创作,相关领域的艺术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COP 21)在巴黎举办。刚刚遭受了恐怖袭击重创的巴黎,现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和气候危机等热门话题的聚焦点,艺术家们也在巴黎各处发起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艺术热潮。对于正在雾霾中行走的人们,这些艺术项目也许最切合此时心中所想。
美国艺术史家迈克尔·莱杰耗时十年完成的《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试图在“形式-政治”的解释框架之外,将纽约画派拉下神坛——基于艺术家的实践本身,还原其真实的心理机制与时代情境。书中所展现的纽约画派的“主体性机制”也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反思的契机。
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纽约年轻艺术家前往荒芜的沙漠展开创作,意图远离喧嚣虚化的艺术市场。今年9月,纪录片《麻烦制造者:大地艺术的故事》在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首映,12月4日,这部纪录片又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中展播。如今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大地艺术,对当代艺术界有着怎样的启发和意义?
11月27日,“想象突围现实——龙美术馆藏亚洲艺术作品展”在温度骤降的寒冬开幕,展览由日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总策展人长谷川佑子策划,从龙美术馆馆藏的亚洲现当代作品中,精选出来自80余位艺术家的一百余件佳作,分四个部分,全面而深入地梳理与呈现了龙美术馆创始人、馆长王薇从2005年开始着手建立的亚洲现当代艺术收藏体系。
由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策划的“Y世代之歌”于12月6日在OCAT上海馆开幕。策展人张尕介绍,“Y世代”是美国文化中的一种说法,是美国文化中的一种说法,指的是继X世代(婴儿潮世代)之后,以80年代以来为代表的一代,具有不可定义性、喜欢自我思考、充满各自见解等特点。作为OCAT上海馆年度青年艺术家项目,本次展览展示了10位中国新生代媒体艺术家的8组作品,以机械、装置、文献等多元媒介呈现,在语言与内容上更趋于多样化。馆长张培力评价整个展览“技术含量很高,而且都是由艺术家亲手制作”。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二届“青年策展人计划”于12月5日拉开帷幕。这个倍受当代艺术界关注,旨在为全球华裔青年策展人提供舞台的项目在今年选拔出了姚梦溪和张涵露、张未和袁文珊、陈陈陈和林书传三组策展人的项目进行展览。这些年轻策展人的全新理念与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正在展现出中国策展在未来的不同发展道路以及他们与传统之间的碰撞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