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3月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香港展会上的《芊子园-叶永青2016》的新作展之后,5月21日,上海龙门雅集又迎来了《芊子园·续篇》,“芊子”不是一种植物,指的是一种不断生长的状态。叶永青位于大理的“芊子园”已经筹建了2年多,他向《艺术新闻》谈起了在实地的水土营造与纸上笔墨之间游移的感受。
展览“敦煌莫高窟: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于5月7日在洛杉矶盖蒂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北美,甚至全球范围内规模空前的敦煌艺术盛宴。除了展出来自莫高窟、藏于欧洲的40余件珍贵文物之外,盖蒂中心以洞窟复制、3D立体虚拟实境让观众得以身临其境般体验石窟壁画、雕塑艺术的原貌。盖蒂中心此次展览动用的全新数字化展示技术以及多维度的陈列方式,是否投射出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
5月11日,“菩提的世界:醍醐寺艺术珍宝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出64件来自京都醍醐寺的重要文物,包含佛像、曼荼罗、法器、绘画、屏风画等。其中,24件为重要文化财,6件属国宝级文物。之后,部分展品将移师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西安也是醍醐寺密宗的发源地青龙寺的所在之地。
5月21日,chi K11美术馆中“陈天灼个展”“龙争虎斗II”“坐井观天”以及“不可逆的上演”四个展览同时开幕,声势浩大。从置于购物中心中庭宋冬的现成物装置《坐井观天》,到展厅内张鼎的声音装置《龙争虎斗II》、艾萨克·朱利安的多屏影像装置《万重浪》、陈天灼的《三十三天》、丽丽·雷诺-杜瓦的多媒介项目《我的传染病》,美术馆给我们呈现了五位艺术家在四个相对独立的展览中,独具特色却又相互呼应的视听盛宴。
在先声夺人、万千瞩目的Met Gala之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学院的春季大展“手作 x 机器:科技时代的时尚”(Manus x Machina: Fashion in an Age of Technology)于5月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展览以过去100年间流传于世的170余件经典服装,探讨了今天的服装设计师们在创作成衣和高级定制的过程中如何调和手工制作和机械制造之间的关系。策展人安德鲁·博尔顿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提到,本次展览受到了弗里茨·朗1927年的电影《大都会》的启发,其中的经典台词“手与脑之间的调停必是人心”在展览中被再诠释为“手工和机械之间的调停必是人心”。
5月8日,黄永砅为今年的Monumenta创作的场地特设装置《帝国》亮相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2007年起,Monumenta项目每年委任一位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在面积为13500平方米,有着35米高的巨型玻璃穹顶空间中进行创作。黄永砅使用他一贯富含隐喻和象征的作品叩问宗教、文化和政治冲突,为目前充满争端的全球语境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维度。《艺术新闻》在Monumenta开幕前夕对艺术家黄永砅进行了专访。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大地震对加德满都谷地的大量遗址和文物造成严重损害。以喜马拉雅艺术收藏和展示闻名的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在地震发生后便发起了“Honoring Nepal”的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而该馆在今年5月6日开幕的“尼泊尔的季节:降雨与仪式”则是对尼泊尔地震一周年的深远回应。
德国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及法国蓬皮杜梅斯中心推出的展览“想象中的美术馆”,正展出欧洲3家美术馆80余件馆藏作品,展览对安德烈 · 马尔罗最初提出“想象中的美术馆”这一命题作出回应,并构想出2052年美术馆的未来图景。在叙利亚等地文物和博物馆持续受到战乱的威胁,欧洲部分地区博物馆时常遭遇经费等方面问题之时,3馆合作的展览“想象中的美术馆”也正是引导公众去探讨艺术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何在的一次尝试。
“视频是我们当今时代的媒介,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藏品来反映我们的时代”,法国著名收藏家勒梅特夫妇自1996年开始收藏影像艺术作品,其收藏的作品质量极高且非常国际化,被权威的国际艺术收藏数据库“拉里名单”(Larry's List)列入影像和新媒体艺术收藏的前10名。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核心项目之一,5月,“勒梅特影像艺术收藏展”系列将于北京、上海、沈阳和成都展出,来自不同国家的影像作品呈现我们的多维世界。
4月29日,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举行展览“真实的假像”,本次展览由姜节泓和马克·纳什(Mark Nash)担任策展人。来自世界各地34位艺术家的60多件作品以声、光、电激发人们对“影像”这一概念的新想象。展览标题“真实的假像”以别字“像”来指向探讨的“图像”,亦“真”亦“假”来回应对当代影像概念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