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泰康空间一个名为“政纯会”的展览开幕,然而事实上它更像是一场聚会——“政治纯形式办公室的聚会” ,也是政纯办小组庆祝成立十周年的庆典。吃火锅、打乒乓球、唱卡拉OK、足底按摩.....政纯办小组成员洪浩、肖昱、宋冬、刘建华、冷林,邀请到场观众和他们一起做些看似和通常的艺术不太一样的事情。
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最新传记纪录片《不要眨眼:罗伯特·弗兰克》今年10月在纽约电影节期间上映。弗兰克最为人知的不仅有他的系列摄影作品《美国人》和反映了“垮掉一代”精神的影片《拔出雏菊》等作品,更有他乖戾的脾气。而由他的搭档和长期合作的剪辑师劳拉·伊斯雷尔(Laura Israel)执导的《不要眨眼》却拉近了他与观众们的距离。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跨年大展“安迪·沃霍尔/艾未未”于12月10日开幕,以300余件作品首次将这两位曾被无数次同时提起的话题艺术家进行对比。这场20世纪波普大师与21世纪艺术明星的相遇将如何演绎?
12月11日,历经两年筹备的“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其主题“亚洲时间”(Asia Time)再次将“亚洲”这个词从地理概念切换到议题层面。展览作品呈现亚洲历史、文化、贸易,以及当代亚洲面临的问题,直面亚洲的历史与现实,困惑与希望,共同打造“亚洲问题,全球表述”的展览模式。
当北方艺术界进入了相对沉寂的冬季时,南方的艺术展事相继活跃起来。这其中也包括即将于12月17日开幕的第四届三亚艺术季。本届三亚艺术季以“时间图景”为主题,旨在以当下的可能性作为探究未来的路径,平行呈现自近代到当代不同时空之中,大师与青年艺术家们同样富有态度的艺术作品与项目。其中包括第二届“华宇青年奖”及其入围艺术家主题展“青年的尺度”,没顶公司出品的“发明仪式”全球巡回展,以及首次引入的传统与当代艺术对话的展览 “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
杰克逊·波洛克的大型回顾展目前正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进行中。展览以近50件馆藏作品回溯了杰克逊·波洛克从上世纪30年代到去世前的创作流变。其中,波洛克的版画、素描以及早期作品呈现了艺术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而极具代表性的“滴画”作品则全面展示了波洛克作为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价值。
12月10日,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开幕,以馆藏113件书画与文物展现了有“画坛盟主”之称的民国藏家吴湖帆的鉴藏生涯,更呈现了吴湖帆画家、藏家、鉴定家的三重身份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12月7日,伦敦建筑组合Assemble因在利物浦Granby区的街道及房屋改造计划而获得了第31届特纳奖,这是特纳奖首次颁发给艺术团体以及建筑领域从业者。然而这一结果却引起了多方争议:将老街区进行改造到底算不算是艺术?特纳奖是否仍然是先锋艺术的风向标?
数字时代也是共享与互联的时代,从胶片到数字,从空间到网络,在急剧的变化中机构与艺术家还如何面对影像艺术的收藏与保存?今年9月,“亚洲动态影像保存与收藏”研讨会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召开,来自亚洲各机构的与数字、影像艺术工作者提出并讨论了他们所面对的问题。而对于共享时代的创作,相关领域的艺术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COP 21)在巴黎举办。刚刚遭受了恐怖袭击重创的巴黎,现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和气候危机等热门话题的聚焦点,艺术家们也在巴黎各处发起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艺术热潮。对于正在雾霾中行走的人们,这些艺术项目也许最切合此时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