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新艺见|苏咏宝:如何衡量一棵桑树的灵魂

Sep 17,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撰文 俞迪祈
编辑 姚佳南

邂逅苏咏宝的作品,便是沉浸于一个仿佛由截然不同的逻辑所构筑的世界。确是异世般的,但用“外星”或“地外”来形容却并不贴切,因为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尘世的物质性与熟悉感,是由与我们相似的质料构成的。粉末与沙土、根须与石块、木头与种子——这些都是只要我们手上可以找到的材料。她作品中的“他性”源于其看似简单的手感与巧思,让你我都不禁觉得,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这些作品的创造者。
的确,苏咏宝作品的奇妙之处在于其蕴含的“涌现”(emergence)这一哲学理念,即复杂的系统中会浮现出其单个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新颖特性或行为。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充满了超越人类理解的涌现实例。例如,单只蚂蚁只能遵循有限的化学信号线索,执行有限的功能;但一旦将许多蚂蚁聚集在一起,它们就形成了一个社会性群体,展现出高度智能的行为。一个人类神经细胞只能单向或双向传递电信号,但当你将大量神经元捆绑在一起时,突然间便产生了思想、语言,甚至意识。复杂性正是从最简单、最微小部件的聚集与组合中诞生。

1

苏咏宝,图片由艺术家及刺点画廊提供

虽然许多博览群书、概念先行的艺术家很容易被伟大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所吸引,但苏咏宝艺术实践的价值在于她的谦逊,以及她对于现象世界微小构建块的坚持与痴迷。一沙一世界,苏咏宝断言道,这不仅是诗意的表达,更是一种贯穿我们生命的显著现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朋友或同学:她是那个心不在焉、凝视窗外云朵的白日梦者,会呆呆地盯着一片叶子或一块石头,而世界则带着各自的关切嗡嗡擦身而过。

2

苏咏宝,《多语者:桑 》,桑头/桑枝、桑寄生、桑叶、桑根、桑皮/桑白皮、桑葚干、桑黄、桑葚提取物(花青素)、散热风扇、mp3播放器、马达、木球、玻璃容器、金属盖、扬声器,2023年

我第一次与苏咏宝合作是在2019年,为我于刺点画廊策划的第一个群展“圣青苔”(Holy Mosses)。这个由八位女性及非二元性别艺术家组成的群展,是一次生态酷儿(eco-queer)的探索,试图通过两条我怀疑最终会殊途同归的相反路径,去想象一个后性别世界:一条路是抵达一个被未来技术“酷儿化”的后人类星球,另一条路则是重写我们的远古历史,重温前人类时代生物的多样性及神话。
尽管苏咏宝并不是酷儿艺术家,但她的世界观与展览的核心论点无缝融合,即性别是流动且混乱的,如果你回溯得足够久远,连生物性别和有性繁殖都只是传奇的素材,仅仅是世界上诸多运作方式中的一种。在我们的交谈中,苏咏宝带来了她自己的例子。她最初的想法是关于牛油果树,它们并非严格的雄性或雌性。虽然它们有单性花(即花朵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部分),但它们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开花模式,称为“同步雌雄蕊异熟”(synchronous dichogamy),即花朵的雄性和雌性部分在不同时间发挥作用。但是,如何在不把整棵树搬进画廊的情况下展示这种雌雄同体的转化呢?

3

苏咏宝,《HAHTTDT》系列,负片放大器、Led射灯、液体容器、投射膜、摆臂、钢脚,2019年,“圣青苔”展览现场,刺点画廊,香港,2019年

于是,苏咏宝决定将时间推向更久远的过去,追溯到开花植物进化之前——藻类在原始海洋中自由漂浮的时代。藻类在西方生物学分类法中一直难以归类。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既非植物、动物,也非真菌。有些自由漂浮,有些沉于海底。有些喜热,有些喜冷,还有些喜干。有些是单细胞,有些则形成群落。有些有性繁殖,有些则通过细胞分裂来生长出新个体。有些甚至从原始时代存活下来,生活在我们中间。
在装置作品系列《HAHTTDT》(意为“Have A Hard Time To Define Them 很难定义它们!”的缩写)中,苏咏宝在罐子里装满水,并插入印有不同藻类细胞结构的半透明摄影胶片。容器被放置在一个基座上,顶部用手电筒照明,其设置类似于一个巨大的、人高的显微镜。装置给人一种藻类发出荧光的幻觉,如同来自过去的诡异幽灵。“你能相信这些藻类掌握着理解人类基因组的关键吗?”苏咏宝问我,“我们人类就是它们的后代。”我惊奇地看着她,立刻明白了。这种惊奇与神秘感触及了一个关乎人类物种存在的源泉,让她的艺术实践如此生动并与我们息息相关。

