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场人数作为博物馆访问量的唯一标志的时代,可能将一去不复返。数字领域正日益成为各机构争夺文化探索者注意力的另一个前沿领域。自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发起首个国际博物馆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起,这一年一度属于全球博物馆的节日从未如今年这般将社交媒体作为主场。
全球蔓延的公共卫生危机迫使人们重思博物馆客流量的意义,或许也正在改变人们对待博物馆大型制作以及人气展览的态度,2020会是博物馆人气展览时代的终结吗?
只要将所有决策都简化为一种计算的行为继续对一切事物施加着影响,我们就注定要经历劫难,而眼下的全球公共卫生状况敲响了第一声警钟。
自2008年以来,只有29件萨维尔的作品在拍卖市场出现,私人洽购的作品也同样稀少,而作品的每次出现,都会使价格持续上涨,在过去三年内攀升得尤为迅速。
距离创作日期已有逾百年时间,这两件作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危机,在二战结束75周年的今天,我们来回看两件《向日葵》是如何经历二战,辗转多地,留存至今。
5月13日,香港。位于西九文化区、致力收藏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视觉文化作品的香港博物馆M+公布,香港艺术家杨嘉辉(Samson Young)凭借作品《消音状况#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成为首届“希克奖”得奖者。
5月11日,法国启动逐步解封的措施。作为第一阶段措施的一部分,法国的小型博物馆和画廊在因疫情关闭近两个月后于5月11日起,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开放。
回看艺术史,“为什么从来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这个艺术史学家琳达·诺柯林斯(Linda Nochlins)在1971年就展开的问题和对此进行的制度和社会学分析,在近年对艺术史的重新梳理中,也许能得到新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