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佳士得上海春拍“亚洲与西方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举槌。拍前备受关注的贾蔼力作品《无名日 2》以人民币939万元成交,成为本场拍卖最高成交价拍品。而李津的《两只蝴蝶》则是以人民币597万元成交,打破了其个人拍卖世界纪录。
近几年,各大城市中都有知名品牌举办的展览,似乎是时候思考到底什么是“Luxury”了。从前,“Luxury”也许在于精湛的手工艺和所需耗费的时间;对于现在的品牌,“Luxury”也许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名人韵事,又或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近期在伦敦、北京、成都的5个展览,也许正好可为这个问题提供线索。
喻红个展“平行世界”在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开幕。这场展览延续了喻红此前对人物题材的探索,但在画面风格上,对人体的局部的描绘代替了整体的写实,画面结构也比之前的创作更为空旷。
波士顿美术馆正在举办的“葛饰北斋”展览展出了200多件馆藏葛饰北斋作品。在本次展览中,该馆第一次完整地展出了这位“画狂人”的代表作《富岳三十六景》系列的36幅作品。
当代艺术家对材料和技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探索,但其中很多材料在保存和修复方面却如定时炸弹般,随时有变质的危险。策展人和修复师们正面临着越来越棘手的问题。
诺丁汉大学当代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葛思谛(Paul Gladston)近年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一部重要的历史》(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 Critical History)一书,被艺术家王广义认为具有“史诗般的迷人品质”,其规模和严谨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开篇就熟练地把中国艺术放在从古代到20世纪中叶中国与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中进行考量。
在整个文化领域,积极的借用是现代创作者一直关注的创作方式。借用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文艺复兴就是自由地复制和借用了古代雕塑和建筑中楣装饰上的人物和构图,自从那以后,艺术家都在“窃取”或者转述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长期以来就有证据表明《泉》并非杜尚本人原创,真正的创作者为1927年早逝的艾尔莎·普鲁兹。为什么博物馆、学术界和艺术市场都对这些证据置若罔闻?杜尚的神话充斥着空洞的谎言,成为视觉创作领域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
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艺术圈小而熟稔,每个人都彼此认识,比如霍克尼、弗洛伊德和斯诺登伯爵。近期出版的《霍克尼:传记——一位朝圣者的追求》和《一位画家的进程: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肖像》、《斯诺登:观察中的生活》让人们得以窥探艺术家们的创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