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丁乙个展“再十示”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策划,展出了丁乙30年创作历程中的100件作品。艺术家丁乙一直以“十示”与创作日期的结合来命名作品,此次回顾展以“再十示”为题,既揭示了一种创作中承前启后的上下文关系,也表达了艺术家力图实现的自我突破。
一场“晚明绘画作品展”正在天津展出。说起明代绘画,人们定会想起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武林画派等江南地区的绘画流派。这些画派也是江南地区艺术机构的研究核心,苏州博物馆在过去几年就曾举办过“吴门四家”展览。而对明代的关注并不止于江南地区。以明清绘画为一大馆藏优势的天津博物馆,也举办了多场明清书画展览,今年年初开幕的“晚明绘画作品展”则试图打破江南各派的地域限制,呈现晚明时期书画发展的多元面貌。
旅美华人艺术家林延4月9日在诚品画廊推出其台湾首次个展,通过20多年的创作中30余件以宣纸为媒材的作品,完整地呈现了她将宣纸转化为艺术媒介的实验历程。林延接受了《艺术新闻》的采访,谈及了她的艺术观、具有建筑性格的绘画雕塑,以及如何在创作中转化对故乡北京的深刻情感记忆。
第3届Photo Shanghai,中文名称正式更名为“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重回上海展览中心。目前“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已经开放了参展申请。
4月19日,艺术家关小的英国首次个展“扁平金属”在伦敦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探讨当代语境下的感官体验与理性认知的关系。《艺术新闻》采访了艺术家关小,她讲述了本次展览及个人创作的构思。
4月14日,泰特美术馆总馆长尼古拉斯·塞罗塔与泰特现代美术馆新任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公布了新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展览及行为表演项目。新泰特现代美术馆将以为期3周的行为表演和数量可观的馆藏作品,以及长达9个月的开放性论坛、讲座项目,为观众诠释其全球化视野下的现当代艺术。
继台北和江南地区的“吴门画派”展览热潮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及赛克勒美术馆在4月16日也推出了聚焦吴门的展览“吴门派与诗书画三绝”,以“诗书画三绝”为切入点重新解读了吴门画派的精神内核。
4月,日本民众对“书圣”王羲之的热情再一次被激起。4月11日,展览“王羲之到空海——中日名笔·汉字与平假名的竞演”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开幕,展出不同的王羲之书法写本和欧阳询、苏轼、王铎等大家之作约90件,日本书道家空海、小野道风等人的作品约120件,以及战国至明末清初的篆刻、玉玺等约20件。大阪市立美术馆学艺课长代理弓野隆之在《艺术新闻》的采访中介绍了日本——尤其是关西地区——对王羲之的尊崇,并介绍了日本的寺院收藏。
4月16日,武汉K11艺术村举办了艺术家郑达、林欣的双人展“后机器:想象HOLOS——郑达、林欣艺术项目”。展览利用“智能化”及“半智能化”的机器为媒介,探讨机器、人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4月3日,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举行了展览“亚洲超级城市”(Megacities Asia)。通过对印度、中国、韩国等11位艺术家19件装置作品的集中呈现,首次将“亚洲城市”这一议题引入北美公共美术馆。