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晚,中国嘉德春季拍卖的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板块顺利落槌,总成交额6.188亿元,创嘉德历史以来的最佳成绩,10件成交价过千万的拍品均来自当代艺术夜拍,算是给刚刚过完28岁生日的中国嘉德一份礼物。
“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将目光投向了20年前的千禧年这一时间节点,也延续了UCCA北京在2007年成立之时开馆展的传统,由费大为策划UCCA北京的开馆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
在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与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看来,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一个是语言文字,另一个便是城市。人类文明的每一代更新换代,都密切联系着城市作为文化孵化器。
经过了一个全球性的艺博会低迷之年后,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本周回归,于5月19日至23日举行,来自全球23个国家的104家画廊参与了展会。巴塞尔艺术展自香港展会于去年3月以来被持续延期、取消以来,已有一年未以实体方式展现。
出生于香港的刘家明(Alan Lau)在十多年前开始收藏当代艺术。作为花旗银行的前投资银行分析师和麦肯锡的高级合伙人,刘家明现在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工作。也许并不奇怪,他对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着特别的兴趣,他与艺术家曹斐合作完成了《人民城寨(RMB City)》,并且与概念艺术有着强烈的共情。
纵横蜿蜒之水,如血脉串接着不同的城市意象,枕水而居的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造就着建筑空间的性格,城市也因水的参与而生动灵活,产生着广泛的外向辐射力。人们在水间相会,在水间流动。艺术家陆扬、作家许知远、建筑师青山周平,因上海万科与第13届上海双年展合作“城市项目City Projects”而在这座城市相汇,以各自的视角讲述着自己眼中的上海、城市与水。
“1984年完成的《第三代人》是我创作中比较特殊的现象,从头到尾只有这幅画里有这么多人,并且它企图去表现一个时代。”在一段自述中,何多苓如此描述这件作品。
当我们谈论加密艺术时,除了屡屡拍出的高价、市场的狂热,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正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展出的“不透明游戏”似乎给出了另一种解答。面对我们目前身处的透明社会,人类作为存储着海量信息的主体,被360度监控,被大数据解析、管理,甚至控制,我们对此可以怎样作出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