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公众意见或法律行动的担忧,担惊受怕的策展人和馆长们可能会在没必要的情况下取消展览。在今年1月的《查理周刊》编辑部遇袭事件后,博物馆在涉及法律、宗教、政治方面的“灰色地带”的艺术展览和作品时,应该更勇敢地坚持己见,还是应该保守起见,不去触及敏感话题?英国博物馆顾问Maurice Davies在本文中对现在的状况做了分析。
去年8月,在北京宋庄举行的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在开幕前被临时叫停了。时隔一年后的8月19日,反映了这个事件全貌的纪录片《没有电影的电影节》在纽约“边缘影像:2012-14北京独立影像展最佳作品”进行展映。与此同时,29部参展影片中还精选了过去三年参展过的优秀作品
8月21日,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宣布将于9月25日举办“15个房间”现场艺术展。本次展览是“房间系列”展览的第五个版本,将邀请15个中国及国际艺术家在专门设计建造的房间中以“人体”为媒介创作现场艺术作品。中国艺术家徐震二度参展,曹斐、胡向前、双飞艺术中心、张洹将首次亮相该展览计划。
王郁洋大型个展“今夜我为何物”于8月8日在龙美术馆开幕,是该馆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家个展。策展人张尕就王郁洋自2007年来的创作轨迹与《艺术新闻》探讨了本次展览的脉络与艺术家最重要的创作诉求。
8月19日,叙利亚著名考古学者哈立德·阿萨德(Khaled al-Assad)遭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斩首并悬尸示众。据悉,ISIS在一个月前就已抓获并折磨阿萨德,企图从他口中获知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古代文物的藏匿地点。拒绝透露文物信息的阿萨德终被残杀。ISIS近年在其控制下的伊拉克、叙利亚地区大肆破坏古迹,非法贩卖文物以获取军事活动资金。美国国务卿克里曾在几个月前的一份声明中称,“伊斯兰国”组织破坏古代文明并试图篡改历史的目的十分明显。
作为“不明时区三部曲”展览系列的其中之二,展览 “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2558”8月20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不明时区三部曲”中的三位艺术家分别生于新加坡、泰国与韩国,现在则都工作和生活于欧洲和美国,但策展人刘秀仪并不想回避或者强调他们共有的亚洲属性,而是以时间性串联起三个展览。在专访中,刘秀仪谈及 “不明时区三部曲”的由来,时间性如何体现其中,以及对寇拉克里创作的看法
碧山计划,这个始于2011年,备受关注的当代知识分子移居乡野的社会实践计划,在2012年11月第二届碧山丰年庆被忽然叫停后,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2014年7月,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女博士周韵与碧山共同体创始人欧宁之间关于“碧山计划”的争论,让这个项目重回讨论中。2015年,碧山计划进入第五年,它将何去何从?带着对碧山计划的疑问,《艺术新闻》对话欧宁,了解碧山计划这5年的发展与困惑
一年接纳630万观众——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4年-2015年参观人数再破纪录。作为全美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今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热门展览并不止“中国:镜花水月”。从主打“体验式艺术”的丹·格雷厄姆的“屋顶花园项目”到大师之作云集的立体主义收藏展,《艺术新闻》为你盘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本年度6个重要展览。
当代艺术现在正在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扁平市场上交易,物理的距离不再是问题。数以百计的经销商、艺术家、收藏家和策展人把这个市场当作了地球村,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奥拉夫‧维尔修斯(Olav Velthuis)的新书告诉你关于当代艺术全球化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