4

苏咏宝,《掌心宇宙》,蜡,2020年

时间快进到2020年,世界因疫情围困而骤然改变。我与苏咏宝再次合作,参与了刺点画廊的另一个群展 “在意识尽头的掌心”(The Palm at the End of the Mind)。展题源于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形而上学诗歌,述说着超越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景象、声音和隐喻,以“矗立在空间边缘的棕榈树”类比纯粹存在的境界。如果说我与苏咏宝的第一次邂逅是关于自然科学古老而神秘的性别流动,那么这第二次邂逅则是关于构成生命的语言、声音和材料的偶然性和意外。
展览标题是一个双关和误译,因为“palm”既指棕榈树,也指手掌的内侧。苏咏宝的作品之一《掌心宇宙》(2020)是一个蜡制雕塑,呈现嫁接在手心向上摊开的手掌上的耳朵。其超现实主义的组合,平静地融合了肉体恐怖与身体改造和增强的实验性好奇,像一个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式的怪物,长出了一个额外的身体部位,却又不带违和感。通过这个视觉谜团,艺术家想要找到倾听宇宙的方法。虽然她并不自认为是声音艺术家,但她正试图重新定义我们感官的优先层次,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构成 “视觉” 艺术的其他感官。

5

苏咏宝,《知了声音收集器》,草药、麦克风、蝉壳、LED灯,2020年

听觉是一个复杂的运作过程:当声波传到内耳,耳蜗中的水样液体会振动微小的毛细胞,将物理运动转化为电信号,再由神经元传递给大脑。为了模拟这种电信号的传递,苏咏宝创作了《知了声音收集器》(2020),它看起来像一个模仿我们内部听觉过程的天象仪。球体以不同的高度和轨道悬挂在天花板上,内部盛载不同种类的研磨中药粉,作为传输电信号的电解土壤。电路的一端是声音接收器,产生的信号穿过这些彩色的球体,导致另一端的蝉腹中发出闪烁的光。
“胎儿在能看见之前早已能听到,”苏咏宝转述道。这并非偶然的想法:准备展览前,苏咏宝生下一个孩子,布展时又已怀上了第二个孩子。作品装置完成后,她用婴儿车把孩子带了过来。当婴儿车停在装置下方时,宝宝兴奋地向上伸手尝试触摸悬浮的球体,仿佛遇见闪亮的珠宝和玩具。苏咏宝常提到,在家中药店里长大时,她会以中药材为玩具,用它们在墙上画画,搭建小雕像和房屋结构。那是她作为艺术家的起源故事,而她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她的作品,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成为连系两代的脐带。

6

苏咏宝,《知了声音收集器》(细节),草药、麦克风、蝉壳、LED灯,2020年

如同电路、植物和行星,苏咏宝的作品运作于一种循环的逻辑和周期性的自然之中,它们已经从起源到诞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常言道,艺术家创作艺术的劳动类似于分娩(英文同为labour),它们同样是社会学和经济学里形容为“生产”的行为(reproduction);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者常常争论女性艺术家与母亲身份之间的冲突,认为几乎必须在两者中选择其一。我很高兴看到苏咏宝的实践能够超越那种疏离与冲突,她能够通过她的艺术创作和自己的身体,同时体验自然的循环及其创造潜力。
使用有机材料之美在于它们有生命、混乱且自有其意志;这些作为玩物的艺术品充满了实验与意外。《知了声音收集器》的电解土壤由研磨的草药制成,如姜黄、高良姜、洛神花等。它们刚磨碎时非常芳香,但为了导电,必须加入水性溶剂。在香港的潮湿环境下,一切都会发霉,这意味着画廊团队每天都必须监控那些变成了迷你生物圈的球体。白色的绒毛霉尚可容忍,像宫崎骏电影中无害的小怪物,但当它们变得深如绿色和黑色时,团队就必须介入,倒入消毒酒精深深混合进去。这种做法相对徒劳,因为几天后霉变又会回来,我们根据需要重复操作。谁能说这些小真菌不是作品的一部分呢?毕竟,在新冠疫情期间,当我们都受到无形病毒威胁、整个世界为之屈服之时,对致命性较低、可见度较高的微生物进行消毒仪式,相对而言是一种安慰。

