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画院、曼彻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联合推出的“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方式”国际论坛第三场在北京举办。自10月在香港举办的Para Site艺术空间国际研讨会以来,关于独立艺术空间的讨论就频频举办。《艺术新闻》邀请了博尔赫斯书店当代艺术机构及录像局的陈侗、香港Spring Workshop的李绮敏、香港百呎公园的何兆南、上海定海桥的陈韵等独立艺术空间的组织者,就其运营、定位、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2015年12月18日晚,2015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公布了本届奖项获得者,艺术家陶辉和杨健分别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和特别奖。此次华宇青年奖的评选并非为了推出某个当代艺术系统尚未发现的新人,而是为了推荐艺术家的创作所呈现的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所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复杂性。从本届华宇青年奖的获奖及入围艺术家创作,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特别是青年当代艺术国际化与叙事性的发展趋势。
12月18日,“北京之声——宋冬:剩余价值”在佩斯北京开幕,以一系列全新作品呈现了宋冬对日常“废弃物”的价值和美学的再认识。作为其早先创作的“物尽其用”和“穷人的智慧”的延续,“剩余价值”仍然秉承着宋冬“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的创作宗旨,不同的是,这一次宋冬通过非叙事的方式展现了日常生活在“抽象”方面的更多可能。
尽管许多情况下,女性艺术家得花费更长时间来得到认同和欣赏,但艺术界仍然在努力。正在迈阿密展出的“没有男性的世界:卢贝尔家族收藏所藏女性艺术家作品展”以100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全面展示了当代女性艺术家的面貌。
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遗物在12月15日上拍伦敦佳士得“戴卓尔夫人——戴卓尔克斯蒂文女男爵珍藏”专场,来自40多个国家的买家为该专场上的180多件拍品激烈竞拍,总成交额近330万英镑,斩获白手套专场。另一方面,正与撒切尔夫人家属商讨收藏撒切尔夫人部分遗物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表示不会参与佳士得的拍卖。此前,该馆因其拒绝入藏撒切尔夫人遗物的报道而受到不少争议。
12月16日,香港最负盛名的收藏团体之一“敏求精舍”成立55年的收藏展“日昇月腾:从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开幕,以成员收藏的300多组瓷器、漆器、景泰蓝、玉器、织品、家具、金银器、书画、文房用品等珍贵文物,多角度呈现明代璀璨而多元的独特文化。
苏富比11月13日宣布实行自愿离职计划,据12月1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消息,有80名苏富比员工自愿离职。苏富比将为此支付近4000万美元。
11月,纽约艺术家比尔·克莱普斯的纪录片《艺术话语》(Artspeak)在印度All Lights国际电影节展映。这部短短16分钟的纪录片收集了艺术圈里众多让人困惑的语言。并非只有“外行人”才会在艺术展览、活动中遇到看不明白也听不懂的话语。除了艺术家,艺术界独特的用语也已经受到了评论人和社会学学者的关注。
12月12日至12月13日, 由“上海项目 | Shanghai Project”主办、上海大学协办的跨学科文化艺术项目——“你好,上海!”国际论坛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召开。论坛邀请了艺术、建筑、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中外演讲者,就当代城市的艺术活动策划,美术馆功能的演变及其当代意义,城市建筑、规划与生态的关系,以及“上海叙述中的缺失”等问题展开探讨。
从电影明星到人群里的“无名氏”,“香港人”一直是解读香港精神的一个入口。于12月12日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开幕的展览“喻体·幻像”通过何藩、蒙敏生、邱良、冯君蓝、梁志和以及黄志恒6位非职业摄影师的人物肖像作品呈现出60年代至今香港社会文化的丰富肌理,以人为喻,揭示香港的身份认同与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