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两场新展“约翰·杰勒德:权力.演绎”和“新倾向:郝敬班”同时开幕。前者是艺术家约翰·杰勒德与UCCA酝酿两年的展览,杰勒德本人试图用三维影像和VR技术对现实中的存在物进行模拟,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以引起人们对现实边界的思考。后者是UCCA从去年开始推出的“新倾向”系列展览之一,郝敬班将主题指向了上一辈人的历史记忆,关注上个时代扮演重要社会角色的舞厅与钢铁、铜矿公司等场所。
在这个6月中旬,备受瞩目的巴塞尔艺术展又降临在这座位于瑞士、法国与德国三国交界的边陲城市。本周TANC的艺术之旅将在这里启程,带你领略被艺术“点燃”的巴塞尔同期进行的8场艺博会与20个展览。与此同时,策展人李振华也在此分享了3家巴塞尔当地适合游客一尝的餐厅,在白天充实的艺术游之余,待夜幕降临,坐在莱茵河畔静静品味。
6月12日,广东时代美术馆推出的展览“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首次对大尾象工作组的主要作品、展览活动与文献进行回顾。这次展览是策展人侯瀚如发起的“三角洲行动”项目的第一场展览。在侯瀚如看来,即使在今日,大尾象的创作和思考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活力,蕴涵着巨大的时代能量。
6月11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半年的重磅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开幕。本次展览由古根海姆博物馆高级策展人苏珊·戴维森(Susan Davidson)与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高级策展人大卫·怀特(David White)联合策划,虽然并非一次全面的回顾展,但占据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绝大部分展览那空间的《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全面回顾了劳森伯格一生的创作。而另外一件作品《〈中国夏宫〉研究》(Studies for Chinese Summerhall)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展出则将重点投向劳森伯格于1982及1985年的中国之旅。
6月10日,展览“世变”在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陈立与武漠共同策划,共展出15位艺术家的新旧作品,反映了策展人对近几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史因果关系的反思。“世变”力图跳脱单一的历史叙述模式,在展览中呈现时代的复杂、多元与暧昧。
6月11日,“银幕背后|布莉姬·拉孔柏“于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ôP)开幕,而银幕之中,同一天开幕的还有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法国摄影师布莉姬·拉孔柏的职业生涯始于1975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此后近几十年里她的深刻洞察体现在塑造了电影史发展的演员和明星中。《纽约客》作家亚当·戈普尼德曾评论道:“如果说前一代的剧院摄影师的天赋是用镜头把演员变成明星,那她的天赋则在于使熠熠生辉的明星回归到本位。”
6月9日,第二届素人与漫画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在798艺术区开幕,展出40余位素人艺术家和20余位漫画艺术家的作品。本次展览以9个关键词为线索,以剧场式的展览方式展出了绘画、墙上涂鸦、雕塑、装置等多种形式的素人艺术作品。素人艺术家从未经过系统的艺术训练,也为艺术圈提供了一种另类的可能性。
6月8日,陈天灼的《自在天》在北京长征空间上演,作为展览“陈天灼:自在天”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长两小时的《自在天》是陈天灼此前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表演的《叁十叁天》的完整版,这不仅是他迄今为止最具野心的演出,也是他对自我的一次挑战。在雕塑、录像、舞台表演等多重元素的杂糅下,陈天灼构建了一个更为盛大场面的狂欢,延续着多彩、怪诞、媚俗的审美意向和他一直所关注的亵渎、殉道、亚文化、异装癖、流行元素、肉体的焦虑。
6月10日,陈劭雄个展“万事俱备”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展览涵盖了陈劭雄过去30余年,尤其是近15年来的重要作品,由侯瀚如担当策展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陈劭雄就进入广州地下实验艺术界,1990年代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小组“大尾象工作组”中的一员。他深刻影响了珠三角一带其后的当代艺术家围绕城市空间、国际政治话题、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等主题进行的艺术实践。
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而“诗意”仅仅存在于文字之中吗?木心、高行健与北岛三人有着相似的流亡经历,他们对于“诗意”的追求也不落于言筌:从高行健的 “当绘画开始,语言随即消失”,到北岛的“真正好的作品跟写诗一样,是一种偶遇”,再到木心“文学既出,绘画随之”。在端午,走入3位同为作家/艺术家的 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