7

苏咏宝,《海洋耳朵开合钹》,鲍鱼壳、马达、黄铜,2020年

另一个意外通过作品《海洋耳朵开合钹》(2020)进入了展览。那是安装在一个带马达杠杆的装置上的鲍鱼壳。按照自身的节奏,鲍鱼壳会抬起并半开,仿佛贝类还活着并在呼吸。这个装置产生如同潮汐波和无脊椎动物冒泡般的舒缓声音。由于作品并未固定在地板上,贝壳与地板的摩擦运动推动它们向前移动。由于鲍鱼壳形状和大小不规则,它们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但其移动缓慢难以察觉。展览开放一周后,画廊团队才开始意识到这一点,那时贝壳已经到达完全不同的位置,仿佛它们自有主意。这些意外不仅发生在不同的生化或机械时间线上,物料内含的不稳定性和实验性正是科学思想和艺术方法的基础。

8

9

(上)苏咏宝,《弈步》,单频道录像、浮海石粉,2025年
(下)苏咏宝,《拆卸珊瑚》,3D打印支撑,2025年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艺术与科学都属于同一个知识领域。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同时是数学家和哲学家,其思想涉及和声与音乐理论、形而上学,以及用名为《黄金诗句》的诗歌传授的政治教义。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博学者,如伊本·西那(Ibn Sina)、伊本·鲁世德(Ibn Rushd)和安萨里(Al-Ghazali),创作了服务于信仰和美学的科学著作,将天文学与灵性、光学与艺术表达、书法与几何学、建筑与数学等领域联系起来。中国宋代的理学家扩展了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理性研究,出现了如沈括这样的博学哲理家,他在《梦溪笔谈》中更记录了人类最早对气候变化的观测之一。在英国工业革命时“科学家”(scientist)一词被普及之前,研究科学的人一向被称为自然哲学家(natural philosopher)。
现代社会带来了知识的重组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分裂;如今的学生早在中学期间就必须在理科和文科分流中选择其一。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解释道,艺术与科学分裂导致的“祛魅”(disenchantment)是一种消除宗教和神秘主义的意识形态,此信念认为自然万物皆可知、可掌控;代表现代文明的科学思想中不容神秘、惊奇等其他情感。我们生活在这种世界,很难意识到神秘与奇异在科学探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同样也难以看到艺术家常常是精确的观察者、逻辑思考者和熟练的技师。

10

11

12

(从上至下)《第五部:流动》(局部),千层纸、玻璃纤维、灯;《第六部:内部》(局部),草本植物磨粉、铜支;《第三部:散发》,使君子、铜管、灯,2017-2018年。“六种练习”展览现场,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18年

尽管苏咏宝以其创作中使用的中药材料而闻名,但她始终强调,她对中医研究中的药用价值并不特别感兴趣。她感兴趣的是草本材料的物理特性、它们发出的声音、它们的外观以及它们类似什么。这种思维颠覆了资本主义里使用价值所驱动对科学知识的分类法,尝试回归并修复人文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破裂关系。
这种修复首先发生在重拾“类比的奇迹”(miracle of analogy,卡亚·西尔弗曼语)之中。在苏咏宝于香港大馆的首次个展“六种练习”( Six-Part Practice, 2017-18)中,她展示了血管和细胞壁与超星系团和恒星具有相似的结构(《第五部:流动》);细胞内部组织类似于城市中建筑物的建造(《第六部:内部》);人耳上的穴位如同观星天线(《第三部:散发》)。通过类比,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看到我们与万物众生的联系,浸沉在一种无时间性、无边界性、与整个宇宙有着不可分解的精神联结的海洋般的感觉中(oceanic feeling),以及与某种比自身更伟大的事物合为一体的感觉。

13

14

苏咏宝,《透明岛屿》,藻类、植物、菌类,2023年

她实践的当前发展涉及知识的组织,重新划分、打乱,甚至创新承载这些知识类别的结构。这在如第14届上海双年展中的作品《透明岛屿》(2023)中得以可见,她将自己早期对原始藻类的兴趣注入到一个书架上,架上瓶罐中盛有水,里面是植物、藻类和真菌的去细胞化标本。这些半透明、中空的细胞壁漠然地漂浮在液体中,本身就像是空的容器,等待被活细胞重新填充。
扩展这个类比,苏咏宝意识到清空现有结构是不够的。要创造新的意义和关系,我们不仅要改变抽屉里的内容,还要改变抽屉和柜子本身。这一逻辑在她为Para Site个展“迭步”(Take Turns, 2025)和刺点画廊个展“多语者”(Polyglot, 2025)所创作的装置中表现得非常清楚。艺术家从一个即将关闭的中药店里拾获废弃的药柜,完全拆解百子柜的结构并将其内外翻转,重新堆积,如同一个孩子吃了太多糖果后设计的乐高积木。

15

16

(上)苏咏宝,《书的形状(抽屉)》,中草药柜、木、LED灯板,2025年
(下)“迭步”展览现场,Para Site,香港,2025年

翻转过来的抽屉现在变成了基座表面和画作本身,展示着木面上多年积累下来的星图般的虫洞。抽屉内部现在容纳着新作品和现有物件,每个抽屉都像一个包含自身的小宇宙。作品标题《书的形状(抽屉)》[The Bookmaking Habits of Select Species (in the Drawers)],致敬了刘宇昆(Ken Liu)2012年的同名科幻短篇小说,该小说由一系列小片段推测了五种虚构的外星物种如何创造、阅读和记录它们的语言。我最喜欢的外星物种必定是Tull-Toks,它们是能量生物,像幽灵般的丝带在宇宙中移动,将恒星和气态巨星如同活文本一样阅读。我只能想像,当Tull-Toks环绕地球旋转时,它们会听到充满生命的嗡鸣,还是感受到一个有毒星球的愤怒?
在抽屉里,有废弃的3D打印支撑结构,看起来像生长的珊瑚礁群落。有微小的浮石,通过隐藏在内部的磁铁和马达装置,在表面上移动。在电磁力这种无形力量的驱动下,小浮石颤抖着,咕哝着一种人类无法感知的石语;它们可能像是婴儿毫无意义的咿呀学语,也可能是一种高智能外星物种尚未破译的方言。鲍鱼壳现在被安全地固定在木抽屉上;虽然它们仍然开合,却无法逃脱网格的范围。我仍然怀念早期版本中鲍鱼壳的那种野性;或许僵化是知识体系安全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17

苏咏宝,《隐藏地形 一》(左)、《隐藏地形 二》(右),姜皮、黄铜水管及配件、LED灯、扬声器,2025年
18
苏咏宝,《多语者:桑》,桑头/桑枝、桑寄生、桑叶、桑根、桑皮/桑白皮、桑葚干、桑黄、桑葚提取物(花青素)、散热风扇、mp3播放器、马达、木球、玻璃容器、金属盖、扬声器,2023年

延续对系统和结构的探索,《隐藏地形》(2025)是一系列黄铜水管,建造得像根茎一样,蔓延在画廊的墙壁和地板上。管口处露出一层薄薄的姜皮,从背后照亮,同时隐藏的扬声器播放着滴水声,诱使观众寻找泄漏点,或怀疑画廊身处的大厦是否获得了生命和感知能力。
此外,《多语者:桑》(2023)重新利用了药店里常用的玻璃容器。它们像微型城市塔楼一样排列,内部都装有来自桑树的成分,如桑枝、桑寄生、桑叶、桑白皮、桑葚干、桑黄、桑葚提取物等等。不同的装置驱动内部活动,包括一个不断掉落并捶打桑叶的木球,以及一个旋转风扇,将碎屑吹动到容器边缘。极其经济俭约的提取方式让我想起古埃及的木乃伊制作过程,人体的器官被取出放入罐中,以便身体抵抗腐烂,为灵魂前往来世的旅程做好准备。我想知道,我们就是这样衡量一棵桑树的灵魂的吗?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